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公安联考面试热点话题
2025-04-02 16:44
来源:政华公考

公安联考面试热点话题

AI融入基层警务

热点背景

从无人车巡逻到AI预警系统,AI技术正深度渗透基层警务,推动“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苏州工业园区“AI义警”革命,AI无人车自主巡逻提高警务工作效率,AI电梯识别系统自动阻断电动车进梯,AI智能勤务执法系统深度赋能交通管理;昆山公安“AI战队”模式,深度赋能反诈打击、违规改装车打击等警务工作;杭旗市公安局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提高警务效能。

综合分析

基层警务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守护群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基层警务,推动警务模式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为基层警务的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形势

1.发起效率革命,以算力换人力

动态预警:AI分析历史犯罪数据,预测高风险区域,优化巡逻路线。

精准执法:移动警务终端集成人脸识别、身份证读取功能,外勤信息采集效率提升5倍以上。

2.开创社会治理创新新局面,从被动到主动

风险前置干预:社区AI系统实时监测安全隐患(如可燃气体泄漏),联动网格员提前化解矛盾。

服务场景延伸:AI政务助手提供居住证办理、出入境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破解基层政务“最后一公里”。

3.存在技术伦理挑战,边界与平衡

隐私保护:海量数据采集需合规化,避免“技术滥用”(如人脸识别滥用争议)。

人机协同:AI辅助决策需与民警经验结合,防止“算法黑箱”导致误判。

考点预测

1.科技与人文:AI提升效率的同时,如何坚守“为民服务”初心?

2.基层治理现代化:“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技术如何赋能基层减负增效?

3.创新与风险:AI在警务中的“双刃剑”效应,如何构建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4.青年责任:AI时代警务人才需兼具技术素养与法治思维,如何培养“新质警力”?

5.科技与执法的辩证关系:如何看待“AI代替警察”的争议?

6.反诈能力提升:结合“智慧警务”谈谈如何应对虚拟货币洗钱等新型犯罪。

7.基层治理创新:如何用AI技术破解“警力不足”与“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

背诵素材

1.名言警句

“AI是工具,人性是尺度。”(AI警务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数据是血液,算法是神经。”(技术赋能基层的核心逻辑)。

“AI不是对传统警务的简单替代,而是推动执法范式向‘精准化、预防性、共治型’转变的催化剂。”

“从‘智能巡逻’到‘云端服务’,每一次创新都在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2.案例速记

①昆山“AI破案”:10分钟止付50万,3天抓获9名电诈嫌疑人。

②清水县“区域入侵”:AI预警+2分钟响应,守护危险水域儿童安全。

③苏州“智慧接送系统”:AI优化学校周边交通,年均化解拥堵事件2000余起。

3.总结段落

AI融入基层警务是“科技兴警”的必由之路,更是“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时代注脚。从“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从“数据孤岛”到“共治生态”,每一步探索都在书写“平安中国”的新篇章。作为未来公安干警,应当以“智”提效、以“心”聚力,在技术创新与权利保障间找到平衡点,让智慧警务既有“智”感,更有温度!

 

新时代“枫桥经验”

热点背景

新时代“枫桥经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的基层治理实践,以“发动和依靠群众、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为核心。经过60年发展,其内涵从治安管理扩展至社会治理全领域,成为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典范。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经验”的时代价值。

综合分析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公安工作的根本遵循,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强化法治思维、推动科技赋能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总书记在2024年甘肃考察时明确要求“把基层治理和社会治安做得更扎实”,在2023年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机制”,体现了对矛盾源头化解的高度重视。

在公安工作中的形势

1.枫桥经验结合矛盾化解

关口前移与多元共治结合:公安机关通过“网格巡查+联动调解”机制,将矛盾隐患排查与治安防控相结合,公安机关结合群防群治力量开展治安巡逻,联动司法、社区、志愿者形成多元调解网络,将对基层矛盾的被动响应转化为主动预防,既强化了风险源头管控,又提升了服务精准度。

服务下沉与民意导向联动:公安机关通过“背包警务”政策将户籍办理、反诈宣传等便民服务送至群众家门口。同时,民警通过“民情日记”记录群众诉求,结合“四下基层”工作法(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政策宣讲、帮扶解困),实现“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基层”,大大减少基层矛盾发生率。

2.枫桥经验结合科技支撑

数字平台提升治理效能:公安机关通过微信公众号“信访与人民建议”模块实现快速解决群众诉求,建立线上调解平台,整合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的“三官一师”资源,实现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一站式”办理,提高纠纷调解成功率。

风险预警与科技防控结合:公安机关“雪亮工程”在多地推广,通过增加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重点区域,利用视频监控系统辅助纠纷研判,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风险,从源头预防矛盾升级。

3.枫桥经验在当下公安机关运用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挑战:当前社会矛盾复杂化,因城镇化加速导致“陌生人社会”矛盾增多,如农民工权益纠纷、社区物业冲突。基层治理碎片化,部门之间协同不足,存在信息壁垒影响风险处置效率。群众淡漠化,部分群众对基层治理信任度不足,对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热度不高。

机遇:中央明确将“枫桥经验”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为“枫桥经验”的落地提供制度保障,而AI大数据、“智慧社区”等平台则为“枫桥经验”的落地提供了技术保障,双重保障下,“枫桥经验”才更容易在公安工作中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考点预测

1.基础认知:“枫桥经验”历经60年发展,其核心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新时代公安工作谈谈你的理解?

2.发展创新: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矛盾多、诉求多和风险多的问题,如何运用大数据、智慧警务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3.工作劝说:你提出运用“枫桥经验”调解邻里纠纷,但同事认为“依法处罚更有效”,你会如何说服他?

4.经验推广:市局计划在社区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示范点创建活动,由你负责策划,重点包括哪些环节?

5.现场调解:两户村民因土地纠纷持械对峙,现场聚集数十人,你作为出警民警如何运用枫桥经验化解危机?

背诵素材

金句:

“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整套社会治理方案,是平安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把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社会治理全过程。”

案例:

1.重庆两路派出所“曾淑俊劳模工作室”:重庆两路派出所通过精准定位矛盾化解目标、建立警民双向沟通机制、构建多层级调解网络、秉持法治与温情并重的态度的工作机制,将“家长里短”的琐事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关键抓手”,所在辖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大大提升,多年无发生重大“民转刑”案件。

2.苏州枫桥派出所“三级联调”机制:苏州枫桥派出所突破传统调解模式,构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调体系,首创“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集成司法、人社等多部门力量,辖区分流化矛盾多起,矛盾纠纷化解率大大提升,该派出所坚决贯彻落实“矛盾不上交”的思想,被评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苏州样板”。

3.新疆乌都尼查干派出所“情理法”融合调解:新疆乌都尼查干派出所在边疆治理中独创“边疆枫桥”模式,运用“快速处置+角色扮演+法律释明”组合拳,通过“警格+网格”双网融合,将绝大部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用“兵团精神”铸就维稳戍边的平安长城,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情理法交融中绽放。

结语

以枫桥经验答好时代考题:新时代公安工作需以“枫桥经验”为纲,既要传承“依靠群众”的智慧,又要善用“法治+科技”的手段。唯有将“矛盾不上交”作为目标,将“服务不缺位”作为初心,方能锻造新时代公安铁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如何破解“屡禁不止”的治理难题?

提案介绍

全国人大代表贾晓亮建议:从源头斩断网络犯罪背后的“黑灰产”。

在案件侦办过程中,贾晓亮屡次发现电话卡开卡、网络账号注册使用中存在的隐患。“个别电信运营从业者与不法人员勾结,利用工作便利在手机卡开卡、送卡环节恶意注册、出售网络账号,给违法犯罪提供了极大便利。”他介绍,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了业绩,采取有偿返利的方式诱导用户注册账号,也为不法分子批量恶意注册网络账号提供了机会。

犯罪黑手伸向了学生甚至未成年人。贾晓亮说,有的学生想通过兼职赚取生活费,随意将自己的手机卡、网络账号租给不法分子。这些个人账号会被层层转租,用于网络违法犯罪。

对此,贾晓亮建议:呼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手机卡和网络账号注册、销售和转让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禁止性规定,为基层执法提供法律依据,遏制网络账号随意买卖和滥用的现状。“很多人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这种行为会给其他人造成多大的损失。”他表示,加强对电信企业关联人员、在校学生等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贾晓亮建议,工信、网信等部门应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手机卡开转环节的监管力度,引导电信运营商强化内部管理。他认为,如果运营商下级合作点的准入门槛高一些,不设置‘开卡量至上’等不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发生风险。

提案提炼

1.提案核心:整顿电信诈骗高发源头,打击网络账号非法买卖乱象。

2.对策梳理:

①法规堵漏:推动出台账号注册、转让的禁止性规定,遏制随意买卖。

②行业监管:工信、网信部门联合督导,压实电信运营商内部管理责任。

③技术防控:强化手机卡开转环节的动态监测,降低犯罪风险。

对策解析

1.考生常见误区:

考生通常面对电诈、黑灰产等顽固问题,对策停留在“加强打击力度”,忽视源头治理。

在答题时缺乏跨部门协作思路,答案局限于公安单方面行动。

2.深度拆解:

①源头治理的“三把钥匙”

考生可以按照以下对策逻辑链进行作答:问题根源(手机卡非法买卖)→法规堵漏(禁止账号随意转让)→压实企业责任(运营商加强实名核验)→技术监测(开卡环节动态审核)。

进一步讲,考生在答题时要有“没收工具”意识,任何犯罪都需要工具(如诈骗用手机卡、盗窃用开锁工具),答题时优先思考“如何让犯罪分子无法便捷获取作案工具”。

例如考题涉及“电动车盗窃高发”。

基础版:加强重点时段和点位的巡逻。

高分版: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强制电动车销售企业加装北斗防盗芯片,并接入公安物联网平台,从“车”这一犯罪工具入手,实现盗窃难、销赃难。

②行业共治的“责任捆绑法”

在人大代表的提案中,并没有一味要求“公安严打”,而是通过法规迫使运营商自查自纠,以要求运营商实名核验等政策引导企业责任,避免“政府单打独斗”,进而实现行业共治的可行性。

例如考题涉及“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业收费乱象”。

基础版:加大对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监管力度。

高分版:推动建立互联网医疗行业黑名单制度,对未履行审核责任的运营商,由工信部门纳入失信惩戒,取消经营许可。

面试应用场景

1.题目类型:

①某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领导要求从源头治理,你有什么建议?

②如何遏制二手手机卡非法买卖现象?

2.对策迁移与细化

①法规刚性约束。一是建立黑名单制度,推动出台《电话用户信用管理办法》,对多次违规转让手机卡的用户,限制其新办卡、贷款、出行等高消费行为,提高违法成本。二是严控行业准入,要求运营商在代理网点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比对办卡人与身份证信息,并接入公安数据库核验犯罪记录,从源头过滤风险用户。

②技术精准防控。一是强化物联网追踪,为每张手机卡植入唯一识别码,一旦涉案,可通过大数据溯源至开卡人、销售点,倒逼运营商落实“实名实人实证”。二是进行风险动态监测,建立“异常开卡模型”,如检测到同一人短期内办多张卡、异地频繁开卡等情况,自动触发公安预警,民警上门核查用途。

③政企责任共担。建立奖惩机制,对严格落实实名制的运营商给予税收减免;对监管失责的企业,由网信部门约谈负责人,公开通报并纳入失信联合惩戒。

结语总结

贾晓亮提案的精髓在于让犯罪工具获取难,让企业不配合代价高。考生需掌握“利益杠杆”思维,在答题中设计“信用惩戒—技术追踪—政企担责”组合拳,避免陷入公安单打独斗的误区。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