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定义判断之找准概括方向
【例题】“小确丧”是网络流行词语,指小而确定的沮丧,是持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又摆脱不了的小烦恼,有专家提出,面对小确丧,人们不应无奈地接受或忍受而应通过努力,将其转化为“小确幸”。小确幸是人们心中隐约期待的美好事刚好发生在自己生活中,所产生的微小确实的幸运快乐感。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小确丧的一项是: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C.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出现两个定义,需把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首先,小确丧的定义要点:①发生在日常生活中②小而确定的沮丧。其次,小确幸的定义要点:①在生活中产生②心中隐约期待的美好小事。
A项诗句的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体现了杜甫常年缠绵病榻的烦恼与沮丧,符合“小确丧”定义,排除。
B项诗句的意思是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体现了琵琶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中的烦恼和沮丧,符合“小确丧”定义,排除。
C项诗句的意思是每天都思念着你但却无法见到你,好在我们都喝着长江的水,就让长江把我们紧紧相连吧。体现了作者日常对于妻子的思念,想念而又两地分离的抑郁与沮丧的心情,符合“小确丧”定义,排除。
D项诗句的意思是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体现了主人公取得了满意的考试成绩后,开心幸福的感受,不符合“小确丧”定义,保留。
故本题选D。
这个题的重点在什么是“丧”与“幸”而不要把重点归纳在“网络流行语”,很多同学面对这样一系列题型是抓不住重点所在的,这是完全不行的。因此再遇到这类题型,我们对于定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题干的主体对象最主要的性质,而不要被无关紧要的性质所吸引,最终导致题目做错。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评价型题目常见的逻辑错误
一、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1)利用多义词可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的特点,故意把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2)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示例1】: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解析】:在这个对话中,司马光夫人所谓的看“人”,看的是过来游玩的行人,而司马光所谓的“人”,指的是府中的人。可见,司马光与其夫人对于“人”这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示例2】:吉林人遍布世界各地,小王是吉林人,所以小王遍布世界各地。
【解析】:在这句话中,第一个“吉林人”指的是所有的吉林人,第二个“吉林人”指的是小王自己,所以这句话属于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二、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是指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如证明“鸦片能催眠”,所用的论据是“它有催眠的力量”。而“鸦片有催眠的力量”,又要借助于“它能催眠”来证明。这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自证。
【示例1】: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解析】:示例中为了证明“《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所用的论据是“《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可见,论据也是在结论成立的情况下得到的。所以这句话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学习了这两种常见的逻辑错误,接下来让我们用一道题来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例题】甲:什么是生命?乙: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甲:什么是有机体?
乙: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哪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A.甲:什么是真理?乙:真理符合实际的认识。甲:什么是认识?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B.甲:什么是逻辑学?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C.甲:什么是家庭?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甲:什么是社会群体?乙:社会群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D.甲:什么是人?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甲:什么是动物?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在甲乙两个人的对话当中,用“有机物”去解释“生命”,接下来又用“生命”去定义“有机物”。可见,题干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A选项,先用“认识”解释题目,接下来用“人脑对外反应”解释“认识”。不存在循环论证,排除。C选项,用“社会关系”解释“家庭”,用“社会单位”解释“社会群体”,排除。对于D选项的用“动物”定义“人”,用“生物”定义“动物”,不存在循环论证,排除。B选项,用“思维形式结构规律”解释“逻辑学”,接下来用“逻辑”解释“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故答案为B。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 :类比推理之全异关系中的并列
【例题1】白羊:黑羊
A.高价:价格
B.蓝天:春天
C.周刊:月刊
D.苏州:徐州
【答案】C
【解析】第一步:弄清楚题干的关系,白羊和黑羊是不同颜色的两种羊,是全异关系中的并列关系,并且白和黑都是用来修饰羊。
A项,价格分为高价、平价和低价,所以二者为包含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蓝天是天空的一种状态,春天是一个季节,二者没有关系,排除;
C项,周刊和月刊是两种不同周期的刊物,二者是全异关系中的并列关系,同时月和周都用来形容刊物,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D项,苏州和徐州都是城市二者是全异关系,但是苏和徐不是修饰州的,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这道题有很多同学误选D项,苏州和徐州是全异关系,白羊和黑羊也是全异关系,但白羊和黑羊存在并列的修饰关系,而苏州和徐州只是全异关系,所以不能选D;而C项,周刊和月刊除了是全异关系,周和月是用来修饰刊物的,与题干论述的关系一致,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例题2】序幕:尾声
A.散文:戏剧
B.方言:粤语
C.元音:辅音
D.进士:状元
【答案】A
【解析】第一步:弄清楚题干的关系,序幕和尾声都是多幕剧的两个阶段,二者是全异关系中的并列关系。
A项,散文、戏剧、诗歌和小说是四大文学题材,所以散文和戏剧是全异的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当选;
B项,粤语是方言的一种,二者是包含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国际音标48个分为元音20个和辅音28个,元音和辅音是全异关系,但二者是矛盾关系,与题干的并列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二者是包含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这道题有很多同学误选C项,序幕和尾声是全异关系,元音和辅音也是全异关系,但除了序幕和尾声还有发展、高潮和结局,所以二者是并列关系,而元音和辅音是全异关系,但是音标只有元音和辅音二者是矛盾关系,所以不能选C;而A项,散文和戏剧是全异关系,文学题材除了散文和戏剧还有诗歌和小说,二者是并列的全异关系,与题干论述的关系一致,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式逆运用,这样的资料还认识吗?
【公式】
【例1】2019年,某地全年粮食产量334万吨,比上年增长8.0%。其中玉米的产量占比为32.4%,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
判断:2019年,该地玉米的产量高于上年。
【解析】:正确。要判断是否高于上年,只需判断2019年玉米产量的同比增速的正负。根据上面公式,可得。到这里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可以这样思考:如果,即等式左右两侧无法相等,所以玉米产量同比上升,说法正确。
【总结】题目特点:比重变化百分点公式的反向应用。
解题技巧:依照公式正向列式,优先定性判断,行不通再解方程。
注意事项:留心比重变化百分点的结果需要将正负的运算考虑进去。
如果理解上述强调点,用下面这道题目检验一下成果!
【练习】2015 年B市电话用户总数增长46%,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占比为48.6%,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判断:2015年B市移动电话用户数比上年减少。
【解析】:错误。根据比重变化量的公式可得。如果>48.6%×46%>48.6%×10%=4.86%≠4%,即等式左右两侧无法相等,故,2015年B市移动电话用户数比上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