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面试聚焦热点话题
2025-03-21 02:55
来源:政华公考

面试聚焦热点话题

“开盒挂人”引热议,法院如何治理网络暴力?

热点背景

近日,多名网友发帖称,一名微博网友自2024年以来,因追星争议多次在饭圈“开盒”素人。3月上旬,其参与对一名孕妇网友的“开盒”网暴,同多人一起曝光对方工作单位并私信其丈夫进行辱骂。

“开盒挂人”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煽动网民进行攻击谩骂。此类犯罪行为,造成部分被害人经历“社会性死亡”,甚至可能会造成受害者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互联网的开放性,让“开盒”行为不只局限于圈层之内,而且很容易蔓延,外溢到整个网络空间中,为网络戾气和网暴行为推波助澜。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持续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2024年,有292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定罪判刑,有91人以侮辱罪、诽谤罪被定罪判刑。2024年,有383名网暴者被判刑!

 

公考面试角度解读

问题:人民法院如何在法治轨道上严厉打击、有效治理网络暴力?

提出观点:网络普及惠及大众,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治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网络暴力更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从“铜须门”“虐猫女”等早期“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典型事件,尤其是被称为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网络暴力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广泛讨论,近几年的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且影响恶劣,治理网络暴力、保护个人隐私刻不容缓。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应依法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才能有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书写网络暴力心理治理法治化新篇章。

参考对策:

1.严格审判标准,实现依法严惩和价值引领。

1)精准适用罪名体系。法院要根据行为性质准确区分责任类型,如准确把握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构成要件,精准适用罪名并准确量刑,彰显从严惩治导向。

2)创新诉讼程序机制。针对网络暴力“法不责众”难题,采取“分层追责”策略,对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普通参与者根据主观恶意性和参与程度区别处理。

3)畅通“行刑”衔接。对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移送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强化司法价值引领,选定发布网络暴力典型案例,明确“言论自由不得突破法律底线”等裁判规则,向社会传递司法审判价值观念,引导民众自觉遵守法律底线。

4)创造良好网络环境。通过庭审直播、裁判文书说理、判后答疑等方式,引导公众在网络空间理性表达,共创良好网络环境。

2.构建融合治理格局,推进多元共治与源头防控。

1)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与公安、检察院协作严格落实《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各司其职,建立“自诉公诉”衔接机制,破解被害人取证难问题;通过司法建议推动网信、工信等部门强化平台监管,如要求平台建立AI监测、关键词过滤等技术防控体系。

2)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法院通过典型案例明确平台义务边界,推动平台建立“AI预判+真人审核”机制,对危险账号实施功能限制,对处理不及时的需承担连带责任。

3)深化技术应用。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库,实现对“人肉搜索”等行为的智能识别,实现侵权信息实时取证、自动执行,精准锁定恶意发言者等,同时为类案审判提供规则指引。

3.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1)刑事司法特别关照。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行为,法院要以“零容忍”态度从严审判,凸显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

2)民事救济快速响应。法院要积极使用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禁止被告继续发布侵权信息,防止对未成年人的侵害扩大。

3)加强引导教育。预防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暴力事件,法院通过“法治副校长”进校园、发布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等方式,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以案释法促使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意识到网络暴力行为的严重后果。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重视网络行为的边界。

4)网络平台加强防护。网络平台要为未成年人提供屏蔽陌生用户、禁止转载等防护功能,并优先处理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

 

 

315曝光啄木鸟上门维修乱象

社会热点

日前,315晚会曝光了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的维修乱象。据报道,啄木鸟平台的上门维修暗藏诸多套路,一位客户水龙头没打开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师傅上门只打开水龙头,就收费100多元;燃气灶没电,客户更换电池后没拿掉电池帽,维修师傅给客户更换成本20元左右的点火器,再将电池帽拿掉,收费250多元……平台甚至在培训时直接表示,上门维修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在服务过程中提高收费。而由于维修平台掌握着客源渠道,在接单的压力下,维修师傅们只得被迫参与漫天要价。

上门维修等售后服务早已是不少人的痛点,“小病大修”、虚构故障、漫天要价等问题,让消费者心痛“割肉”又无处申诉。“刺客”频现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暴露出当前家电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家电维修之所以“坑”多难避,与这一行业长期存在的信息不透明、收费标准缺失等现象直接相关。维修平台暗箱操作,服务人员利用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牟利,行业准入鱼龙混杂。

 

题目预测

日前,315晚会曝光了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的维修乱象。据报道,啄木鸟平台的上门维修暗藏诸多套路,上门维修等售后服务早已是不少人的痛点,“小病大修”、虚构故障、漫天要价等问题,让消费者心痛“割肉”又无处申诉。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公考面试解读

各位考官

在现代生活中,家庭维修服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然而,315晚会曝光的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的维修乱象,如“小病大修”、虚构故障、漫天要价等问题,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家庭维修服务行业的乱象之痛,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以整治,守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损害消费者权益。“小病大修”、虚构故障、漫天要价等问题,不仅让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因不合理维修对家电等物品造成进一步损坏,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同时,消费者在遭遇此类问题后无处申诉,维权困难,体验感和信任感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破坏市场秩序。啄木鸟作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平台,其不良行为会扰乱整个家庭维修服务市场的竞争秩序。这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挤压了正规维修商家的生存空间,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影响行业声誉。该平台的乱象被曝光后,会让消费者对整个家庭维修服务行业产生不信任感,使得消费者在寻求维修服务时更加谨慎和担忧,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追本溯源,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乱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平台自身管理的漏洞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入驻商家和维修人员审核宽松,缺乏有效的培训与监管,使得一些不良分子混入其中,为乱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而利益的诱惑,让部分维修人员和商家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在金钱面前选择了欺诈消费者的短视行为。此外,消费者维权渠道的不畅通以及维权成本的高昂,让他们在面对侵权时往往望而却步,间接纵容了这些不良行为。监管部门对该行业的监管滞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处罚力度的不足,也未能对违规者形成足够的威慑。

为了彻底整治家庭维修服务行业的乱象,还消费者一个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第一,平台加强管理。啄木鸟平台应完善入驻审核机制,严格审查商家和维修人员的资质。建立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对维修服务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规范价格和服务流程。同时,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的反馈,对违规商家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第二,加强行业自律。家庭维修服务行业应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加强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和管理。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倡导诚信经营。

第三,强化监管执法。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规范和违规处罚标准,让监管有法可依。加强日常巡查和抽检,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让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增强维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如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向消费者普及家庭维修的相关知识和维权途径,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让消费者在面对不良维修服务时能够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整治家庭维修服务行业乱象,是一场关乎消费者权益、市场秩序和行业发展的攻坚战。只有各方携手共进,形成合力,才能彻底清除行业毒瘤,让家庭维修服务行业回归正轨,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守护好消费者的每一份信任。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