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知识梳理-言语理解(一)
提示信息要抓“对”,也要抓“全”
今天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选词填空这种题型的考点是什么呢?是考查大家的什么能力呢?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当然考的是词语积累啊”选词选词嘛。没错儿,选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考查大家对词语的积累、辨析能力,但可不是只考这一方面。词语是我们一道题目的选项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是题干本身,所以对于文段本身的理解,对于空缺意思的判断是否准确也是对我们能力的考查。那我们该如何正确判断空缺的意思呢?
大家要知道,出题人不是让我们凭空猜测空缺意思的,一般出题人会通过空缺前后的信息来提示我们,所以找到提示信息是作对题目的第一步。但是要做对题目,还要看大家是否能把提示信息找对,找全。像一些明显的提示信息一般大家都能找到,但像一些稍微隐含的大家就经常忽略,而导致提示信息概括不全面,选的词语有所偏差。所以把提示信息“找准找全”是我们分析题干的目标。下面咱们就通过一道题目来加深大家印象:
【例题】中国绘画是以庄子哲学为精神宗旨的,其最高境界是在人与对象的双重自然状态下实现物我浑融。《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招试画师,应试者皆___________,唯有一后到者,“解衣盘礴赢”,任性自然地投身于画作。宋元君称此人为“真画者”。所谓“真画者”,指的是。这是庄子为后世中国画家塑造的模范。( )
A.循规蹈矩 B.墨守成规 C.按部就班 D.循规拘礼
【解析】答案:D。空缺处形容的是应试者的特点,通过“皆”、“唯有”可知,应试者的特点应与“后到者”的状态相反相对。接下来需要找到描写该后到者的信息。一般大家都能找到宋元君对该人的评价,也就是“突破规范束缚而进入自由率真的创作状态的画家”,由此选择答案A或B,但其实大家还忽略了一句话。“解衣盘礴赢,任性自然地投身于画作。”这句话紧跟在“后到者”之后,也是对该后到者特点的表述,“解衣盘礴赢”意思是:脱下衣服,两脚张开而坐。体现的是该后到者不拘礼节。再加上“真画者”强调的是突破规范束缚,因此所填意思应“表示拘于礼节且遵守规范”。
A项“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不敢违稍有变动,B项“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两项只体现出遵守规矩,体现不出拘于礼节的含义,均排除;C项“按部就班”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体现不出遵守规范、拘于礼节的含义,排除。D项“循规拘礼”指遵循规则、拘泥礼节,能与题干提示信息全面呼应,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
通过上面题目的分析相信大家对于“抓提示信息”又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大家再去分析题干的时候切记从整个宏观语境出发,不能仅把某个词、某个短语、句子作为选词的依据。希望大家做题更严谨细心!
有时需要关注“一点点”
众所周知,行测考试言语部分的句子填空题难度不小,如何巧妙解题呢,今天给大家讲解一个小技巧:空缺句子在文段中间时,可以更多考虑“一点点”——标点符号。
【例题精讲】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________________,阅读的过程是相对的,既有读者尝试理解作者的维度,也有作者请求读者的理解这一维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答案:B。空缺句子在文段中间,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到读者要自己填补色彩和情感,哪个选项最能体现色彩和情感呢?无疑是C选项,此句为诗人在听了琵琶之后的感受,最能体现情感。下文中说到,读者尝试理解作者的维度,也有作者请求读者的理解这一互相理解的过程,能够体现互相理解的,无疑是B选项,我与青山看对方是一样的,此句最能体现互相理解的意思。究竟是选B还是选C呢,此时关注空缺处前后标点,我们发现前面为句号,后面为逗号。句号是一堵墙,逗号是一扇门,前面句号后面逗号,意味着和下文关系更紧密,故此题,B为正确答案。
另外两个选项,A选项的意思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D则表达了看问题角度不同,可能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这两句话都未能体现前后文的意思,排除。
主旨概括题,找不到主旨怎么办?
主旨概括题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甚至在军队文职、事业单位考试中都会出现。主旨概括主要考查的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先去概括文段,然后对比选项选出最能概括文段意思的选项。很多同学的问题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没办法自己概括出来。今天,跟着专家来看看如何侧面找重点:
【例题】当前,新闻媒体正在深入推进融合发展。新闻作品版权是媒体的核心资产,但目前加剧的侵权现实让人无奈。作为新闻媒体,一般乐见自己的作品被广泛传播,但前提是尊重原创劳动,并得到授权方能使用。如果对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传播新闻作品的行为置之不理,传统产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媒体的融合发展也会面临严重困难。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新闻媒体的融合有利于版权保护
B.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面临严重困难
C.新闻媒体应避免自己的作品被随意转载
D.推动新闻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做好版权保护
【解析】答案:D。首句进行背景介绍:新闻版权的重要性+问题“侵权让人无奈”;第二句解释为什么无奈;第三句出现“如果……将……,强调这么做的危害,也就是说文段强调不要这么做:不能未经授权擅自使用等。直接对应到D项。A项无中生有;B项是问题描述,非重点;C项不仅偷换概念,而且为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故正确答案为D。
所谓侧面找重点,即作者在文段中通过一些标志词从反面强调自己的正面观点。常见的标志词有“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等,我们通过例句来简单了解,在考试中如何运用。如“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公务员”,这里有一个消极的后果,如何让消极的后果不出现,作者则主要表达“要好好学习”的观点。因此,当“如果不……”“如果没有……”出现时,我们则需要进行反推来找出作者观点。再如“如果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公务员”,我们发现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如果……”直接谈到了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可以从这句话推出作者主要表达“好好学习”的观点。无论是正向推还是反向推,我们都可以知道作者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主旨题的小技巧,你学会了吗?祝备考的同学们一切顺利,成为自己理想中的自己。
行测主旨题中的“这”要怎么看
在行测备考刷题中,大家发现主旨题经常出见代词“这”,它所引导的句子往往很重要。“这”样一种特殊而又神奇的存在,有时候却让人难以拿捏分寸,找不清重点。“这”要怎么办?在此进行指点。
【例1】中国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的落成为何引起海内外的热烈关注?原因有三。一是看得远。作为目前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在理论上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二是很灵活。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移动变化,极大提升观测效率。三是高精度。FAST射电望远镜的结构,处处都是毫米级精度要求;用来编织索网手臂般粗细的钢缆,加工精度都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最终的天线精度是3毫米,小面板的制造精度是1.5毫米。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将能倾听来自宇宙更深处的声音,观测宇宙更隐蔽的奥秘。
这段文字最适合的标题是:( )
A.海内外热烈关注中国的FAST
B.走近中国FAST走进宇宙深处
C.中国的FAST有三大过人之处
D.一起倾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
解析:文段开篇提出中国的FAST受到关注,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分别为看得远、很灵活和高精度,而且针对这三个原因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说明、尾句通过“这一切”总结前文,强调中国FAST的三个原因也是优势能让我们能倾听宇宙更深处的声音,观测宇宙最隐蔽的奥秘。故文段重在强调“FAST”对于“宇宙”的作用。
A项对应首句引出话题,非重点,排除;B项和主旨一致,保留;C项只提到“三大过人之处”没有体现出对“宇宙”的作用,排除;D项只提到“宇宙”,没有提到“FAST”这一核心话题,偏离文段的中心,排除。所以这题答案为B。
【例2】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硕大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部分。古代文人将它们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
对这段话的主旨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揭示古代工匠处理屋顶的灵感来自于飞鸟
B.介绍古代建筑在屋顶处理上的特点与效果
C.说明化重为轻的屋顶适合古人的审美情趣
D.赞美古代工匠在屋顶处理上的创造性成就
解析:文段首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特点,富有情趣。接着引用古人的话说明古代房屋轻巧的特点,最后半句的“这”指的是前文房屋如翚鸟展翅高飞,屋顶变得轻巧。所以文段先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的处理方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其后指出这种处理方式产生的效果,即使屋顶变得轻巧。
A项谈论工匠的灵感来自于哪儿的,而文段是说像飞鸟,没说灵感是来自哪里,而且也不是重点,排除;B项谈论屋顶处理的特点与效果,同义转述,保留;C项说屋顶是适合古人审美情趣,而文段仅是说屋顶成了有情趣的一部分,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赞美古代工匠在屋顶处理上的创造性成就,“这”是第二句话当中的一部分内容,前面是逗号,它只是第二句话的概括,并不是对文段的总结,所以不是重点,排除。所以此题答案为B。
通过这两道题目,我们发现“这”在提示“分总”文段时,是以一个单独句子呈现的,也就是“这”的前面是句号,总结的是前文所有内容。但是“这”前文是逗号时,“这”仅是总结逗号的前半部分,而非全文,大家做题时千万要小心,看清标点,正确理解“这”的意思。
行测言语:“一蹴而就”被偏爱的词都有恃无恐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选词填空,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人会认为题干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所以会在选项的选择上陷入两难。而且,自己的词语积累量有限,难以理解所有词语的意思,这就使得正确答案的得出难上加难。其实,行测考试中的选词填空并不是需要我们把所有的词语背下来,通过分析发现,选词填空在考试中是有高频词的,有些成语是选词部分的常客,把握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会给整个考试增加不少底气。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个词“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该词不仅能强调事情很简单,而且能够说明完成事情所需的时间很短。比如下面这道题目:
雾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治理雾霾也不是_________的,而是要打持久战,久久为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手拈来 B.一蹴而就 C.立竿见影 D.轻而易举
【解析】答案:D。原文当中出现了一组关联词,“不是……而是”这证明前后文之间应该构成相反相对的关系,在“而是”之后,主要说明了治理雾霾要“打持久战,久久为功”,这主要强调了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此相反,前文应该体现出治理雾霾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空缺处的意思应该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强调时间短。选项中A“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词义不符,排除;B“一蹴而就”既强调事情容易又说明时间短,可以保留;C“立竿见影”多用于描述某项具体措施能立刻见效,而原文中并没有在讨论治理雾霾的效果,而是治理雾霾本身这项举措,排除;D“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并不强调时间短,排除。综合上文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选B。
经统计,“一蹴而就”在公职类考试选词填空中作为选项出现接近三十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频词。所以,各位考生不要觉得备考选词,需要有非常庞大的词语积累量,优先把出现的高频词掌握到位,对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各位能够从现在开始积累高频词,使我们在考试时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