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新时代新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农村人口迁移,造成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趋势,失去生活气息,乡村衰落成为通病。因此,解决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刻不容缓。
振兴乡村经济,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而农村产业发展却处于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平衡,市场竞争力弱等尴尬境地,不仅降低的生产效益,还失去发展活力。振兴现代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产业振兴的唯一途径,例如宁德寿宁下党乡利用通路契机和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旅游基地,渐渐聚齐财气、凝聚人气;四川凉山金阳县依托上千年种植历史,打造青花椒产业,推动产业脱贫。所以,激发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需要我们在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新产业、新业态、完善产业体系。要抓住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一村居一品牌模式。
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从科学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公厕改革到人居环境整治,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表达出广大群众对蓝天碧水绿地的生态环境期盼。然而,还有许多地方“路面坑洼洼”、“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当乡村不宜居,在乡愁不复再,不仅降低生态环境质量,还降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因而,文明要始终如一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用科技改变环境。二要培育村民绿色环保理念,动员村民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让广大村民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习总书记曾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收官时期和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时刻。要实现乡村振兴,既要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又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乡村。
教育应因材施教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因此,作为教育行业从业者,必须要担任自己的职责,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不放弃一个,不落下一位,相信并努力的把每个孩子都教好。
尊重学生。眼中有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求进行了金字塔式的划分,尊重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途径。尊重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当代教育进步的基础,是一切教育理念得以落实的前提条件,更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如果学生的自尊一旦受挫,就会让学生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无所作为。只有自尊心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才能发扬他们身上积极美好的东西,助其成才。
了解学生。日常找学生。教师每日的工作不能仅仅是在上课在教室,下课办公室。教育学家陶行知用四颗糖教育打架男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要随时随地的和学生保持沟通。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聊多问多肯定。这样的沟通不能是固定的,必须是在日常工作中的随意的观察,随时随地,对发现的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夸奖、表扬、鼓励,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觉的去做,就会发现学生有很多独到之处,持之以恒,时刻给予学生希望,就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关爱学生。心里装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巴特尔也说过:教育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又平凡的,不应该以社会原因、家庭背景及平时表现而有所偏爱,应该一视同仁。像孔夫子一样,有教无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敞开心扉,快乐地融入到集体当中去。充分地扮演主人公的角色,才能创造出一个融洽、温馨的教学环境。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么我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十九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如实说。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凡在智力发展上没有病态偏向的孩子,毫无例外可以顺利获得中等教育,不合格和留级现象是学校教育工作差的后果”。每位教师也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尊重了解并关爱每一个学生,真正确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人民城市为人民——破除城市病 建设宜居城
现代化的城市让我们陶醉于时尚生活;城市文化让我们体味着历史的百年前;便利的公共设施让我们享受便捷。然而,我们生活的城市在发展中出现了交通拥堵、房价高企、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病”正在今天的中国蔓延,让我们的城市生活不再美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清醒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和不足,要把脉问题,破解难题,建设宜居城市。
破解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要注重精细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绣花般的耐心,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这就需要管理更加精细化。伦敦从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小事——停车难题入手,运用互联网公布详细的信息,用户还能提前预约,缓解了停车难题。建立收费停车场网站,详细列出了市中心停车场的位置、收费标准和流量等信息;芬兰工厂不断改进废气排放的过滤技术,引导市民使用清洁能源,形成绿色发展的新风尚。国外的做法充分体现出了注重细节,注重创新,运用新技术解决给群众带来更多便利,给城市带来更多活力。
破解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要注重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确实,部分城市在建设中追求短期利益,为了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将自然山水改造成为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过度采砂改造海岸线等,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态。为此,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出现恶劣天气、海水倒灌等现象,给城市带来了灾难。所以,尊重自然规律,让城市的发展更可持续。
破解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要注重科学规划。上兵伐谋,规划先行,没有预先的设计规划,城市病不仅不会治理城市病,而且还可能带来新的问题。“睡城”燕郊成为了“北漂一族”实现有房有车的梦想城市。但是,燕郊只是提供了空间,并没有提供生活,“北漂”们排着长队等待前往北京中心城区的通勤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属于自己的栖居之所,这种以卫星城疏解大城市压力的做法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没有产业规划、没有基础设施的投入,限制了它的作用。所以,要解决城市病,必须多方面考虑,做好蓝图,用蓝图呈现出城市最美的样子。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要更加关注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区域——城市,也应该是宜居的、幸福的。规划更科学、管理更精细、发展更持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城市的“成长坐标”落到实处,落到百姓的心坎上。
顺应时代发展 实现人生价值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关注现实,关注生命,关注自己与整个天地的和谐统一。我国著名艺术家阎肃感概道,“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尽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已经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但想要让人生、让生活、让国家变得更好,就需要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唯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顺应时代浪潮,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听从时代的呼唤,顺应时代浪潮。顺势而为,方能乘风而上。顺应时代不是妥协、不是盲从,不是佛系、也不是随遇而安,是客观认识当前的社会与生活,尊重时代特性。顺应时代需要转变思维、积极拥抱、抢占先机,一味墨守陈规只会被时代淘汰。就如柯达公司盲目自信,固守自己先进的胶卷技术、不愿探索数码相机的发展,最终被市场淘汰;又如诺基亚抱守手机市场领头羊位置,不愿在手机系统上进行改革创新,最终“泯然众人”;晚清统治者盲目自信,在全球进入工业时代时却依然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受尽了百年屈辱。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在时代的浪潮中勇于拼搏创新,用青春谱写时代华章。
肩负自身的使命,就当竭尽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生在新时代,烙下时代的印记,就要抓住时代所给予的机会,竭尽全力闪耀自己的光芒。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是成人成事的根本,是每个人发展完善、提升自身不可或缺的精神和内涵。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但我们依然要认识到发展是永恒的话题。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发展、不进步就要被淘汰,不竭尽全力就不能肩负起自身的使命。无愧于青春、无愧于热血,就必须要永葆奋斗精神、竭尽全力奋勇向前。
追寻梦想与目标,做好要做的事。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为达目的努力奋斗是一个人生而具备的特质,无论大或者小,每一个人都有要做的事,或者是仅在眼前的一份作业,或者是看似虚无的梦想。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对梦想的不断追寻。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圆了人类飞翔的梦想;为了拥有长久的光明,爱迪生做了数千次实验;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数党员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没有梦想与目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人就将失去对生活、对未来最基本的动力与渴望。新时代的新青年,要让颓废和沮丧远离自我,需要以梦想作为动力,用热血助力飞翔。
武侠小说中,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说法,而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将“为国利民”作为至善的人生追求。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也应在时代的召唤之下,顺应时代潮流、尽我所有力量、做好要做的事情,真正成为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中流砥柱。
奋斗是新时代最亮丽的底色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正如伟大思想家韩愈所言,奋斗对我们每个人影响深远,贯穿着我们生命过程的全部,同时影响着社会乃至国家。如果我们个人在需要奋斗时懈怠,难免会陷入“老大徒伤悲”的境地;如果社会不奋斗,则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体系失衡;如果国家不奋斗,怕会重演“闭关锁国”的惨境。由此可观之,奋斗是每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应努力的事业,特别在这个新时代下,奋斗是最亮丽的底色。
用奋斗灌溉个人成就之花。黄大年、张玉滚等扎根在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在基层奋斗、在基层奉献;“互联网+”时代红利期造就一批网红,背后少不了其坚持不懈的奋斗;年初疫情大爆发,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一位位“逆行者”用生命谱写抗疫奋斗的新篇章……不胜枚举的例子无不验证出他们每个人都在用奋斗描绘着人生画卷,用奋斗灌溉个人成就之花!
用奋斗点亮社会体系之光。社会的不断进步离不开个人不断升华,正如个人奋斗带来成就,反而社会更加需要奋斗。从新时代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再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完备的过程,正是诠释出奋斗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正因为社会不断奋斗、不断发展,社会才会反馈于个人以物质乃至精神财富。社会更能代表国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正因如此,奋斗才能点亮社会体系之光!
用奋斗书写大国崛起之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会议乃至国家会议上讲,中国从列强压榨的国家发展到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的就是奋斗二字;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离不开中国不懈地努力,奋斗;从贡献中国方案到体现大国担当也诠释着国家的奋斗与胸怀,同时诠释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担当精神。由此体现奋斗书写了大国崛起之路!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论是个人的成绩,社会体系的发展,国家崛起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而在新时代的版图下用奋斗这道最亮丽的底色,不断描绘出一幅伟大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