banner_ad_1
精神病人、醉酒人、盲聋哑人等人员犯罪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5-03-07 03:59
来源:政华公考

精神病人、醉酒人、盲聋哑人等人员犯罪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精神病人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间歇性精神病人,是指精神并非经常处于错乱而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精神病人。此类精神病人的精神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在其精神正常的情况下,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这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病情尚未达到完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程度。由于这些精神病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还有部分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因此应当负刑事责任。

综上,精神病人应否负刑事责任,关键在于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行为时是否有辨认或者控制能力,既不能根据行为人的供述来确定,也不能凭办案人员的主观判断来确定,而是必须经过法定的鉴定程序予以确认。


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生理性醉酒

结合醉酒类型来看,常见的多为生理性醉酒,即因一次性过量饮酒导致的急性中毒。在此种醉酒状态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减弱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并未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生理性醉酒的人犯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病理性醉酒

不同于生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是一种很少见的急性酒精中毒,一般只发生于极少数人的身上。其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在病理性醉酒的情况下犯罪一般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如果行为人知道自己属于病理性醉酒仍然饮酒的,那么醉酒后犯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精神病人和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需要通过专业的鉴定程序来确定行为人在犯罪时的精神状态。鉴定机构需具备相应资质,鉴定过程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例如:根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规定,普通(急性)醉酒者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复杂性醉酒者在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或明显削弱时,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盲聋哑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情节、后果以及聋哑人或者盲人犯罪时的控制能力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下;犯罪较轻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处罚。

 

律师在刑事案件中可以起什么作用?

刑事案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律师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公安侦查阶段律师需要进行会见工作。了解案件的情况,和承办警官沟通,提交取保候审材料,为当事人争取取保候审。

2.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律师是能够进行阅卷的,了解当事人口供笔录,涉案情况,同案犯口供笔录。是否有多承担的罪责?实时和检察官沟通,沟通量刑建议。如果案件比较轻,可以去和检察官沟通不起诉。

3.法院阶段决定着当事人的判刑结果。律师需要为当事人做开庭辅导。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为当事人辩护,争取合法的权益。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