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举归纳”露真容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一种常考题型——削弱型加强型题目总是让人摸不清做题思路。仿佛是我们学习路上的敌人,并且题海战术对这个“敌人”收效甚微,让人总是在做题后感慨,题太难了!甚至对此类题型产生畏惧心理。其实在做题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题目题干总是似曾相识,选项也总是有共同之处,但是内容却有不一样答案总也选不对,那很有可能是我们遇到了相同论证模型下的题目,只不过还对这类模型不了解。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常见模型中的枚举归纳。
“枚举归纳”是指在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种性质,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该属性。例如,在一个早餐店吃包子,一共买了20个包子,个个皮薄馅大。因此,这家早餐店今天卖的包子都是皮薄馅大的包子。根据已知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测整体也具有某种属性。论证主线是从部分推至整体,那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存在一个漏洞,部分具有的属性能否推知整体也具有相同属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削弱加强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个漏洞展开。第一,题干只买了20个包子,那早餐店今天早上一共卖了多少个包子,如果卖了2000个,那20个只占总共数量的1%,用这1%证明整体显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这就对结论起到削弱作用,但是如果早餐店采取限量销售方式,每天只卖20个包子,那题干吃了20个便吃了全部,自然可以得出全部包子都皮薄馅大的结论,这便对结论起到加强作用;第二,今早的包子有没有特殊的地方,如果客人是熟客,早餐店老板特意给了20个最好的包子,那论据就不具有代表性,便可削弱题干,反之如果今天的所有包子都是流水线上,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包子,所有包子都一样,那结论就是成立的,便可加强题干。所以在枚举归纳模型中若想削弱可从①样本数量不足②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两个角度入手;反之若要加强可从①样本数量充②样本具有代表性两个角度入手。
【例】今天的美国人比1965的美国人运动量减少了32%,预计到2030年将减少46%;在中国,与1991年相比,人们运动量减少45%,预计到2030年将减少51%。缺少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A.其他国家人们的运动量情况和中国、美国大致相同
B.人们保持健康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已不仅局限于运动
C.中国和美国都是运动量缺乏这一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
D在运动量方面,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亚洲和美洲最有代表性的国家
【答案】A
【参考解析】分析题干论证主线,题干论据:美国人、中国人运动量比过去在减少了很多很多并且预计未来会一直减少。题干结论:缺少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A项,其他国家人们的运动量情况和中国、美国大致相同,则其他国家人们运动量也在下降,并没有出现和中美不同的情况,那么全球运动量确实在下降,支持题干,保留。B项,主要说人们保持健康的方式不局限于运动,但是不代表人们不运动,选项与题干讨论的运动量减少无关。C项,指出在缺少运动量这方面美国中国很严重,但没有说明其他国家情况,因此无法证明全球运动量是否下降,不能支持。D项,中美两国能代表亚洲和美洲,但是没有说明其他大洲的情况,因此无法证明全球运动量是否下降,不能支持。故本题选A。
在遇到此类题目时,除了分析论证主线以外。也需要注意一些固定的削弱加强角度,但也明白题目本身还是削弱加强题目,对其他选项本身含义分析必不可少,若其他选项也可削弱加强还是应该对选项尽量力度比较。
能分清另有他因和无关选项吗?
众所周知,在我们行测备考中,可能性推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众多考点中,所占比重算是相对较大的,那么其中削弱加强型题目可谓是重中之重。刷过一定数量题目的同学,一定对于一些特征明显的选项是不陌生的,比如搭桥项、因果倒置、另有他因……在我们以为自己对题目理解还不错,自信满满时却又总有那么几次“马失前蹄”,马虎的地方有许多,今天带大家区分一下常见的“另有他因”和“无关选项”。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另有他因”,比如,入冬以来天气越来越冷,一天小红量体温发现发了高烧,妈妈便说,都是因为小红不穿秋裤才得病发烧的。论据给我们介绍了一种现象A,结论便推测说B是A的原因,那么我们其实就可以通过“C是A的原因”进行削弱,即小红反驳说,最近智齿发炎,由于炎症引起了发烧。在小红的反驳中虽然没有直接反驳妈妈的观点,但却通过“因为智齿发炎导致发烧”而降低了妈妈所说“因为不穿秋裤导致发烧”的可能性,即另有他因。再比如,入冬以来小红一直没有换上保暖的秋裤,而恰恰在这两天小红发高烧十分难受,于是妈妈心疼地说,“都说让你穿秋裤就是不听话,发烧了吧”妈妈的话其实就在表达小红因为没穿秋裤所以发烧了,同样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上述的 “另有他因”进行削弱。总结一下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在结论当中包含了因果关系,并且在结论中分析情况发生的原因,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找其他原因来降低结论中原因发生的可能性。其实另有他因的削弱是不够直接的,所以力度也并没有那么强,但由于该类选项在题目中出现的比较高频,所以很容易被大家选中。
但在此时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保持冷静,如果只是题目中出现的因果关系,但是结论中其实并不涉及原因的分析,那么此时再去选项中找其他原因实际上就掉进了“无关选项”的陷阱,比如还是拿小红举例,小红入冬以来坚持不穿秋裤,妈妈生气地说不穿秋裤是会得病的。在这一次的对话中,结论实际上是在推测冬天不穿秋裤的后果,若要削弱应该证明不穿秋裤不会生病,但若此时,我们去找导致生病的其他原因,实际上就所问非所答了。
看了很多例子,那我们具体看看下面这道例题:
【例题】心理学家考察了450位中年男性和女性,他们中有白领阶层,也有蓝领阶层;有技能判断型人群,也有决策制定型人群。结果发现,那些身居重要职位的高管人士普遍比一般员工更胖。研究者认为,做出许多决定所承受的压力通过饮食方式得到排解,这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管人士之前的饮食习惯,如果你的职位幸运地得到晋升,你将发现不仅是薪水变多,自己的腰围也在变粗,伴随着体重上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A.每晋升一个工作等级,技能判断型人群的腰围平均会减少0.5厘米
B.比较而言,身居要职的高管人士更难抽出时间投入锻炼以缩小腰围
C.比较而言,技能判断型人群腰围较小,决策制定型人群腰围较大
D.每晋升一个工作等级,决策制定型人群的腰围平均会增大0.28厘米
【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要求选择最能质疑题干结论的一项,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论点为“做出许多決定所承受的压力通过饮食方式得到排解,这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管人士之前的饮食习惯,使得他们的腰围变粗、体重上升”,其余内容为论据,要削弱结论,可以从饮食习惯的改变并不是身居要职的高管腰围变粗的原因入手。题干论据:身居重要职位的高管人士普遍比一般员工更胖。题干结论:做出许多決定所承受的压力通过食方式得到排解,这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管人士之前的食习惯,使得他们的腰围变粗、体重上升。
A项,指出随着工作等级的晋升,技能判断型人群的腰围会少,而题干论述的是身居重要职位的高管人士的腰围,与题干论述无关,不能质疑题干结论。B项,指出身居高职的高管人士腰围变粗的原因是更抽出时间投入锻炼,而不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属于另有他因,可以质疑题干结论。C项,指出技能判断型人群腰围较小,决策制定型人群腰围较大,而题干比较的是身居重要职位的高管人士的腰围和一般员工的腰围,与题干论述无关,不能质疑题干结论。D项,指出随着工作等级的晋升,決策制定型人群的腰围会增大,而题干论述的是身居重要职位的高管人士的腰围,与题干论述无关,不能质疑题干结论。故本题选B。
在判断选项是否可以作为另有他因项时,首先要考虑清楚结论是否是在对原因是什么进行分析,而不能直接通过选项进行定性,对于削弱加强型题目,还是要分析清楚论证主线再进行判断,做此类题目养成好的做题习惯更为重要,希望大家多做题目,多多分析,收获满意的结果!
“真相只有一个”之“谁说谎了”
在行测考试中,小伙伴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题型,几个人说了几句话或者就单纯给了几个条件,然后题干中说到,这几句话中有几句是真话或者有几句是假话,就让我们根据给出的条件判断哪个人说的是真话。其实这种题型是我们判断推理科目考查中的经典题型——真假话问题。一提到真假话问题,小伙伴们肯定不陌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找到题干中出现的矛盾,然后判断真假话。但是,如果题干中不存在矛盾的情况,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当题干中没有矛盾时,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题。其实在直言命题中,并不一定只有矛盾的情况可以判断两个句子的真假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推出关系确定句子的情况。那什么叫推出关系呢?所谓推出关系是指:当一个句子A为真时,另一个句子B必定为真,我们就说他们具有推出关系,即A推出B。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若两个句子为推出关系,则这两个句子都为真。那么如何在题中运用推出关系呢,通过一道题我们来看一看。
【例题精讲】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1)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2)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3)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这三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项正确地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都不会使用
C.仅有一人会使用
D.不能确定
【参考解析】A。这道题给出了三句话,而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那么意味着这三句话应该有一句真话,两句假话。此时发现,三句话中并没有矛盾。但是这三句话中是有着推出关系的。(3)句和(2)句就具有推出关系。假如(3)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为真话,则(2)句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也为真了,所以此时有两句真话,与题干中只有一句真话矛盾。那么可知,(3)句必为假话,也就是所长会使用计算机。那么此时可以判定(1)句为真话,(2)句为假话。根据(2)句为假,则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为假,那么真实情况是所有人都会使用计算机,故答案为A。
让朴素逻辑回归朴素
在行测的基本能力测查中,判断推理是需要大家提起重视的部分,是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做好做对更多题目的,而其中朴素逻辑往往是大家喜欢去做但容易被“辜负”的题目,一堆云里雾里的条件信息,需要我们稳准狠去斩乱麻,找到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今天就带大家来感受一下如何具慧眼、握名刀,让朴素逻辑真正回归朴素。
我们来看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看一看同一个题目其实有多个方法去进行解题,我们也去纵向比较怎么解题更快一些:
【例题】幼儿园马老师和三个小朋友情情、可可和安安一起玩“猜一猜,我最棒”的游戏。马老师对小朋友们说:“我把手中的红球、黄球和蓝球分别放在这个柜子的三个抽屉里,请你们猜一猜每只抽屉里放的是什么颜色的球?猜对了奖励小红花!”然后,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把三只球分别放在三个抽屉里。小朋友猜的情况如下:
情情说:“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的抽屉。”
可可说:“红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安安说:“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老师告诉她们,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半。请问,红球、黄球和蓝球各在哪一层抽屉里?
A.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上层抽屉,蓝球在最底层抽屉
B.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底层抽屉,蓝球在最上层抽屉
C.红球在最上层抽屉,黄球在最底层抽屉,蓝球在中间抽屉
D.红球在最底层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抽屉
【参考解析】
方法一:利用高频项找突破口。每人两个半句共六个条件,能发现红球猜测的数量最多,说明对红球的限制越多,但我们可以知道红球只可能放在其中一个抽屉里,所以第一列的三个条件为一真两假,那么第二列三个条件为两真一假,我们可以再次利用关联性可以知道,黄球出现两次至少有一次为假,因此对于蓝球的猜测一定为真,说明蓝球在上层,那么情情的前半句为假,后半句为真,说明黄球在中间抽屉,选D项。
方法二:利用关联性找突破口。我们观察这六个条件,情情的前半句为判断红球在上层,安安的两个半句既有对红球的判断,也有对上层的判断,关联性很强,我们就从这三个条件入手,发现如果红球在上层为真,那么安安的两个半句都为假,与已知条件每人一真一假矛盾,那么可以马上判断出情情的前半句为假,那么后半句为真,也就是黄球在中间,直接选出D项,事半功倍,效果极佳。
方法三:假设法。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这种半真半假题目的普适性做法,我们通常去假设某个条件为真或假,来利用已知条件进行继续推理,若推导出矛盾,则假设不成立,假设的反面成立,重新进行推理,比如我们假设红球在上层为真,那么蓝球不在底层,也可得知红球不在中间,蓝球在上层,此时两个球同时在上层,出现矛盾,说明我们的假设是不成立的,红球不可能在上层,那么黄球在中间,可以选择出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