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有这么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大意是说从节俭变的奢侈是很容易的,但想从奢侈变回节俭就很困难了。而在经济学中,则有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了“棘轮效应”,那么到底什么是棘轮效应呢?
一、知识介绍
(一)概念解释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二)理论来源
棘轮是机械构造中的一种单向齿轮,其特性是只能向一个方向转动,而不能反方向转动。西方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形象地用“棘轮效应”来形容经济学中的一种现象。
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但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是复杂的,并非单纯的经济人,所以人的消费决策并非纯粹理性的决策,还取决于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而个人在收入最高的时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导致即使收入水平下降,人们还是会习惯性的保持之前收入较高时期形成的消费习惯,这就是所谓的棘轮效应。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二、考查形式
类似于常见的经济学名词考法,在福建来讲,较大可能会通过题干给出相关案例,如小故事、社会现象、经济学现象等,考生需通过案例的内容准确判断其对应哪个经济学名词。同时,也有可能结合古诗词俗语进行考察,考生需准确判断古诗词俗语与经济学现象或名词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
三、例题展示
小明刚参加工作时每顿饭只吃十块钱的套餐,随着职位的提升和收入水平的增加,后来小明慢慢发展为了每顿饭吃二十多元的精品套餐。后来由于公司业绩不景气小明收入水平下降,但他任然选择吃二十多元的精品套餐,以至于半年来没有任何存款。这符合以下哪个经济学现象?
A棘轮效应
B马太效应
C羊群效应
D鲶鱼效应
【答案】A。解析:小明虽然收入水平下降了,但是保持了收入水平较高时的消费习惯,这符合棘轮效应。故本题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