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击水 浪遏飞舟
——青年要做乡村振兴弄潮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泱泱中华自古便是青年才俊辈出。汉时霍去病尚未冠礼便封狼居胥,冠军侯美名传千古;唐代王子安方至弱冠作《滕王阁序》,初唐四杰名震天下;北宋王希孟年方十八绘《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流芳百世。当今时代历千古未有之沧桑巨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追寻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青年人应该效仿前贤,立志成长成才,争做乡村振兴弄潮儿。
乡村振兴需要有现代意识、有眼光的年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中国农民过去的一种真实写照。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发展,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就其自身而言,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难以产生大的发展变化。年轻人致力于乡建设不仅帮助村民转变经验方式,更帮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陈秀英是河北省首位养蜂行业的全国农业劳模,具有现代意识,看到养蜂对于山区农民来说是非常好的产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现代化生产,不仅自己有了身份转换,更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因此,要鼓励年轻人争做新型职业农民,以现代的思维、眼光让为解决三农问题谋划新方向。
乡村振兴需要敢担当、敢作为的年轻人。之前总有些声音称90后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吃不了苦,缺乏担当和责任精神。一些社会中出现的啃老和闪辞等现象也确确实实加深了我们对于年轻人的忧虑。然而,现实中也不乏张玉滚、秦玥飞这样的时代先锋。青年人想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担当,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作为当代新青年人,要团结群众、同心奋斗,提振起敢于担当的精气神,练就善于担当的真功夫,切实把乡村振兴事业不断推前向进。
乡村振兴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根据人口的推拉理论,因为城市汇聚着更多的优质资源,比如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这使得城市的吸引力便远远大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外流涌入城市。导致的结果便是大城市身患“城市病”,而乡村也面临着“空心村”人才流失的现实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既要培养乡土实用人才,也要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喜的是越来越多青年人能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潜力,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创业,他们有技术、懂农业,而且爱农村、爱农民,他们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青年人是家庭的梁柱,青年奋斗拼搏则家庭幸福美满;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人敢于创新则国家繁荣昌盛;青年是民族的希望,青年人立志高远则民族屹立不倒。青年人当如初生牛犊、如旭日朝阳,青年人应当树立理想追求,确定人生信念,应当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奉献的精神,扎根基层,敢于担当,为乡村振兴的百年大计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步入创新型国家
治国经邦,人才为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上,围绕着我国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的人才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人才顾名思义,即可以科学合理的利用技术和知识为经济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的有志之才。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民族进步也离不开人才。因此,惟有加强人才建设,才能有未来。
人才建设要有识才的慧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之道,最重要的善于发现人才,从而发掘人才的潜力,进而发挥人才的作用,用人得当,事半功倍。优秀快递小哥获评“杭州高层次人才”;一位“网红”直播主播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可见,不以学历论高低,要以能力论英雄,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无论什么职业,都能施展才华,皆可建功立业。今天,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业态不断发展,新职业不断出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综合多元,我们理应对职业选择有更多开放,城市理应不断拓宽人才成长之路。人才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更是为经济社会带来卓著的贡献,应怀有包容之心,礼遇人才。
人才建设要有爱才的诚意。“为政之道,惟在得人”。人才是兴基之本,发展之源。现在的我们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渴望拥有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丁真走红”为我们在爱才方面提供了新思路,营造了不一样的人才生态。康巴汉子丁真,不经意的走红加上媒体网红手段的精美包装,足以让丁真自己乃至家庭踏上不一样的发展,和众多网络名人一样声名大噪。但是理塘政府目光长远,大胆创新,在后续政务官博、官方媒体的护航下,丁真成了“真”流量。将丁真个人的发展与人才强县人才强市紧密结合起来,看重人才即培养人才,让其识字,引导其为了当地发展做好家乡代言人,既有利于个人进步更为脱贫攻坚需发展添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才建设要有聚才的良方。“人能尽其才则百业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要的战略资源。2019年,城市落户政策迎来了重大变化。各地为了吸引人才,特推出的优惠政策也是五花八门,如南京实行40岁以内的本科生以及以上学历可以直接入户;西安在19年重大改革,仅凭身份证和学位证即可落户;江西对于引进的院士给予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和300万的安家费,配备工作助手和工作用车……适度引进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创新资源的不足,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如果过度引进,也难免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现象,对于一些仅有文凭但是缺乏能力的人才也会趁机进入到”人才行列,最终徒增当地的公共服务压力。因此,理性在前,开好聚才的良方尤为重要。
未来,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人才无疑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最紧缺的生产要素。这将成为中国各地通过优惠政策“广栽梧桐,筑巢引凤”的根本原因。看似寻常最奇崛,诚如容易却艰辛。人才发展战略还需从识才、爱才、聚才出发,坚决落实后引才、用才和留才工作。
巩固脱贫成效 为新时代发展凝神聚力
背景材料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自2013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00多万,年均减贫1000万以上,经过今年的努力,剩余贫困人口将如期脱贫。
模拟题
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但脱贫摘帽并不等于脱贫攻坚画上了句号,攻坚的成效还需要长期巩固。请结合这个背景,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全面准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巩固脱贫成效 为新时代发展凝神聚力
受疫情影响,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中国经济2020年前三个月呈负增长趋势,为脱贫攻坚是否能如期完成画上了问号。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脱贫攻坚战的总攻新号令:“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昂扬斗志,11月23日最终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意义重大。但脱贫摘帽并不等于脱贫攻坚画上了句号,攻坚的成效还需要长期巩固。
巩固脱贫成效,短板弱项,仍然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在各个单位一把手的执行下,在所有公职人员和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这句党和政府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但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第一步,民间有句老话,“打江山易,坐江山难”,下一步更要关注脱贫时日尚短的部分地区,边缘户家底薄、抗风险能力弱,产业链条短、集体经济弱等短板弱项明显,针对性的补弱,持续性的关注曾经的贫困地区,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补齐短板弱项,巩固脱贫成效,避免返贫等现象的出现。
巩固脱贫成效,小康之路,仍需夯实根基,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过程中,以廖俊波同志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黄文秀同志重重压力之下,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留下最美的韶华;张渠伟同志不惧“耳石症”和“青光眼”日夜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为典型代表的党员干部走在一线,鞠躬尽瘁,不怕牺牲,用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换民心,赢得人民信任、认可,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带来显著脱贫成效。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我们更应精准发力,持之以恒,像绣花一样,在不断重复中含有新意,解决新的问题,巩固脱贫成效,让脱贫攻坚战役打得赢、稳得住,更要技艺精湛,形成社会合力,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夯实根基,下足“绣花”功夫,铺就坚实小康之路。
“登高,必先修其低;行远,必先修其近。”全面小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巩固效果,“扶上马,送一程”,不仅拔掉“穷根子”,也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持续发展,兜住民生底线,持续发挥效益,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评析
(一)文章点评:
文章观点清晰、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句流畅。就具体写作而言:
1.文章开头部分能明确当下时代背景,同时点明文章中心论点;
2.文章论证部分能采用理证、例证多种论证方式明确脱贫攻坚的意义和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3.文章结尾回扣文章总论点,进行了适度升华。
(二)好句应用:
1.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脱贫攻坚战的总攻新号令:“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脱贫摘帽并不等于脱贫攻坚画上了句号,攻坚的成效还需要长期巩固。
3. 巩固脱贫成效,短板弱项,仍然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4.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党和政府实现了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
5. 巩固脱贫成效,小康之路,仍需夯实根基,下足“绣花”功夫。
6. 用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换民心。
7. “登高,必先修其低;行远,必先修其近。”
8. “扶上马,送一程”,不仅拔掉“穷根子”,也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持续发展,兜住民生底线,持续发挥效益,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振发展品质 铸就制造强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从“什么都不能造”到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接受代工为主的低端产业结构到自主创新驱动制造业迅速发展,从“跟跑”中谋求发展到奋力追赶不断争先,改革开放的四十载是中国凤凰涅槃的发展血泪史,也同样包含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显著,但与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需通过继续优化品质,铸就真正制造强国。
以创新驱动为着力点,为中国制造品质改革注入不竭动力。《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创新驱动在其中的首位作用可见一斑。后4G时代,为了改善前4G时代出现的智能手机价格偏低问题,众多终端手机厂商将发力点选在自主研发所使用的芯片上来,华为手机也不例外,从2014年的高端旗舰Mate7到2015年的全新旗舰P8均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而这一块小小的芯片,却代表着华为在手机芯片市场技术突破。我国若要真正成为制造强国,则同样需要不断在创新这块沃土中深耕厚种,在创新中结出更加甜美的果实。
以人才建设为切入点,为中国制造品质改革提供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以“三来一补”为主,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该模式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就是因为我国拥有低成本的优势,而在这其中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较为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但随着我国逐步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逐步迈入老龄化,廉价劳动力数量递减,成本增加,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耗,亟待实现由“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的变革。“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为此,应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增强人才支撑力。
以匠心坚守为落脚点,为中国制造品质改革筑牢坚实后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利益不到,品质是最有利的支撑与保障,而对于品质的坚守则需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干事创业中,相比心猿意马的“一窝蜂”,需要更多心无旁骛的“一根筋”。高凤林生活中时时处处练习为火箭焊接“心脏”的精准度;胡双钱始终秉持“干活要凭良心”的信念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顾秋亮靠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啃下工作中的“硬骨头”为载人深潜事业书写奇迹。少一些“差不多精神”,多一些“差一点都不行,一点都不能差”的坚持,为才能真正为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保驾护航。
艰难方向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中国制造业一路走来,跋山涉水、劈波斩浪,但仍需跨越千山万水。唯有实现创新驱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守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让中国以制造强国的英勇姿态在全球竞争中不断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