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技巧
面试题中活动策划如何有创意
近年来,国考面试在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时候,往往都会凸显一个关键词——“创意”。让活动变得有创意,成为广大考生的一大难题。政华教育专家今天将以一道题为例,给广大考生介绍一些富有创意的小方法。
【例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某社区准备开展“幸福家庭,和谐社区”活动。你作为社区工作人员,请你选取两个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并就其中一个展开谈谈。
如题所示,很多考生结合家庭社区可能就会想到亲子活动、给老人送关爱等活动,难免千篇一律,没有创新,让考官觉得乏味。那么,如何才能有创意呢?
一、打破常规,与时俱进。
创意一般是指创新的思维意识,在区别于以往常规的活动之上可以考虑与时俱进,结合当下比较新颖的活动形式去确定活动方案。比如以常见的综艺节目、娱乐方式为依托,再结合题目本身去思考。
1.依托电视综艺节目。比如,年轻人喜欢《吐槽大会》,可以结合家庭元素,改变成《“家庭妇男”吐槽会》,用轻松的方式让每个家庭能够直面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等。《奇葩说》当中有很多关于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相关辩题,社区里也开展《我有话说》的趣味辩论赛。
2.依托娱乐平台。抖音在当下很流行,结合幸福家庭的主题,可以组织一次幸福家庭短视频评比大赛,通过新的平台体现创意。
二、打破常规,逆向思维。
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想要体现创意,就要学会用逆向思维看待事情,具体到答题中,会涉及到主体的换位,或者常规环节的创新。
1.亲子身份互换。组织“我是小小大人”活动。
2.夫妻身份互换。夫妻是家庭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幸福的家庭需要夫妻之间互相理解包容,可以开展“性别互换”体验日。
3.与父母互换身份。养老问题也是社区家庭和谐不可忽视的问题,老年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可以做一次“当你老了”老年妆容体验活动,让中青年体验年老之后的感觉。
三、环节创新。
之前的活动,很多时候只是在小区或者社区的微信群发布一些通知,大家的关注度往往不高。那不妨在这个环节上进行一些创意,比如给每户家庭送去一束小花,附上相关活动的请柬,一方面展示出邀请的诚意,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为考生总结的凸显创意的几种小方法,政华教育希望考生在日常练习中也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富含创意的活动形式,多多练习,方能在考场上一展风采。
面试中如何更好地提高思维发散能力
公务员面试当中越来越注重思维发散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国考当中税务漫画题的考查,还是各种哲理类故事的考查,都侧重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所以政华教育在本文主要阐述考生特别关注的点如何提高思维发散能力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政华教育研究专家认为,提高思维发散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考生在固化教育之下,导致思维受限,所以导致做工作的时候可能也会变得死板和僵化。因此,需要我们有思维发散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在遇到工作时才能更好的创新和变通。年轻的公务员更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公务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要有思维发散能力。
那么如何在面试过程当中,体现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就需要我们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来给考官呈现自己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面试测查要素当中会考察到漫画、哲理故事题,这就是用来测查考生的分析与联想能力,今天我们以哲理故事为例,来进行举例说明。
例:一个年轻人独自到沙漠去冒险他丢失了全部行李,迷失了道路,他一时慌了,翻遍了所有口袋终于在一个裤子口袋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他闻了闻青苹果,觉得这是一个水库是一个粮仓,且无比清香。他握着这青苹果朝一个方向走去,每每精疲力竭时,他就手握青苹果看一看闻一闻,又向前走,直到第三天黄昏时分,他惊喜的看到了绿树红花。原来他已经走出了沙漠,请谈谈这个故事对你的启示。
在部分考生看来,从这个故事当中可能只能得出他通过这一个苹果支撑他走出沙漠,可以看到苹果是他的一种信仰,信仰能够带领他走向胜利。如果只能得出这一个哲理,难免会暴露自己的固化思维,看不到思维的发散性。那么针对这个题目来说,我们可以如何进行思维发散,怎么去体现自己思维的开阔性呢?
这个年轻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坚定地朝着一个方向走,最终才会取得胜利,这告诉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年轻人在只有一个青苹果的情况下,坚持走了三天最终走出沙漠,告诉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真正的思维发散能力是不仅仅局限于其中一个点,而要从不同的主体多角度进行剖析。因此,政华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想要在面试过程当中展现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我们就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如何让应变类题目作答不落俗套
应变能力类题型在各类公职面试中都较为常见。由于这一类题型很接近生活和日常工作,所以大多不会出现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但也正因都“有话可说”,往往又容易存在答题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新意的问题。下面政华教育就简单分享一下应变能力类题目作答不落俗套的几个小技巧。
第一,答出问题的高度。公职面试很多时候是在通过题目测查考生的政府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作答的时候也需要有意识的去体现自身的政府思维,而在这类题目当中高度的体现往往就是去看到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问题和更大范围影响。例如同事的小差错表面上是自己的工作问题,实则影响到的可能就是单位的整体利益,是群众的信任问题;群众的情绪表面是个体的问题,实则体现的是政府服务意识传递、服务形象树立的重要问题。
第二,答出问题的广度。应变能力题型中出现问题往往不止一个,所谓的广度就是要尽量对所有问题都进行解决。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建议大家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问题+手段”的形式去作答。例如,在作答中告诉考官:首先我要解决的是现场的围观问题,再具体说解释沟通、疏散人群的办法;其次我要解决的是群众的办事问题,再谈解决群众诉求的手段等,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在于将答案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梯度化呈现,逻辑更加清晰,也让考官更容易理解。
第三,答出问题的深度。这里所谓的深度其实更多的是指考生要有解决问题的长远眼光,思考这个问题背后深层的原因和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例如遇到同事和群众的争执问题,要思考的方向就是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上可能存在的不足;遇到网络设备的突发故障,要思考的就是日常的维护检查等管理制度问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就能够很好去体现考生对面试题目的深度思考。
当然在答题的在方法选择上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合情、合理、有效并且针对性强。考生在作答时同时要注意用词的灵活,例如与群众的沟通,不能只是单纯的谈道歉,还要强调及时介入、了解情况、询问诉求和做出承诺等来丰富自己的阐述内容,这样的作答会在既有骨干框架的同时凸显内容丰富,也更能做到不落俗套。
零基础的你该注意什么呢?
一、礼仪篇
1、礼仪套路
具体表现:
(1)不分情况的一概敲门。
(2)落座之前机械地说谢谢。
(3)模式化的鞠躬、问好等。
解决对策:
(1)在有引导员引导是听取引导员的安排,若引导员有敲门,那就可直接进入考场。
(2)若在落座时忘记说“谢谢”,那就自然坐下即可,不用再刻意补充。
(3)鞠躬、问号只是表达对于考官的尊重,没有必要成为约束,自然表达即可。
二、外在篇
1、眼神缺乏交流感
具体表现:
(1)不敢和考官对视。
(2)眼神飘忽,没有定点。
(3)一直低头看稿。
解决对策:平常多加练习,通过录视频、对镜练习、找人对答的方式来改变眼神状态。
2、走姿
具体表现:
(1)走姿随意,不正式。
(2)过分追求规范走姿,身体僵硬,摆臂不自然。
解决对策:走姿不用过分强调,只要能够展现出个人自信的状态就好。挺直身板正常走路就好。
3、坐姿
具体表现:
(1)双手可以放在桌子上纹丝不动。
(2)双腿抖动、二郎腿、向前交叉伸出桌外,向后交叉藏于椅下等。
解决对策:
(1)手部自然放在桌上,不要有过多小动作即可。
(2)男生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坐直即可,女生双腿并拢坐直即可。
三、交流篇
1、语言格式化
具体表现:表述格式,如“考生思考完毕,现在开始答题”、“答题完毕”等。
解决对策:答题时语句自然表述,凸现出交流感即可,如“各位考官关于这个题我已经想好了,下面来谈谈我的看法”、“对于这题我有很多想法,下面我来详细谈谈”等。
2、语言卡顿
具体表现:答题时经常停顿、频繁出现“呃”、“嗯”等词语,导致整体表达不流畅。
解决对策:
(1)尽量改变说短句的情况,一次性表达10个字以上。
(2)出现忘记内容等时候闭紧嘴巴,稍事停顿。
3、表述口语啰嗦缺乏逻辑
具体表现:
(1)表述没有清晰逻辑词串联,一直用“然后”、“并且”等词语串联。
(2)表述语句重复,没有核心观点一直在重复语句。
解决对策:
(1)在书写提纲时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关联词,来提示自己要用逻辑连接词。
(2)书写逐字稿整理清楚要表述的内容,采用总分形式表述,即可突出重点。
4、语言缺乏交流感
具体表现:
(1)语句平缓,没有语言起伏易使人犯困。
(2)缺乏自信声音小让人听不清楚。
解决对策:
(1)可观看《超级演说家》、《主持人大赛》等来提升语言表达起伏,在通过录音来检验语音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述方式。
(2)提升音量,增强气势,语言表达多用肯定句。
四、内容篇
1、依赖模板,答题套路
具体表现:没有分析清楚题目一味用最全角度作答题目。
解决对策:具体题目具体分析,审清楚题目的问法,如调研题目题干问的是“你会获取哪些信息?怎么获取”,那就只要在工作重点版块说明调研内容和调研方式即可,不用单独说明调研对象和信息整理。
2、分析不足
具体表现:、
(1)分析角度单一,只能分析原因。
(2)分析不深一直停留在表面。
解决对策:
(1)在问题分析的时候角度是多元化的可以分析原因、积极意义、消极影响、现状、背景、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等方面,在分析时可根据题目特点选择2-3个角度分析。
(2)在分析时可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来深挖信息展现思考深度,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事务、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会特指这一类群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