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政策理解题作答不能流于形式!
2025-05-17 01:43
来源:政华公考

政策理解题作答不能流于形式!

在面试中,应急应变能力是考察频率很高的一项能力。这类题目一般的常见问法就是“怎么办或怎么处理”,而题干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往往面临压力情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比较突发或紧急。通过此类题目设置,考官主要考察的就是考生在面对压力情境时能够快速反应,抓住问题,分清轻重缓急,依次采取具体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应急处突的能力,能否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

【例题展示】

你陪同上级领导视察单位,途经大厅看到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有群众围观而且有人扬言要发到网上。此时,你会怎么办?

【作答点拨】

回答此类题目时关键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紧急问题要有情境感。比如在此题当中很多考生在审完题目后立马反应题干最紧迫的问题是争执,完全不顾及自身目前所处的情境是陪同领导,必要的请示工作不能到位。故此在应变题目的紧急问题处理中一定要明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拿捏好自身所处的情境,根据情境细腻处理问题。建议考生在思考时闭眼进入题干情境,根据题干描述注重是否要赶到现场,是否要表明身份等常见应对措施。

2.核心问题要分情况、多方式。一般在应变题目中紧急问题治标,核心问题治本。在此道题目当中争执的起因便是核心问题。而为何争执原因在题干中却并未严明,所以像这种题干当中未表明原因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分情况才能让问题更有效地解决。比如在和涉事双方以及围观群众核实清楚后归因对争执进行处理。当然还存在一种就是已经言明原因,那就需要更多方式才能更有效应对不同情况让问题得到处理。

3.后续问题要完善处理。后续问题别忘记,回顾本职很重要。当前所有突发意外的情况处理完毕之后,回归题干回顾一下自身在题干当中的本职工作是什么,这样就能有效做到本职工作不遗漏,有效规避问题解决遗漏。此题中在解决完题干问题后部分考生未能意识到自身本职工作是陪同领导视察,完全忽视基本的汇报意识和后续陪同领导视察的任务,导致问题解决有明显遗漏,不够全面透彻。

4.总结预防要针对有效。题干问题解决后往往应变能力还考查考生举一反三,能否从此类事件中总结经验,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一般我们的建议是针对核心问题的成因进行总结,比如此类题目中核心问题就是争执,如果归因于工作人员,后续的总结就可以建议后续强化对于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效能避免冲突出现。

【应对技巧】

1.反应迅速,缩短思考时间

对于应变能力来说,能否快速反应显然是一个直观的体现,简而言之,对于题中问题的反应越迅速,应变能力就越突出。为了体现这一效果,就要求考生能够将此类题目的思考时间缩短到40秒以下,就更能获得考官的青睐。所以,在平常练习模拟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把时间关,缩短审题时间,从而满足高分标准。

2.内容详实,体现处事能力

对于应变题目,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说法,即简练要点式的答题会让考官觉得干净利落,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去体现要点,不要过多解释具体内容。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如果考生答题只体现基本要点,却不去详细阐述手段,那么在考官的视角看来,属于较为空洞的答题,并没有体现多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被打上套路化的痕迹,直接影响分数。

3.短期与长远兼顾,妥善解决问题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逐一解决了题干问题,就是结束了答题。诚然,考官出题的第一目标,要求考生能够解决问题,但是要明确的是,能够标本兼治,既解决当下问题,又能够把控同类问题能够不再次出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在解决题中问题之后,进一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且对于根治问题的原因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问题不会再次出现。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的标准之外,考官也非常看重考生的逻辑和区分轻重缓急的能力。

但是不论是哪种标准,都需要考生能够加强对于各类常见突发状况的积累,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提前预警,这样才能做到在考场之中,不论遇到哪种情况,都胸有成竹,从容应对。

 

政策理解如何凸显政府思维

在结构化面试考试中,有一类经常会考查的题型叫政策理解,是新手考生经常会犯怵的题型。在答这类题目时通常会不太自信,不确定自身的观点是否符合主流,担心自身理解不够透彻无法说服考官。今天来为大家“揭秘”如何由表及里,深刻理解政策,从而在作答中凸显政府思维。

方法一:从背景入手,亮明政策所处的时代环境

在政策理解的考题中,通常会考一些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或地方规章制度,甚至部门管理办法等话题。一言以蔽之,任何政策都无法脱离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因此,如果考生可以从该政策出台的背景出发进行阐述,就可以开门见山展现自身的政治素养。

【例题】《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质量人才。从2022—2025年,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建立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制定制造业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目录,在制造业企业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选拔评聘,大力开展制造业品牌职业技能竞赛。对于这项实施方案的出台,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首先这道题目提到制造业,那我们就可以从制造业的背景展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气、强国之基。然后大家通过题干本身可以了解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制造业技能人才,那么从国家重视职业技能型人才角度去谈:当前我们国家进入到新发展阶段,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优质人才,但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评价、激励制度和发展使用环节是有待优化的,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对于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强,需要我们把人才培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健全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

方法二:多角度夸,表明政策出台后带来的积极意义

以上题为例,作为国家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身为一名即将入职的政府机关工作者,就需要站稳立场,基于政策的方方面面分析政策出台后可能带来的积极意义,从而凸显政府思维。

下切角度一:三部门联合出台,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指导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

下切角度二: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构建起了多个层次,有利于延伸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链条

下切角度三:有利于调动学校企业社会等各个参与主体的主动性,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发展更加贴近实际要求。

方法三:求真务实,提出保障措施让政策落地开花

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社会生产生活,因此,就需要我们以细化思维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从而让政策更好的落地生根,以上题为例,可以自上而下的展开。

思考维度一:高屋建瓴: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作为重要任务,协调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政策、资金上对这种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思考维度二:细节入手:强化政策保障。各地要加大就业补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专项基金、企业技能职工的教育基金等统筹力度,支持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

思考维度三:逆向思维:优化激励机制。要引导企业突出对技能要素和技能创新攻关的激励作用,建立体现技能人才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薪酬分配机制。

总的来说,政策理解类题目考生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需要大家多读人民日报、新华社文章、学习强国政策板块扩大知识储备,提高政治敏锐度,与此同时系统性了解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从而让对策更具体、实用。

 

政策理解题如何分析问题

现场模拟题是结构化面试中考察频率较高的题型之一。为了展现全面思考,很多考生会辩证地看待政策,既谈政策的积极意义也谈政策的问题。在这里,可能会有考生担忧,我谈政策的问题会不会不太好,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考官的出题意图,意在考察考生的时政敏感度和辩证思考能力,所以合理的问题分析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那政策的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呢,

政策制定角度。

政策出台往往有一定的初衷但是可能会与现行法律或者公序良俗违背。一般省市级政策较为规范,但地方或组织机构可能会出现此问题。比如,某地出台“杀狗令”,这与我们“狗是人类的朋友”观念相违背,挑战了风序良俗,体现政府在解决养宠乱象存在一刀切,缺乏深度思考和科学规划。

政策落实角度。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差距,所以会存在人员不足,资金有限,技术限制等多种问题和阻碍。如果我们能发现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能体现出自己具备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某省出台政策:限制婚丧嫁娶的酒席数量。该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可能就会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群众不配合,因为传统风俗习惯,群众不理解进而使政策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会存在监管难度大,民众之间相互包庇使监管难度较大。

政策衍生问题。

有些政策本身并无问题但是政策实施后可能会衍生其他的问题,比如对文化领域的政策可能会对经济领域产生影响。具体举例来说,“政府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开放公共图书馆”,但是它可能会为学校带来衍生问题,如秩序问题、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也属于政策执行后的衍生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体现考生在思考层面具有全局观。上述分享的三个思考政策问题的维度,大家在面对政策题目思考问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也提醒大家在分析问题时要符合实际情况,如认为违反了相关规定,前提是我们对于该规定知晓熟悉,更好的是将规定具体阐述出来。所以,问题分析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