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生活当中的逻辑思维
2021-06-07 07:39
来源:政华教育

逻辑判断作为行测考试非常重要的一环,相对于其他行测板块,可能是我们接触不多的内容。考生在刚接触的时候经常会感觉很陌生,摸不到头脑,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实际上,我们遇到的很多题目的论证逻辑在日常生活或者其他学科当中都会经常用到。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个日常生活我们会经常用到的一个论证模型——枚举归纳。

什么是枚举归纳模型呢?其实就是指依据某类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没有遇到反例,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简单来说就是由部分去推整体的一个论证模型。比方说人们发现;“铁受热体积膨胀,铜受热体积膨胀,铅受热体积膨胀”,因此就得到结论认为“所有金属受热体积都膨胀。”那你会发现,如此论证的话,他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一定真实可靠,因为在枚举中,现在没发现相矛盾的事例(某个金属受热体积不膨胀),并不能说明相矛盾的事例根本不存在。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进行削弱。接下来看一道例题。

【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地区冰川正面临急剧缩小的危险。研究显示,珠峰海拔在5000米到6000米的冰川集中区域出现冰川快速融化的现象,这些地方将只在冬季而不是在温暖的季节时看到结冰。专家推论说,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减少的速度还有可能加快,如果本世纪内气温如预测的一样继续升高,该地区的冰川最终将消失殆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过去 50 年珠峰周边冰川覆盖面积减少了 33.3%

B.喜马拉雅山其他地方的冰川对气温变化不敏感

C.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每年缩小约 0.1%到 0.6%

D.珠峰海拔 7000 米以上的冰川没有快速融化迹象

参考解析B。题干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地区冰川正面临急剧缩小的危险。有研究显示:珠峰海拔在5000米到6000米的冰川集中区域出现冰川快速融化的现象,专家就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本世纪气温继续升高,未来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都会融化消失。

实际上题干的观点就是,随着气候变暖,珠峰海拔5000米到6000米区域快速融化,专家就认为这一区域融化了,那么其他地方也应该是一样的,也会融化。因此专家认为,在未来,随着温度持续升高,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都快速融化,最终消失殆尽。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哪个选项能够起到削弱的作用。

A选项,过去50年珠峰周边冰川覆盖面积减少了33.3%。说明过去珠峰的冰川面积确实减少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但是并不能说明未来气温持续升高会不会使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消失殆尽。因此不能起到削弱的作用。

B选项,喜马拉雅山其他地方的冰川对气温变化不敏感。说明喜马拉雅地区其他地方受到气温的影响跟珠峰有所不同。因此,随着气温低继续上升,珠峰地区的冰川融化并不能说明喜马拉雅地区其他地方也会随之融化从而消失殆尽。

C选项,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每年缩小约0.1%到0.6%。说明喜马拉雅地区冰川面积确实缩小了,同样也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不能说明未来气温继续升高是否会使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小时待见。因此不能起到削弱的作用。

D选项,珠峰海拔7000米以上的冰川没有快速融化迹象。说明气温升高还没有使珠峰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冰川出现快速融化的现象,但是现在没有出现,并不能代表未来温度继续升高不会融化。因此不能起到削弱的作用。

这道题目的B选项在削弱的过程中,就是利用了题干列举的样本(珠峰海拔5000米至6000米的区域)之外的内容(喜马拉雅山其他地方)跟样本情况不同来进行削弱的。我们大家掌握好这一思路,很多类似的题目就可以解决了。

 

“理解概括”之为什么这次又不选对策了

在公务员考试中,众多考生始终痴迷于做题的技巧,且不说技巧型较强的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对于言语理解,大家也始终想要所谓的“秒杀”技巧,比如有些考生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提到看到“意在说明什么”就选对策,或者看到问题有很大危害就选对策,诸如此类。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大家“如获至宝”,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始终纠结,我明明记得上次这种情况就选对策,为什么这次就不选对策了?

且看如下两篇材料:

1.由于价格较低、性能稳定等优点,铅蓄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储能等领域。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回收体系,正规回收比例不到30%。此前一项联合调研显示:京津冀地区废铅蓄电池回收80%掌握在非法社会源渠道,正规电池生产企业回收量非常小,正规再生铅企业80%的原料也来自非法渠道。废铅蓄电池因为回收与拆解的不规范,致使全国每年约有近16万吨铅在非法冶炼过程中流失,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项风险源。而非法回收、冶炼的蓄电池利益链,还造成每年税收损失近150亿元,可谓触目惊心。

参考解析】文段材料先介绍事实:铅蓄电池广泛应用;接着指出问题:我国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回收体系;接着具体阐述问题:铅蓄电池掌握在非法渠道中;最后阐明危害:铅蓄电池回收不规范会影响人们健康和造成税收损失。整个文段核心脉络:介绍事实+指出问题+危害分析。通过文段的梳理,不难发现文段强调:铅蓄电池回收没有规范有效的体系危害极大(影响健康+税收损失)。

2.现在很多人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就去打开搜索引擎。可是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参半,怎么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行为,并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形成“偷”的惯性。人们理解某种事物,往往需要逐步去了解和熟悉,这个过程可能有许多感性的认知,是重要的积累。如果过多依赖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参考解析】文段材料先介绍事实:人们有一种习惯,遇到问题就上网搜索;接着指出问题:网上的信息参半,不加考辨作为依据不行;最后阐明危害:一遇到问题就上网,过多依赖网上结论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也会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全文核心脉络:介绍事实+指出问题+危害分析。通过理解概括,文段主要强调:过多依赖网上结论危害极大(补助与思考力的提升+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两篇材料行文结构都是:介绍事实+问题+危害,通过理解概括都是在说问题危害大,但是选项具体怎么呈现的呢?是不是都选择对策呢?

1.由于价格较低、性能稳定等优点,铅蓄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储能等领域。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回收体系,正规回收比例不到30%。此前一项联合调研显示:京津冀地区废铅蓄电池回收80%掌握在非法社会源渠道,正规电池生产企业回收量非常小,正规再生铅企业80%的原料也来自非法渠道。废铅蓄电池因为回收与拆解的不规范,致使全国每年约有近16万吨铅在非法冶炼过程中流失,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项风险源。而非法回收、冶炼的蓄电池利益链,还造成每年税收损失近150亿元,可谓触目惊心。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废铅蓄电池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B.政府应加强对蓄电池回收的严格监管

C.我国的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亟待建立

D.应停止使用铅蓄电池以减少环境危害

参考解析】通过材料梳理,文段主要强调:铅蓄电池回收没有规范有效的体系危害大。对比选项:A.文段未提及对环境的危害,表述不准确,排除;B.文段未提及政府监管的问题,表述不准确,排除;D.文段未涉及铅蓄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文段并非谈论使用铅蓄电池的危害,而是铅蓄电池回收不规范的危害,表述不准确,排除。最后再看C项,根据铅蓄电池回收没有规范有效的体系推导出应该要建立,是对作者意图的合理推导,当选。

2.现在很多人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就去打开搜索引擎。可是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参半,怎么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行为,并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形成“偷”的惯性。人们理解某种事物,往往需要逐步去了解和熟悉,这个过程可能有许多感性的认知,是重要的积累。如果过多依赖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碎片化思维不利于人们感性认知的形成

B.人们应增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

C.过于依赖互联网会阻碍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D.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和途径

参考解析】通过材料梳理,文段主要强调:过多依赖网上结论危害很大。对比选项:A.文段没有涉及碎片化思维和感性认知之间的因果关系,强加因果,表述不准确,排除;B.文段未提及人们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弱,表述不准确,排除;D.文段未提及互联网对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途径的改变,表述不准确,排除。再看C项,直接说明过多依赖互联网的危害,阻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对应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和行程碎片化的思维,是文段核心内容的同义转述。

综上,大家不难发现,通过文段分析,两篇材料脉络都是:介绍事实+指出问题+危害分析,理解概括以后大家都能理解概括出主旨:强调问题危害很大。但是对比选项之后发现,根据选项呈现的差异,有时候我们要根据问题推导对策,但是有时要紧扣问题本身。那如果看到问题+危害就选择对策,就会做错题目。所以,我们到底要如何把控呢?

一、梳理主旨题做题的步骤。通读文段,明确话题,逐一梳理概括材料,明确脉络(如上述2题,题干均可收束为:事实+问题+危害),把控重点,综合概括,选项带入对比。

二、掌握解题小技巧。通过题目概括之后,当大家发现文段是问题+危害,那可以从两个角度把握。一方面,紧扣自己理解概括的内容,对比选项择优;另一方面,问题+危害,就选对策,但是要牢记,如果对策并非根据文段问题提出,不具有针对性,而表述问题危害大的选项依然可以选择。以上两个角度任选其一。

到底什么时候选择对策,并没有标准,也没有确定不变的东西。众所周知,言语理解与表达核心在于对题干和选项的分析理解,而题干材料的理解颇为重要,所以。只有把握好材料,才能理解概括材料的主旨,更好地把握好选项。反之,如果带着主观的所谓“技巧”解题,脱离材料,自然会频频出错。最后,到底选不选对策,大家可以参考下面两个题目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在此不再详细解析。

3.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心理作用下,早教市场已经发展为一个朝阳行业。只是,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上早教的另一面,“掉坑”的家长也似乎越来越多。检索相关公开报道,诸如“早教机构跑路家长追问何处退钱”、“早教机构老板跑路家长抓瞎维权难”等新闻不在少数。如在上个月,有媒体就报道北京一知名早教机构跑路,停课前一天仍在揽钱。早教机构的“违约”情况变得如此普遍,或许可以溯及部分家长的“轻信”,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有效监管的缺乏。

上述文字意在强调:

A.“抢跑”的社会心理亟待转变

B.早教市场混乱导致家长维权难

C.早教市场还应该趁“早”监管

D.消费权益保障需法律发挥作用

参考解析】材料脉络:指出问题(早教市场乱象)+原因分析(监管缺乏),强调:早教乱象是因为监管缺乏,最终选择C,根据原因推导了对策。

4.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模式与演化规律的学科。对“模式”与“规律”的探求是语言学与其他科学的共同目标。然而,光有科学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演绎与归纳、定性与定量、描写与解释、假设与检验等现代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特征,正是我国传统语言学所欠缺的,与此同时,中国语言学还面临着国际化问题。我们在国际语言学学术共同体中的声音还很微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结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国际学术语言是英语的语言藩篱,而是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也存在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语言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国际化任重道远

B.过去国内语言学界对语言学研究方向的认识存在误区

C.研究理念与方法的问题制约了中国语言学的科学化和国际化

D.对语言结构模式和演化规律的探究是现代语言学的终极追求

参考解析】材料脉络:介绍语言学研究+指出问题(国际化+科学化)+分析原因(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强调:语言学研究国际化和科学化问题是因为研究历年和研究方法,最终选C,问题出现的原因。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