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六)
面试热点一:合理教育惩戒
1.1月7日,网友李女士在重庆市网络问政平台上反映,自己6岁的女儿欢欢(化名)在重庆市奉节县西部新区第一小学读一年级。2020年12月31日下午,因午休作业有一个字笔画顺序没有完成,被班主任发现后带往教师办公室,脱掉裤子使用带有齿钉的板子殴打,导致双侧臀部大面积淤青。1月8日,李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在医院住院治疗至今已经8天了,尽管身体正在慢慢恢复,但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她更担心的是此事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奉节县教委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当地多个部门正在对这一事件进行联合调查,调查结果会以官方的形式进行回复。
2.网上有视频称“武汉一小学教师惩戒学生用尺击打学生手心”。对此,1月13日,湖北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官方微博@江汉教育通报称,经核实,当天下午,北湖小学六年级(8)班班主任夏某,因临近期末考试学生上课疯闹、不遵守课堂纪律等原因,在教室对近10名学生进行了惩戒,用尺击打学生手心。该区教育局立即成立由局纪检部门、小教科、人事科组成的工作组,进驻北湖小学,进一步调查此事。
【政策理论】
1.背景
2020年年底,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一方面赋予教师以合理手段管教学生的权力,避免“不敢管也不愿管”的问题;另一方面则约束教师管教学生的行为,明确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等7类行为。教育惩戒权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更加健康的人格,但利用得不好,也会给孩子带来创伤。《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将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各地需基于实际情况,提前谋划,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在实践中完善教育惩戒权的执行程序。教师、家长也需要共同努力,学法、懂法、守法,严格执行教育惩戒程序。
2.意义
(1)合理惩罚是一种基于惩罚的教育方法,它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和效率提升。“久旱逢甘霖”,这是教育界的一场及时雨。让学校、老师对部分顽劣学生、屡教不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有章可依,使学校教育工作更加规范有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部分学生必须受到《规则》中相应的惩戒,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教育震慑力,或许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引以为戒、迷途知返,同时也能使老师更有师道尊严,教育更具权威和效益。
(2)对于老师来说,教育部明文规定赋予了惩戒权,这是教育工作者地位提高的表现,是国家重视教育的积极信号。面对即将被赋予的教育惩戒权,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教师教育惩戒权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是非常认可的,而且呼声很高,教师普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真正为教师代言,以后惩戒学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气壮,不再怕家长和公众的说三道四。
(3)《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教师履行教育管理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的底线保障;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扛起教育责任,培育具有“脊梁”的中国好学生保障。惩戒不是目的,惩戒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惩戒的手段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是教育为主,惩戒有度。我们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锻炼学生承担责任、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因此,学校要把好方向,运用得当;要组织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进行学习、解读,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3.问题
(1)惩戒过度。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存在体(心)罚或变相体(心)罚学生的情况。比如,仅因为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有的教师就强迫学生在教室中脱裤子以示惩罚;更有甚者,因发现学生和异性交往密切而对其进行冷嘲热讽,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抑郁自杀。诸如此类的事件,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久而久之,还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家Straus与Kantor曾经对6002个美国家庭做过相关研究,探讨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体罚与他们后来生活状况的关系,结果发现,那些曾受过体罚的个体更可能经历各种心理与社会问题,如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男人)殴打妻子等。
(2)滥用惩戒。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处罚缺乏依据,不讲究针对性,或者把惩戒当作了个人不良情绪的宣泄途径。学生都有自尊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化容易呈现显著的两极化和反应剧烈的特点,很容易在不良情绪的左右下做出冲动行为,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4.对策
(1)教师要自觉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在进行惩戒时讲究一定的专业技巧。首先,惩戒一定要及时、到位,在问题行为出现后及时进行惩戒,不可“秋后算账”,更不可“新账旧账一起算”;其次,在惩戒强度上也要进行把握,不能过度惩罚,也不能流于形式;最后,惩戒要对事不对人,针对特定的问题行为本身,教师不能只讲究个人喜好,更不能以偏概全,出现“一错百错”的情况,让学生误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破罐子破摔。
(2)惩罚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认知水平、一贯表现、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气质类型及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在实施惩戒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有针对性的惩戒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戒”的效果。
(3)教师在惩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行使惩戒权,但是要想实现效果最大化,仍需得到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家长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注重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自律的品质,学会担当。同时要理性对待孩子的违规行为,不可盲目支持也不能全盘否定教师的惩戒行为,要积极与学校沟通联系,家校在教育方向上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4)树立正确的惩戒观,更新理念。教师必须认识到惩戒是教育方法的一种,惩戒学生不是为了罚他们,而是为了他们更好地成长,所以惩戒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不是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要理清惩戒与赏识同时作为相对的教育方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多鼓励和引导,在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达到了惩戒的程度时才能实施教育惩戒,能不用惩戒方法就尽量不用。
面试热点二:用科学技术助力垃圾分类
【背景事件】
3月1日上午,家住Z州市的林女士,提着分拣好的塑料瓶、纸箱、玻璃瓶,来到小区垃圾分类智能设备进行分类投放,并获得了相对应的积分。而在另一个地方,黄岩区垃圾分类智慧监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中心监管平台大屏幕,已接收到林女士的分类数据,看到投放废纸300g,塑料瓶200g,玻璃瓶550g。该区通过安装智能分类垃圾桶,发放垃圾分类积分卡,安装车载GPS,打通视频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收集垃圾分类各项数据信息,建立起涵盖全区104个小区、75个机关单位、55所学校,共计37581户居民的数据监测中心,让垃圾分类工作在智慧监管平台大屏幕上一览无遗,既有成果展示,也有数据指导,为该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数据参考。
【试题模拟】
当前,许多地区开始采用“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的模式,采用诸如智能垃圾桶、智能垃圾柜、垃圾分类APP等方式,为公众带来更加便捷、有趣、环保的垃圾分类新体验。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聚焦观点】
@网络:智能垃圾桶获取的信息,汇集到各地区的大脑指挥中心大脑垃圾分类系统建设框架为“一网一库四平台”,即垃圾分类信息感知网、垃圾分类专题数据库、垃圾分类物联网服务平台、垃圾分类三级监管平台、垃圾分类社会单位信息服务平台和市民服务平台,以实现全品类、全行业、全过程监管。根据系统监测数据,不但可以追溯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以为优化垃圾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还可以随时发现城市公共道路上的垃圾遗撒问题,并找到最近的垃圾运输车辆,调度其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处理。
@网络:智能化的app和垃圾桶给群众提供便捷化的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在分类的时候操作也是更加的简单。另外有偿的回收模式增加群众分类回收的积极性。提高垃圾的分类和回收水平,促进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新模式最大的目的还是要让垃圾进入对应的类别,从而提高回收利用率,降低需要处理垃圾的总量。
@网络:App垃圾分类小程序基于语音搜索以及业界领先的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帮助用户在垃圾分拣场景下,对多种垃圾进行快速分类。同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分类结果,针对部分非垃圾物品,小程序也能识别并给出提示。更重要的是,基于百度覆盖用户应用全场景的优势,垃圾分类小程序随时随地都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垃圾,成为用户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神器。
【参考解析】
1.表明观点
科技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开启了垃圾分类的智慧化进程,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有效尝试。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推进新模式,真正让垃圾分类回收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2.背景
(1)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但是老百姓普遍意愿不高,配合度低。
(2)垃圾分类在推进的过程中 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管理效率不高。
(3)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惊人,多地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垃圾给环境带来的伤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垃圾分类的推进迫在眉睫。
3.分析意义
(1)方便、激励群众进行垃圾分类。智能化的app和垃圾桶给群众提供便捷化的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在分类的时候操作也是更加的简单。另外有偿的回收模式增加群众分类回收的积极性。
(2)大大增加了垃圾分类的管理效能。对比过去人工监督,拆袋检查,智能化分类回收不仅让群众更精确对垃圾进行分类,同时还能精准的把握垃圾分类的相关数据,从而科学化的制定转运收集的时间和频率,还可以针对不同社区垃圾分类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宣传手段提升居民意识。
(3)提高垃圾的分类和回收水平,促进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新模式最大的目的还是要让垃圾进入对应的类别,从而提高回收利用率,降低需要处理垃圾的总量。
(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激发经济活力。新模式下需要更多的智能设备、互动app以及垃圾处理的产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效应,据统计,垃圾分类回收有千亿级的市场,不可小觑。
4.分析不足
(1)普及度不够高。当下只有部分发达地区在大力推广新模式,并且也只是部分小区存在此类设备,还有很多地区处于空白状态。
(2)分类回收范围比较局限。受制于利润和技术,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分类回收方面都集中于回收一些高利润率的垃圾,如易拉罐、瓶子、纸质等,而对于厨余垃圾、有害垃圾这部分的回收很少。
5.提出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垃圾分类回收行业,对垃圾分类回收相关行业给予税费上的优惠;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助力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进入社区的难度,加快审批速度;
(2)推进产业、技术优化升级。完善产业链,形成“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再生”这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增加利润率;加强干湿分离以及垃圾末端处理技术,如无害化处理、再生利用等;加强智能设备的研发,使之更加智能、方便。
(3)持续宣传教育。以丰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宣传,借助新闻媒体、短视频平台应多样化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和公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