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
创新管理思维 提升公共服务
创新思维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被利用,但是在公共服务过程中运用的并不多。最典型的的代表就是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新鲜的创业思路提供审批和资质验证,影响了很多创业者创业的决心,成为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既然公共服务管理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马上解决,保证创业工作的开展,带动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我们必须通过创新管理思维来提升公共服务。
创新审批标准,提升公共服务。程先生在养老院中创办中医院,试点医养结合,但却遇到了审批难问题。于先生创办点点美食送,搞食品外卖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遇到了审批就拖不决的问题。有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审批问题已经开始制约着创业者创业的决心。究其原因在于审批单位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对于新兴行业缺少审批标准,导致基层单位不敢审批、不愿审批。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创新审批标准,让新鲜事物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创新管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管理是由政府提供给普通民众的社会服务。他的本质是在于服务百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当下,审批冗长,一个审批要跑八九个部门,甚至一些审批要拖三四年。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信息互不通畅,办理流程缓慢;甚至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体制机制导致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政府应该是一个服务型单位。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创新管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
创新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许多城市建立了市民行政服务中心,多部门多窗口协同办公,减少了百姓奔走于各部门的时间;很多城市的行政部门开通了微信业务办理,甚至一些交管部门开通了淘宝账户办理相应服务;许多城市与邮政部门联和,通过快递寄送办理结果,减少百姓路上的消费。这些城市的做法根本目的都是在于提升群众的体验感,帮助群众更好的办理业务。采用的方法也都是创新更类的办理流程,采用新思维、新思路,利用新兴产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方便群众办事。这就是创新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最好的体现。
标准好像路上的信号灯,流程好像路上交警,体制好像路上的车道,只有这三类东西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公共服务这辆车才能跑得越来越快,人民群众才能生活的越来越幸福。
破解城市顽疾 打造宜居生活
雾霾污染,是群众身体难以健康的源头;交通拥堵,是群众出行难以便捷的根源;房价高企,是群众生活难以幸福的关键……城市,本应让生活更美好,然而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顽疾之下,一切却成为了空中楼阁。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实现宜居生活,就必须处理好、解决好城市顽疾。
处理好、解决好城市顽疾,需要以群众的需求为前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一语道破了城市与群众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总说,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的价值在于为人所服务。然而现如今,我们会发现,许多的城市发展都已经远离于人的核心,城市大拆大建,缺少公共设施,甚至于一些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都让城市远离了其为人服务的价值。而真正的城市是以人为前提条件。要想更好的发展城市,破解城市难题,就必须将群众的需求置于首位。
处理好、解决好城市顽疾,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集聚,尤其是在一些特大城市,城市病问题不断凸显。伦敦通过规划建设卫星城并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使得城市人口、交通压力得以缓解;莫斯科通过规划进行“新城计划”,提供了住房和就业岗位;东京通过设计建立次中心,分散了城市的功能。由此可见,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好规划设计,才能使城市更好发展。
处理好、解决好城市顽疾,就需要以精细的管理为依托。自公元前3500年在西亚地区出现城市至今,人们对于城市寄于了美好的愿景。然而时间流转到今天,我们在聚集于城市的过程中却面临了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是在于我们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技术水平还不高,管理方式方法还不完善,精细化管理还不到位。因而,只有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上做出努力,才能让人类的愿景得以实现。
城市病问题的解决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前提能够实现城市发展的规范化,规划设计的科学能够实现城市发展的合理化;精细化的管理能够实现城市发展的科学化。只有多种方式并存,多管齐下,才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希望的田野触摸乡村的脉搏
习总书记曾说:中国强,农业必须强;中国美,农村必须美;中国富,农民必须富。体现了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关键任务。如今,乡村振兴不仅体现在红遍黄土高原的苹果,装满农民的钱袋子;还体现在基层农村发挥作用的乡贤,带领农民齐奔小康;更体现在全国各地垃圾分类回收站,助力广大农村生态宜居。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农民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因此,乡村振兴贵在精准把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在基层党组织应建未建,组织生活不正常,对社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引领、宣传凝聚等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的情况下,加强基层党建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实现乡村振兴,避免“千村一面”,实现“千姿百态”,基层党组织要起到头雁效应,引领乡村良性发展,实现理想中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因此,唯有不断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十多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乡村的根本性变革不明显,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散、弱的小农经济和低端农业并未改观,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非常滞后。离开了产业振兴,不仅农民收入的增长势头会大打折扣,农业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将受到很大制约,乡村全面振兴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要以产业提质增效为切入点,聚力3+X特色产业,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乡土实用人才。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取决于其短板问题。人才推动乡村振兴也符合此道理。像林沟村第一书记李民,深入基层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走访关心贫困户,经过艰苦奋斗最终让林沟村摘掉贫困帽;反观西南广大山区,山高路远,沟深壑险,对人才望眼欲穿。究其根源,山区地处偏远,生活工作环境艰苦,国家政策鞭长莫及。长此以往,西南山区不仅经济发展缓慢不前,更会让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所以,积极营造人才在基层成长的优良环境,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原则、路径。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只有扎实推进乡村发展,才能助力产业兴旺;才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个人梦想与价值,方可让人们群众拥有更高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立互联互通潮头 迎新时代风向
交通,是京杭大运河上的船只帆影;交通,是丝绸之路之路上的驼铃阵阵;交通,是茶马古道上的茶香弥漫……此处,尽显交通之美,勾连之意。以贸易往来沟通国与国的关系,以文化传播拉进心与心的关联,以方式变更缩短你与我的距离。互联互通,才是当代发展的关键之意。
个人走出自我天地,认识世界,收获更多成长。与世界相交,可以添赋成长之美,使我们多一份阅历、积一份沉淀、增一份气质。徐霞客遍历山川才有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玄奘西行千里,读译众多经幡才成佛家翻译家之一;马云在新世界处处碰壁,终成商业帝国。一位位仁人志士用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唯有走出去,方能收进来如果一味固步自封,则会造成“马太效应”。越是不敢与世界交流,越无法融入世界,无法走进时代;越是敢于闯荡天地,越能够开辟发展空间,进入新世界。因此,只有走出自我,接触新世界,用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为未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乡村打开开放的大门,留住乡愁,成为诗和远方。长期以来,乡村发展之后,迫于生计,农村人口大量向外流通,“空心村”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安徽村落在保护民居的同时,以政策吸引人们回乡,实现了人居与居民的互联互通;大凉山打通山路,让天堑变通途,乡村改头换面,增加了设施和人文的交流;西北大漠保护文化古迹,以生态补贴脱贫一批,彰显了政策与活生生民意的互联。乡村只有寻找方法,自求变化,打开开放的大门,才能与外界相联通,接收到更有利于发展的信息,才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彰显价值。由此可见,乡村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人居、道路,更多的是思想,经济,想要留住乡愁,只有打开大门。
国家坚持开放和流通,共建共享,受益经济全球化。古往今来,中国一直都在致力于开拓一条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商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阵阵驼铃悠扬;郑和下西洋,船队不绝,将瓷器、茶叶远销海外;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和经贸合作水平的提升,贸易合作区的不断建成,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多……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互联互通。这种联通意味开放,因为开放能够创造机遇;这种联通强调包容,因为包容能够战胜割裂;这种联通重在求同存异,因为共同点是扩大伙伴关系的基础。
互联互通,体现的是交通的勾连,彰显的是开放包容。唯有正确把握时下的互联互通,以更开放的姿态与世界相交,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共发展,同分享,迈入美好明天!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屈子在《离骚》中谈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点明了其心中信念坚若磐石,不可动摇。这点和我们一直强调的“不忘初心”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才能最终达成所愿。然而,就在我们向中心前进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迷失在不同的声音中,随波逐流,最终去到了另一个边缘,忘了最初为了什么出发。只要心不沉沦,终能行至终点,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需要以民为本。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纵古观今,能否做到爱民如子、为民服务是衡量一个官员好坏的最简单标准。穷小子出身的张玉刚在发家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家乡深受贫困的百姓,他先是引进干净水源解决百姓吃水问题,然后有修路改善基础设施,还通过厂房建设、招商引资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那些深受百姓爱戴的干部们用实际行动拓宽着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故而,我们要牢记为民服务的理念,用真情感动百姓,用事实回报群众。
不忘初心需要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也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也是不可能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的,有理想的人生才有精神动力,有信念也才能开辟美好未来。作为公职人员,要秉持对待国家的真情实感,要坚定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坚守共产党员服务人民的初衷,做立志高远的新时代干部。
不忘初心需要清廉自持。“历览前朝兴亡事,成由勤俭败由奢”,作风转变重在弘扬清廉之风。然而不可否认,一些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在现实中时有发生。有的干部整天忙忙碌碌,往往是为了所谓政绩和形象,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也很讲规则,但对“显规则”是想着法子绕着走,对“潜规则”则彼此心照不宣,高度默契。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干事,更要干净,不仅要勤政,更要廉政,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崇尚节俭,廉洁奉公,使我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正是对中心的渴望和坚定的信仰,赋予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无坚不摧的力量;赋予了共产党人挺起脊梁,谱写河山的绚丽篇章。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理应与国家民族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坚守内心,既然方向依然确定,那边正道前行!
创文艺精品需以人为本
毛主席曾说:“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屋建瓴的指出了我国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几十年里,我国文艺创作成绩硕果累累,不仅对京剧、黄梅戏等古老戏剧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而且创作了《群山之巅》等一批歌颂时代的史诗,更诞生了改变医改政策的现实巨作《我不是药神》。然而,当前我国文艺创作面临急功近利、抠图造假等局面,这成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路上的绊脚石。为此,秉持以人为本思想,方能打造文艺精品。
创作文艺精品需要坚持匠人精神,以价值引领人心。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用匠人精神打造文艺精品也同此理。从张国荣为演好《霸王别姬》亲自找京剧名家拜师学艺,成就一部经典巨著;到张震为货真价实的耍出《一代宗师》的武术动作,提前三年苦学勤练,最终获得银幕成功;再到吴京为真实还原军人的气概和血性,主动申请前往特种部队同吃同住同训练,从而取得国内票房第一。假如这些成就经典剧目的文艺创作者身上没有苦心孤诣的匠人精神,那将是对我国文化工作的巨大损失。为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拿出诚意,潜心修炼,以正确价值夯实匠人精神,谱写我国文艺创作的新篇章。
创作文艺精品需要坚持原创。《当代》杂志编辑石一枫说:“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引入中国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开头立刻引起国内数十位作家的集体效仿,这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而一部缺乏创新性、被指涉嫌抄袭的作品,能称之为“优秀作品”吗?一部失去生命、流于下品的作品怎能发挥出文艺作品的积极作用?文艺工作者是文艺作品的生产者,一部文艺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主要就取决于文艺工作者。坚守文艺作品的创新性,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文艺强则国强,文艺兴则国兴。简明的告诉我们,文艺作品对弘扬正能量,扩大我国国际影响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匠人精神、创新精神、融入科技,才能打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