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一)
2021-03-23 06:01
来源:政华教育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一)

面试热点:如何织起个人信息的“安全网”?

【背景事件】

3月15日晚8点,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如期而至,主题为“提振消费 从心开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人脸识别、指纹解锁等开始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手机面部解锁,到刷脸支付,再到刷脸进门。但人脸识别等技术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的安全风险也随之浮现。

【试题模拟】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诞生及应用,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更是提振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让公民的个人信息受到相应的风险,例如人脸识别。对此该现象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观点?

【聚焦观点】

@光明日报:从质疑“去动物园看个动物,凭什么要刷我的脸”的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到“广西南宁业主线上业务办理平台刷脸导致房子被过户”事件,从AI“换脸”软件的出现到黑灰产业平台上人脸照片被低价买卖……这些强制“刷脸”被迫“丢脸”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人脸识别技术、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面临的窘境。

@新华社客户端:中国人崇尚发展,而这个发展的含义,更多的偏向技术发展速度,但往往忽略了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忽略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发展当然是必要的,但也要看方向,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科技向善的概念,即要从善的角度,从伦理的角度,去思考技术的影响,而不能仅仅出于市场利益。即便对单个企业来说,很难如此全面,但行业、政府机构、社会,需要有“善”的思考。

@人民网:随着人脸识别的应用引发争议,当务之急是划定应用边界、明确法律边界。哪些场合可以用,哪些场景推荐用,哪些环节不能用,这是确保技术不泛化、不滥用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人脸信息滥用的类型、方式、主体等,也要在法律上有所界定,并通过完善立法、强化监管进行相应的判定和处罚。

@青瞳视角:对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尤其要强调的是,“指纹、人脸、虹膜等信息均属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人脸识别信息作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基于身份验证等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后也应尽到严格保管的责任和义务。技术发展使人脸识别的应用成为一种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人脸信息可以随意收集,目前,个人生物信息被过度采集和滥用的风险已不容忽视。

【参考解析】

一、总结主体信息 提出观点

人工智能的出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极大的改善了生活的便利性,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下的产物之一,它不仅在各个细节处都能够运用的到,从手机人脸开屏、人脸刷门,人脸取件等,都巧妙的将科技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但不得不提及的是,科技运用的另一面也是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胁,人脸识别的快速运用,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运用科技盗取信息,违法获利。这一面不容我们忽视!

二、分析原因

1、随着时代的变迁,各个行业的技术发展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变,期间变化最快的说是科技行业的升级。因此,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快速升级的衍生物,必定是驱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当科技的快速运用,当代居民亦能体验到科技所带来的便利性,5G、人脸识别、3D打印技术等在当前生活中运用的较为广泛,也由此让不法分子挖掘出信息漏洞的机会。

3、目前频繁发生人脸识别盗用个人信息的情况,能够说明其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存在巨大的利益网,以及相应监管制度的不到位情况。这些是让不法分子干预盗取信息的原因。

三、提供建议

针对人脸识别盗取个人信息的情况,应多措并举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人脸识别设备生产、使用门槛,由相关部门严格把关,避免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等随意采集、使用人脸信息。

二是加强保护力度,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脸识别信息采集与运用程序、隐私边界。比如,针对哪些领域可运用人脸识别、哪些不能运用等作出明确规定,并且要求信息采集和持有者严格保护人脸信息,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提供、传播。三是强化打击力度。对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加大打击,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面试热点:“暗夜保护区”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

【背景事件】

此前,南京市城管局、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南京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公众意见征询)》,将南京各区域夜景亮度、光色等分为不同等级,划定“暗夜保护区”,征求公众意见。

该《规划》公示后,引发网友关注。“亮瞎眼的光污染早该治治了。”“设想很不错,更合理也更节能。”有网友留言称。

【试题模拟】

南京市城管局、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南京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公众意见征询)》,将南京各区域夜景亮度、光色等分为不同等级,划定“暗夜保护区”,征求公众意见。该意见受到了网友的众多好评和认可,你认为该市划定“暗夜保护区”的意义在哪?

【聚焦观点】

@中国青年报: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许会对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由过量光辐射导致的“光污染”危害浑然不觉。事实上,人工白昼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生物平衡及文化美感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表明,长时间在白色光亮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高达45%。荧光灯频繁闪烁会迫使瞳孔频繁缩放,造成眼部疲劳。光害还极易引发头痛、疲劳、焦虑增加等。

@长江日报:有的“暗夜保护”是完全“留黑”;有的并非不亮灯,而是设置功能性照明路灯,不允许设置景观照明灯;还有的是使用截光型灯具,严格约束出光,杜绝四处发散等。一些“严禁不亮”的区域通常规划在山体、湖泊、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保护区。

@东方网:让它的某些区域的夜晚回到纯粹的、无工业照明痕迹的“暗夜星空”时代,当然不可能。但是,可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和周边区域的灯光使用,保留必要的功能性照明和静态色彩淡雅的景观照明,不得使用高亮度、高功率的照明设施,不得使用炫目刺眼、动态变化的灯光装置。换言之,是在保证基础照明的前提下,尽量弱化灯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参考解析】

一、评价该政策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今城市的夜晚充斥着“颜色”的污染,人们看见的不再是璀璨的星空。而是随处可见的灯火璀璨、路边店铺流光溢彩的广告,各种显示屏、LED等显光设施随处可见。当该市政府提出暗夜保护区的规划办法,其旨是为了保障基础灯光的同时,也能换取夜晚应有的美景,与发展“夜间经济”,是两条并不冲突的平行线。另外该规划的另一个方向是折射了政府发展理念是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点出发的,体现了精准施策,精细治理。

二、出台规划的意义

1、节能环保。该规划的出台,降低城市的电能消耗,更加环保的做法符合当前生态环保的意义;

2、更加贴近自然。增加黑夜保护区,让人们可以更加容易的接触到夜景,也能让居民更好的贴近大自然;

3、体现精细化治理。精细化治理是当前政府给城市治理时必须恪守的一点,让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不能忘却人民的心头事和烦心事;

三、规划后更好的建议

1、发展“夜间经济”并不冲突。有网友表示,该规划的出台,可能与之前的“夜经济”发展会相互违背,其实这是并不会冲突,笔者建议在规划的同时可以推进暗夜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议,塑造专有的保护区的旅游路线,以及做到真正的城市夜景区域。

2、灯光设置合理分区。在暗夜保护区中,灯光则是重要的参考点。可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和周边区域的灯光使用,保留必要的功能性照明和静态色彩淡雅的景观照明,不得使用高亮度、高功率的照明设施,不得使用炫目刺眼、动态变化的灯光装置。

 

面试热点:让孩子在诗歌中捕捉创作灵感

【热点背景】

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对于诗歌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背诵,更加鼓励孩子的创作、感悟,而现实生活中,诗歌教育确是功利化、教条化的,这也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试题模拟】 

当前,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孩子在诗歌中捕捉创作灵感,尝试自我创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实现。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表明观点。

诗歌是上学时语文课上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有多少学生了解学习诗歌的真正意义,又有多少学生除了摇头背诵还能从中学习其中蕴含的知识、写作方式,如果说去创作诗歌那在学校中更加是凤毛麟角,诗歌的学习往往都是为了应付几道填空题、选择题,这样的效果并没有达到诗歌教育的基本要求。

2.分析消极影响。

(1)打压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是学会机械的背诵诗歌,但却从未有人鼓励引导学生创作诗歌,而未来生活中对于诗歌的应用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引用、借用的“拿来主义”,这严重打消了我国青少年自我创造、创新的积极性。

(2)阻碍文化的发扬传承。诗歌的传承发扬是需要一代代创作出更新、更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一味的背诵看似是在学习传统文化,然而其中蕴含的深意以及创作手法根本没有领悟,更无从谈起举一反三,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文化断层。

(3)忽视诗歌的教育意义。诗歌教育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本写作方式应用于生活、工作中,然而诗歌仅仅只是背诵应试,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诗歌教育的本身意义,甚至觉得诗歌学习毫无意义,社会上有部分人还在倡导取消诗歌学习,这无疑会让本身就较为薄弱的诗歌教育雪上加霜。

3.分析原因。

(1)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妥。学校中对诗歌教育更多的只是进行注释、解读,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背诵、在作文中适当引用,这种教学导致了诗歌教育的薄弱,也让学生对诗歌学习的侧重点把握出现偏差。

(2)优良的诗歌作品较少。现代教材中更多是远离时代的诗歌大家所创作的古诗,而能结合当下时代潮流的诗歌少之又少,市场上能买到的适合学生看的诗集也是寥寥无几,这也让很多学生把诗歌当成是古代人才会有的创作形式。

(3)考试的要求限制过多。全国诸多地区的高考作文要求都会写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也导致了学习过程中对诗歌创作的不重视。

4.提出具体措施。

(1)学校深入教学。中小学教育中加入更多的诗歌品鉴、创作课程,校方也应提升教师的诗歌品鉴素养,课程设计中加入对诗歌写作手法、创作方式的讲解,背诵的同时也鼓励学生模仿创作或者是改编一些诗歌。

(2)社会多方鼓励。社会上的诗人、文学家多创作一些积极、正能量的诗歌,并出版适合学生阅读的诗集,教材中也应加入更多符合时代主流的诗歌,对于学生出版诗集应降低门槛,并给予更多鼓励和帮助。

(3)作文更加开放。中高考作文应删除“诗歌除外”的要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写作,同时也应联合相关专家研讨出不同文体形式的评分标准,保证百花齐放也能保证考试公平。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