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材料怎么写?这些新素材请查收
政策术语
2025年关于“乡村振兴”政策方面的新名词、新句子和新提法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新名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农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向发展。
和美乡村:强调建设宜居宜业的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乡村文物保护工程:提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动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
二、新提法
深化农村改革: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有效形式。
强化科技支撑: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
文明乡风建设: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治理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问题。
三、新句子
“两持续、四着力”:即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深化农村改革。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这句话全面概括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强调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
“垃圾分类放,资源最大量”:作为乡村振兴宣传标语之一,体现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要求。
金句小标题
下面10组关于“乡村振兴”的材料金句小标题,都采用了比喻、引用、对仗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结构完整、逻辑性强,非常适合用在写“乡村振兴”的公文中。
(1)
擦亮红色“底色”,绘就“百年血沃初心路”的壮美画卷;
壮大产业“特色”,绘就“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富美画卷;
厚植文化“本色”,绘就“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淳朴画卷。
(2)
下好“引才棋”,用好乡音共情、乡情连线,唤人才衔泥归巢;
下好“育才棋”,注重因材施教、内帮外育,助人才节节拔高;
下好“用才棋”,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人才振翅高飞。
(3)
“身”入基层,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写实‘驻村’日志”;
“心”入基层,在“忘我救民表慈谷,心系百姓天下安”中“写实‘住村’日志”;
“情”入基层,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中“写实‘助村’日志”。
(4)
“土”要有素,统筹乡土资源全要素盘活;
“特”要有方,助力地域特色全方位塑造;
“产”要有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5)
坚守的“老支书”,振兴路上领航把舵的“主心骨”;
活泼的“小年轻”,振兴路上朝气蓬勃的“新血液”;
尽心的“帮扶者”,振兴路上鼎力支持的“外援团”。
(6)
多渠道“选”,拓源提质、梯次搭配,壮大头雁方阵力量;
全方位“育”,联动培训、人岗适配,增强头雁领航本领;
严要求“管”,立体监督、定期考核,筑牢头雁能为底线;
树导向“用”,健全保障、拓宽通道,激发头雁敢为动力。
(7)
拥抱“绿色发展”新风尚,“生态优先”孕育“创新企业”,让“环保理念”与“经济增长”互助并进;
深耕“文化旅游”金矿藏,“故事传说”点燃“乡愁记忆”,让“旅游振兴”与“乡村复兴”情感相扣;
激活“电商平台”活水源,“互联网+”助推“创业梦想”,让“线上贸易”与“乡村繁荣”共融共盛。
(8)
轻叩“传统”之门,用“经典元素”点亮“传承火炬”,在“疏源浚流、包藏古今”中为“特色文旅”增量;
轻叩“农耕”之门,用“两山理念”唤醒“资源禀赋”,在“保护生态、绿色蝶变”中为“产业发展”增量;
轻叩“现代”之门,用“智能科技”驱动“远大征程”,在“革故鼎新、刮摩淬励”中为“乡村振兴”增量。
(9)
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精准画像”适配“高级工匠”,让“人才引进”与“岗位需求”双向奔赴;
敢揽“机制创新”瓷器活,“盘活资源”孵化“高级工匠”,让“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同向而行;
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精细服务”留住“高级工匠”,让“人才留用”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10)
走一走“庄稼地”,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雄心壮志,览尽“二月杨柳醉春烟”的春山美景;
访一访“篱笆院”,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览尽“山上儿童放纸鸢”的春山美景;
做一做“家务活”,以“千淘万漉虽辛,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踔厉奋发,览苦尽“四月春水绿如蓝”的春山美景。
人物素材
1.“墙绘师”刘志诚:用青春描绘美丽乡村新图景
走进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兴义村,一幅幅精美墙绘尽收眼底。这些墙绘的创作者,正是刘志诚。
2021年,他回到家乡,为村里的墙面做公益绘画改造。随着刘志诚的到来,一幅接一幅的精美墙绘出现在村里各处。刘志诚创作墙绘的视频上传网络后,获得许多网友的关注点赞,很多人慕名前来村庄打卡。
在一遍遍涂改中领悟摸索,在一日日磨炼中精进技艺,在一幅幅墙绘中成长蜕变……刘志诚怀着一腔热爱回归乡村,用画笔装点起熟悉的砖壁石墙。将学来的本领倾注于自己的家乡,这是青春对乡土的深情回馈,也是青年对时代的炽热回答。
【素材拓展】
乡村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如今,越来越多像刘志诚这样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技能,奔赴乡村、建设乡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新鲜力量。生长于澜沧江畔的彝家小伙子熊紫春,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展自然科普,他运维的科普视频账号受到众多网友欢迎,也“带火”了所在的小山村;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种植中药材艰辛的刘德果,扎根泥土助力中医药发展,将技术从校园“移栽”到田间地头,努力让中医药得到传承创新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乡村这块广阔天地里,越来越多优秀青年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更加美好、乡亲们更加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标题《用青春描绘美丽乡村新图景》)
2.杨宁:不怕弯多山高只盼家乡更好
2022年10月16日,来自广西的二十大代表杨宁走上“党代表通道”,讲述自己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2010年从广西大学毕业后,杨宁回到家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江门村是深山里的贫困村,条件非常艰苦,到村委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能为村里做些什么。起初家人并不理解,觉得白读那么多书了。在一次走访中,杨宁看到乡亲三人分吃一碗粉,便下决心要当“脱贫领头人”。经历三次失败后,她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终于大获丰收。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家乡特色产业。同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感动中国”颁奖词】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莫看女娃年纪小,敢卖婚房种新田。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苗乡今年多喜事,紫了糯米撑荷包。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后有党员千千万,不怕弯多山又高。
3.“时代楷模”黄文秀: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出生于广西农村的黄文秀,求学过程中,依靠国家的扶贫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学成回报这片土地,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困难群众,是她的心愿。她曾对自己的老师说:“我是从贫困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得到过党和政府的资助和培养,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和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本有很多选择。”昔日导师郝海燕说,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她志不在此。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
【“感动中国”颁奖词】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4.王治伦:坚守乡村图书室,让书香浸润广袤山乡
王治伦是重庆市合川区龙凤镇米兰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受酷爱读书的祖父王守一影响,心中一直有一个建设乡村图书馆的梦想。20多年前,他和家人自筹资金,建成了一个面积60余平方米的公益图书室,并将其命名为“守一图书室”。
“把对书籍和阅读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王治伦从小到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竭尽所能建设“守一图书室”。为了筹集资金,老两口把亲戚闲置的地都拿来种上庄稼,买来鸡苗、鸭苗,又养了好几头猪,两个儿子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出去打零工……虽然困难重重,但王治伦始终没有放弃。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呵护着这方小小的书香天地。
20多年间,“守一图书室”始终敞开大门,成为周边村民获取知识的“加油站”。不久前,王治伦被中宣部等3部门授予2022年全国“乡村阅读榜样”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