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面试干货:结构化小组面试考情分析
2021-01-14 02:02
来源:政华教育

面试干货:结构化小组面试考情分析

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中,税务系统的面试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一改往年的普通结构化面试的形式,采取了结构化小组面试的形式来进行,一时之间让很多从来没有了解过结构化小组面试的考生措手不及。税务系统此次面试形式的改变不是凭空开始,在2016年海南国税的面试中就率先进行了试点,从2018年开始逐步推广,这已经逐步成为全国公务员面试的一种趋势。

结构化小组面试结合了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的特点,要求一组测评者(一般是3~4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作答结构化面试题目,并互相点评的一种面试测评方法,从而测查考生从事机关和公务员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从考试时间上看,结构化小组面试比传统结构化面试更加节省时间,因为考官宣读引导语的次数减少,且考生备考的总时间减少,这大大提高了考试的效率。

从考查效果上看,结构化小组面试能够通过观察考生在非答题阶段的交谈方式、说话风格、学识修养、行为特征等方面的表现,全面了解考生的真实水平,从而选拔出最符合岗位需要的人才。

具体而言,结构化小组面试相比于传统结构化面试,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弱化短时思考,强化深度表达。由于结构化小组面试是在场外思考15分钟,相比普通结构化面试的思考时间增多了不少,很多考生都能够在长时间的思考中想到很不错的答题提纲,而且提纲可以带到考场作为答题参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想到多于其他人的亮点或对题目的认知更加有深度,就更能够凸显出考生的综合素养。考官也比较青睐于说话流畅、认识全面、思想有深度的考生。

第二,重视独立思考和短时学习能力的平衡。在结构化小组面试中,由于是依次作答,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总会有两道题目是在别人之后才开始作答的,那么在自己独立思考的提纲基础之上,还要迅速汲取别人答题的优点,并融合到自己的答题思路中,充实自己的答案。考官会比较喜欢善于学习的年轻人,尤其是学习效率比较高的人。

第三,着重考查应变能力。结构化小组面试,除了要求考生依次答题之外,还会在最后加入相互点评和回应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很多考生会不自觉地点出别人很多问题,或者是在回应的时候直接“回怼”,其实这样的表现并不会得到考官的欣赏。这个环节的要义是考生迅速反应,找出对方答题的破绽,并中肯地指出,进而对其答题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凸显出自身对题目具有更深的认知水平,这其实就是应变中发现问题并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回应的环节也是这个道理,被点评者应首先感谢对方的中肯点评,进而引发自身更深层次的思考后进行有效的回应。总之,这一环节考官看重的就是即兴的、有深度的补充交流。

第四,考查考生的倾听能力和记录能力。要想在互评阶段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倾听和记录是必需的。从公务员的工作事务来看,这种能力是常备素养,而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不夸张地说,没有倾听和记录,其他的任何能力都无法很好地展现出来。因此,在结构化小组面试中,考生一定要认真倾听其他考生的答题内容,并做好记录。

  

让“高大上”哲理题变得“接地气”

在结构化面试中,综合分析一直以来都是测查的重点,其中名言警句部分更是众多考生难以逾越的关卡,由于自身知识积累储备有限,分析论证角度比较单一,在答题时往往也会出现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际贴合度较小等问题,对于最终面试分数的拔高也会造成不小影响,所以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突破哲理题的关卡和重围。

【例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人要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请结合报考岗位,谈谈你的理解?

一、解释含义道理

1.2015年7月24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这十六字不禁让人想起了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当代大学生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从“八字真经”到“十六字诀”,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新要求。

2.志存高远:要求当代青年必须树立高远的志向,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德才并重:要求当代青年在锻造自身能力的同时,更得注重品德素养的提升;情理兼修:要求当代青年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着通达人情明晓事理的理念;勇于开拓:要求当代青年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有顾全大局开拓的进取心,能够主动拼搏不畏难。

二、实际论证分析

“十六字诀”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当代青年为人处事的方向标,说明它格外重要,在结合实际践行前应该充分认识到重要性。

1.理证:对于青年人自身来说,一个清晰又高尚的目标,有利于我们加速提升事业的成功率,能够朝着目标坚定不移地迈进,不会在过程中放弃,避免裸辞闪辞的问题频繁出现;能力与才华并重,有利于实现职业长远稳定发展,在具备赖以傍身的技能之上持续坚守践行,可以保证工作规范度;做事通晓人情事故顾大局识大体,有利于在岗位上收获更好的人缘与去群众认可评价;在前进的路上勇于突破职业瓶颈,有利于主动积极克服困难,突破桎梏打开新局面,从而走上新台阶。

2.例证:当代在我们身边也涌现出不少优秀青年杰出代表,比如80后杰出干部黄文秀,

通过国家补助扶持以出色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放弃了在一线城市高薪的机会,最终只身来到乐业县新化镇担任起驻村书记,作为首位第一女书记,她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注重乡村文明建设,最终帮助大部分村民脱贫成功,虽然在一次实地调研中遭遇山洪不幸离世,但是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所有年轻人传颂学习。

3.反向论证:习总书记之所以针对青年人做出要求,是因为结合当下实际背景,仍存在以下几点共性问题,仍有部分青年人在工作岗位中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舍弃自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不肯换位思考他人感受,未培养成顾全大局的心态意识,这对于个人和单位的发展都极为不利,从根本上看仍是缺乏思想层面地拔高,以及暴露出行动层面主动性不足,需要时刻警醒注意,不断督促自身加强改进。

三、结合自身践行

1.结合工作职责和自身追求牢固树立职业目标,过程中避免利己主义,时刻能够在岗位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挥洒汗水,最终做到人岗合一;

2.牢固树立服务军队的理念和廉洁的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谦虚地向老同志、老前辈请教业务知识,尽快熟悉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树立家国情怀心系他人,不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青春力量;注重培养情商,妥善管理和调控情绪;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钻研工作理念和方法,积极追求工作中的真理;

4.时刻保持青年人的创造热情与活力,进行深度思考,在简单工作当中找到规律,使之表格化、流程化、模板化、标准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炼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法,为单位建言献策。

 

计划组织题如何答出新意

在公务员面试中,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这一测评要素一直都是考官测评的重点,由此而衍生出的工作任务有很多,除却常见的调研宣传还有组织会议、培训、接待、专项整治等等。而很多考生认为这是最好答的一类题型,因为答题思路很明晰——一个帽子三个环节。但从实际来说,这种答法非常普通,没有什么新意,分数也很难提高。所以在此,给大家来呈现几个计划组织题的作答诀窍,帮助大家在面试中更好的提分。

第一,结合社会实际分析目的意义。

很多考生在答计划组织题时会扣帽子进行破题引入,例如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等等,但我们审视的角度来看会发现这样的表述其实没有实质性作用。其实我们破题引入应该明确的是对事而非对人,从活动效果出发结合当下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阐述活动目的意义。这样的破题切入才能实现面试的两个目的,其一就是传递给考官信号“我十分清楚此次活动的目标和效果”,其二就是一定程度的展示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知识储备。例如领导让我们组织杜绝餐饮浪费的活动,作答时就可以从当下社会浪费严重、未富先奢的不良倾向入手,也可以从活动效果活动圆满完成后能够减少浪费、节约单位开支入手,甚至还可以从习总书记对餐饮浪费现象提出的批评“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入手。

第二,秉持问题意识展开工作重点

当我们具体向考官说明会如何组织活动时,很多考生都会说确定时间地点等内容。这些内容确实是我们的答题内容,但殊不知这样的陈述丝毫不会引发考官的共鸣,只会让考官把你的作答内容归为平平无奇一类。如果我们秉持着问题意识来展开工作重点,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例如领导让我们组织一个植树活动,我们就可以说考虑到植树活动需要参与人员到户外进行体力劳动,所以我会提前查看天气预报,选择天气、温度均较为适宜的日期作为活动举办的时间。这其实就是具有问题意识考虑到到天气会影响活动而实现的效果。再比如领导让我组织一个业务培训活动,我们就可以说考虑到同事们日常工作压力较大且单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事年龄较大学习能力较弱,对培训活动可能会有一定的抵触,所以我会在培训正式开始前一方面邀请单位领导对大家进行讲话,强调此次活动对未来的工作实效、群众体验会有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介绍此次培训活动的组织安排,说明各项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尽量引起同事的重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对计划组织题不要贪图安逸、一套到底,而要把握这两个原则:结合社会实际分析目的意义、秉持问题意识展开工作重点。从自身知识储备出发,思考活动效果,自然就能从计划组织题的作答中让自己获得一个较高的面试分数。

 

 

自然表达究竟体现在哪些细节

在现在的结构化面试中,如何去除套路化痕迹,体现出答题的个性化,成了所有考生关注的焦点。要想思想个性化,固然是要从内容的针对性和表达的个性化两个方面来体现,在本文中将从表达入手,将一些常见的自然表达技巧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加入语气词,模拟生活化交流

在考场当中,很多考生容易因为紧张就出现表达讲话的问题,导致整体答题的听感非常类似于“报告”而非“交流”,会降低不少印象分,尤其会被考官质疑是培训化的结果。那么,适当地在重点句、过渡句的结尾加上如“啊”、“呢”等语气词,会使得整体表达更加接近于自然交流。如,“各位考官,针对于题中的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融入个人情绪,强化共鸣效果

在答题过程中,一般容易涉及到一些人物事迹或是经典案例,那么在论述这些案例的时候,考生就没有必要过于冷漠,应该适当地体现出一些情绪表达,使得整体地答题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真实地个人交流方式,从而消除掉套路化的痕迹,提升整体可信度。如何在谈及“公交坠江事件”的时候,就可以表达出对于遇害者的惋惜:“每每想到公交时间,我就感到深深的惋惜,如果我们的公交司机管理体系可以更加完善一些,如果我们的基层问题反馈机制可以更高效一些,如果我们的社会对于心理问题可以更加关注一些,那么这次悲剧就根本不会出现,数十条性命也就不会因此离开人间。这样的教训也应该被我们铭记,其中的问题也应该尽快被解决,这样的事件不应该再出现第二次!”

3.适当反问设问,自然引导过渡

在过去的答题习惯中,很多考生都会使用“有如下几点”这种方式进行过渡内容,在目前来看,这种引导方式已经显得过于常规,很难获得考官的认可。相比之下,使用设问或是反问的方式,这是一种更加自然的引导方式。如:“那为什么此类问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呢?我认为主要问题集中两个方面。”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