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模拟题(二)
如何有效管理90后
【给定资料】
不怕得罪人,已经成为“90后”,尤其是“95后”职场新人的一种态度。一大波职场“狠角色”袭来,管理者应如何应对?
刚入职两年的“大男孩”小黄描述了他“怼同事”的过程。“我刚入职的时候,同事总摆老资格,指使我干这干那的,如果怕得罪人不会拒绝,就总要受气。”小黄说,自从他当面怼了一个爱指使人的女同事以后,大家都对他客气多了。“只要我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就不必看别人的脸色。”小黄平时从事设计工作,并不需要与同事有过多交集,下班以后,自己也有颇为亲密的朋友圈。“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我不需要左右逢源。”小黄说。
职场新人们认为,“怼人”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远离负能量。
在英国本科毕业后,小胡进入一家业界知名的金融公司任职,工作本也风平浪静,最近却因为成为“抖音达人”而被同事告到了分管领导那里。
“经理让我给她看我录的抖音,看完我录的小视频以后,她不但觉得新鲜有趣,还安排我去主持公司年会。”小胡说,听完经理的安排,她马上向领导阐明,组长打自己的小报告居心不良,“结果领导当着我的面对组长说,以后要把心思多用在工作上,不要太关注别人的私事”。小胡说,她利用自己录制视频的经验,在年会上表现得非常得体,自此,领导认为她敢说敢做,善于表现,反而对她另眼相看了。
对于“90后”“95后”被贴上“自我”“任性”标签这一现象,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会长洪某认为:“将来的职场越来越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压力,在各城市都在出招争抢人才的背景下,年轻、学历高、见识广的职场新人必定会倒逼管理者重新审视组织管理。”
实际上,正如洪某指出的那样,经过职场的更新换代,对于一些白领和高层次工作者来说,工作态度的差异已经显而易见地成为不同时代职场人之间的主要矛盾。
对于传统的劳动者来说,对工作的使命感和对报酬的需求构成了工作最重要的支撑。通过工作来提高生活质量,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90后”来说,家庭物质条件的相对富足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他们更少受到社会外在因素的牵制,而更多地选择追求自我的理想状态。
“在现在的年轻人眼里,理想的领导是职业顾问型的——能阐述工作的意义、认可下属的优点、耐心提供建议,帮助下属迅速成长。这也是以后管理者的理想形象。”在职场工具书《12个工作的基本》里,作者大久保幸夫结合大量职业调研数据,提出了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方法。
在“60后”企业高管老陈看来,他对中层领导的建议就是软化冲突、淡化权威。“不用说每年的管培生,即使是新入职的HR,也经常出现与部门协调时产生矛盾,甚至闹到我这里来解决的现象,往往因为争个高下而陷入谁对谁错的争辩,最终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但是,哪个公司能够不招年轻人?新一代的职场人个性鲜明,面对新的情况,管理者应该以更高的智慧追求结果的一致。”
老陈表示,从企业文化培训的角度来说,管理升级的概念其实并不是“服软”,而是通过强化边界的管理方式,通过企业各层级领导的组织力去弥补新员工社会性格、职业意识的短板,让他们首先乐于接受以企业利益为优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通过强化职场基本规则与区分自我个性偏好的方式,来使职场新人发自内心地认同企业文化。
“如果员工高度认同企业文化,那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矛盾自然就可以顺势疏导了。”在老陈看来,有效地管理“90后”,虽然面临困难与挑战,但本身也是企业管理与时俱进、转型升级的一部分。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中提到,“有效地管理‘90后’,虽然面临困难与挑战,但本身也是企业管理与时俱进、转型升级的一部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90后”职场新人会给企业管理带来转型升级的压力,但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年轻、学历高、见识广的职场新人也在倒逼管理者重新审视组织管理。“90后”职场新人敢于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害怕冲突,在工作态度上与传统劳动者存在显著差异,他们更加注重追求自我的理想状态,个性鲜明,倒逼企业管理的转型升级。企业管理者需要更高的智慧,发挥好职业顾问作用,帮助“90后”迅速成长。通过强化边界的管理方式和各层级领导的组织力去弥补新员工的短板,使他们乐于接受企业利益优先的管理模式,继而认同企业文化。
谈谈你对“拎得清”的理解
【给定资料】
“动员令”吹响之后,垃圾分类正在我国多地系统铺开。陆续开出的罚单和整改通知书,向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垃圾分类动真格,距离你我不再遥远。
垃圾分类话题火热,段子手们纷纷“出笼”,催生出不少“社交梗”:街坊打招呼张口就问“你什么垃圾”,人们的聊天内容从车子房子变成垃圾怎么扔,就连“拎得清”也成了新梗,被赋予了新义——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人……
垃圾分类,当然不是一个桶变几个桶那般简单,“干垃圾”“湿垃圾”乍听起来也确实让人费脑筋。然而,通过朋友圈刷屏的幽默段子,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并没有因其麻烦而烦躁、因其严格而抱怨,相反,认同率、行动力大大超出了预想。“社交梗”背后,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认同。
会心一笑,认真分类,见证着这些年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垃圾分类倡议已久,早在2000年,北上广深就被列为首批国家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虽然推行不甚理想,但也让许多人了解到了这一绿色生活方式。
可以说,全社会对于垃圾分类并非“白纸一张”,而是已然迈出了第一步。而解决“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问题,则需要一种外部硬约束来切实倒逼一下。如今社会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大城市适时出台细致具体的管理条例,明确分类标准、明确惩处手段,有力推上这一把,再次给了垃圾分类在更大范围做好做实的契机。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按照当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混投的个人将被处以50~200元罚款,如果是单位没按规定实施垃圾分类,最高罚款5万元。一段时间内,逼疯上海人的“垃圾分类”引发全民关注。
推进垃圾分类首先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不仅需要理念层面的认同,更需要普及相应的知识。上海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类。喝剩下的奶茶、吃剩下的小龙虾怎么扔?如果说食材废料都属于湿垃圾,为什么粽子叶、玉米衣又是干垃圾?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不可或缺。上海构建了一个从线下到线上、从社区到学校的全方位、立体化、无缝衔接的垃圾分类习惯培养体系。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时间,垃圾分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检讨过往垃圾分类的探索实践,在一些垃圾分类试点,人们最初的积极性常常因为垃圾转运、处理无法满足分类需要而受挫。精心分类的垃圾最后被一辆垃圾车混装运走,成为“一勺烩”,这是推进垃圾分类的一道坎儿。垃圾分类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涉及产生垃圾的居民和单位,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企业,管理的政府等众多主体。推进垃圾分类,每个环节都应该把自己在这一链条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推诿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上海垃圾分类引发了全社会关注,犹如一场“热身运动”,将垃圾分类与人们的生活更紧密地绑在了一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年底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46座城市城区都要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45座城市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否成为下一座可以“拎得清”的城市?
【作答要求】
垃圾分类正在我国多地系统铺开,“社交梗”之外更要“拎得清”。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拎得清”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拎得清”既指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人,也指能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城市。
“拎得清”是垃圾分类动真格催生出的“社交梗”之一,反映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认同。但垃圾分类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需要时间;目前全社会仍存在“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问题。为此,个人要“拎得清”,积极学习、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城市也要“拎得清”,不仅要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构建垃圾分类习惯培养体系,还要硬约束,适时出台管理条例,明确分类标准、惩处手段,让垃圾分类链条上的各方负起责任。
针对大学生“慢就业”这一现象提出对策
【给定资料】
某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
某大学辅导员王老师说,以前大学生毕业后大都急着找工作,而现在,有的学生选择支教保研,即先去支教一年再回来读研究生。
应届毕业生安琪认为,“慢就业”的大学生一般面临的生活压力不大,父母的观念比较开明,不会因为孩子不工作而焦虑,而且会支持孩子进修、游学、考察就业市场或者暂时放松。“从主观方面看,有些学生很有能力,不怕找不到工作,也有大学生不工作是因为怕累、怕承担责任”。
调查显示,没提前规划好未来(62.4%)是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最常见原因。而其他主观原因还有: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42.7%);想“错峰”就业(36.7%);自己水平不够,得先弥补短板(34.3%);计划创业,先了解市场环境(28.0%);“喘口气”,适应角色转变(27.8%)等。
Z大学王教授表示,“慢就业”是“90后”新生代高校毕业生逐渐展现出来的一个新的就业特点。他认为,学生上学期间很难对自我有充分的认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道路都比较迷惘。而当下社会的宽容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夏先生表示,大学生“慢就业”正逐渐被接受,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就业理念。“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一份既让自己喜欢又能解决温饱的工作,实在太难,他们自然会迟疑。”
调查中,41.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是因为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安琪希望学校可以开设真正有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这类课程,但对学生来说大都没什么实际帮助。希望这些课程能多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行业发展状况,比如让学生参观或体验各种职业,使其找到真正的兴趣点。另外,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职业人格测试。”
“我们学校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据我了解,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程并不重视,但课程的很多内容是很有价值的。”王老师认为,如果职业规划课程和学分挂钩,学生会更重视。“学生自身要明确目标,无论是‘慢就业’还是立刻就业,都应该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夏先生指出,“慢就业”表面上看起来与家庭经济好转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关,但也反映出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所以应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了解。而政府相关就业服务部门也应出台政策,注重发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同时,将校园招聘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范围,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夏先生认为,从长远来看,求职速度的快慢其实并不重要,大学生应强大自己的内心,不再逃避。“与其拖延进入职场的时间,还不如拿出勇气步入职场,主动迎接挑战,千万不要因为‘慢就业’而蹉跎了大好时光。总之,大学毕业生应尽早树立起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才会更顺畅。”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对当前存在的部分大学生因不明确未来发展而选择“慢就业”这一现象,提出你的对策建议。
要求:
(1)内容全面,合理可行;
(2)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3)不超过350字。
【参考答案】
针对该现象,应从政府、高校、个人三方面着手。
政府:一是相关就业服务部门出台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将校园招聘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范围,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高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保证大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对口工作。二是开设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与学分挂钩。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行业发展状况,使其通过参观或体验各种职业找到兴趣点;进行职业人格测试,使其充分认知自我,明确未来生活方式和职业道路。
个人:一是强大内心,拿出勇气步入职场,主动迎接挑战。二是重视并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