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员考试之言语理解答题技巧汇总
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之“化整为零”
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听到有同学抱怨文段“又臭又长”,即文段内容本身比较书面化,加上字数较多,一方面感觉没有兴趣读下去,另一方面即便读下去了,也耗时很久,感觉很不“划算”。诚然,考试过程中争分夺秒,一个题耗太长时间必然不是理性的应试习惯,那么,如何使得言语理解的阅读变得简单而又“划算”呢,在本文带领同学们走进言语片段阅读之化整为零,将阅读变得简单起来。
思路点拨
化整为零,即阅读文段时,不假思索地一头扎进文段中去,看似阅读很认真,然而读完却依旧不知其所以,故阅读文段需要将冗长的一大段文字切割成若干各部分,可以氛围三个步骤:1.关注句号;2.概括句意并根据句子含义归类;3.总括提炼主旨。下面先看两个例题。
【例1】“谁污染谁买单”制度并不需要苦心孤诣的原创性设计,国际上已有先例可循。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德国就开始建立“污染者买单”的法律框架,对各类企业产生的垃圾、废水、废气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环境损害,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收费政策,并形成了流畅的回收再利用流程。生产废物一律不能直接丢弃,必须由专门的公司回收处理,企业要按量支付高额的处理费用。这既刺激了各种与工业污染有关的环境技术的蓬勃发展,又倒逼企业不断吸纳环保技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还使得社会投资自动趋向高新环保产业。这种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已经为多个国家跟进,并为后发者提供了成熟的范本。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国外已有成熟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可供借鉴
B.高额的污染成本能刺激环保技术的发展
C.“谁污染谁买单”制度需完备的法律框架
D.高新环保产业是社会投资的必然趋势
【答案】A。解析:化整为零:文段第一句话提出了“谁污染谁买单”这一制度国际已有先例,紧接着第二句举例子提出德国“污染者买单”这一制度,最后第三四句对德国的“污染者买单”制度进行具体阐述说明。总体来说,整个文段可以归类为两个部分,1.提出事实:“谁污染谁买单”制度国际已有先例,2.论证说明事实:通过德国举例说明。此时本文段的内容便清晰了然,就为了说明“谁污染谁买单”这一制度国际上已经有惯例了。A项是同义概括,故本题选A项。
【例2】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们要反对“价值”的功利性、工具化
B.要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
C.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D.“价值”功利化、工具化理解的危害
【答案】A。解析:第一句话提出将价值归结为利益的结果——只产生功利而并不看重人的精神情感,第二句提出“名利”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接着第三句通过转折,对前两句话阐述的话题进行评价——“名利”等手段是有限的,如果过分陷入名缰利锁,那么社会将会是“异化”了的。总体而言,作者围绕价值与利益的关系展开论述,作者认为,价值不能等同为利益,A项时同义转述,故本题选A项。
在片段阅读做题过程中,对于考生来说最基础的阅读习惯就是需要学会概括分类句子,只有将冗长的文段细分,有分析有概括,久而久之才能逐渐对片段阅读这一题型有着较好的能力提升,从而读题更快,理解更准确。
窥探选词的秘密
在行测里有那么一种题——选词填空。游荡于各大公考之中,令各大考生谈之色变,避之不及。因为选词填空难就难在容易让大家放松紧绷的神经,轻松应对,却又一次次掉进出题人的陷阱之中。久而久之,考生就有一种漠然置之的心态,佛系做题。而实际上所有的选词都必然有呼应点与突破口,只不过是明显与不明显,今天带领大家来感受一下选词填空的语境分析。
相反相对
1.含义:呈相反或相对含义的句子
2..标志词:转折词,相对词,变化词
3.应用:填与呼应点相对应的背离词
并举
1.含义:呈相同或相近含义的句子
2.标志词:并列词,符号“、”“——”
3.应用:填与呼应点相近的近义词
1.喜剧看似简单,其实最难把握________。表演太浮夸则________,表演太温吞则让喜剧失去光泽。有的人适合演小品、说相声,但并不一定适合演喜剧电影。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分寸 过犹不及 B.标准 适得其反
C.尺度 矫枉过正 D.火候 画蛇添足
【答案】A。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横线处表示“表演太浮夸”出现的不好结果,“浮夸”指夸张,故横线处应体现出因夸张带来的结果。A项“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B项“适得其反”指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两者均能体现出表演太浮夸不佳效果,保留。C项“矫枉过正”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文段未体现“纠正错误”这层意思,排除;D项“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侧重于强调多余,而非“浮夸”,与文意不符,排除。第一空,A项“分寸”指说话或做事的适当标准或限度;B项“标准”指衡量事物的准则。根据后文“表演太浮夸”“表演太温吞”可知,文段主要强调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对表演力度的把握,而非恒定的表演准则,故A项“分寸”比B项“标准”更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A。
2.为调研而调研”等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调研不深入、不 具体。现实中,有人了解情况习惯于大而化之、______,有人调研习 惯于走设计路线、_____。这些心中不揣问题、 脚下不沾泥土的错误做法,导致调研不深、不实、不细、不准,最终也会无效。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粗枝大叶 按部就班 B.走马观花 表里不一
C.轻描淡写 循规蹈矩 D.避重就轻 按图索骥
【答案】A。解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前的“、”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与“大而化之”构成并列关系,体现出做事情不够谨慎,疏忽大意之意。A项“粗枝大叶”比喻工作不认真,不细致,马虎大意,B项“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均符合文意,保留。C项“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加重视,文段侧重“了解情况”,与“轻描淡写”搭配不当,排除;D项“避重就轻”指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侧重强调主要和次要问题,文段并无主要和次要的对应,排除。
第二空,根据横线前“有人调研习惯于走设计路线”可知,横线处要体现出按规定路线做事之意,A项“按部就班”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符合文意,当选。B项“表里不一”指表面与内在不一样,侧重强调表面和内在不同,文段并无表面与内在的对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这两个选词的呼应点都比较明显,第一个通过“则”这个转折词确定岀应该要填相反的词,选词当中的转折词还包含:却……但……而……
第二个题通过小顿号确定题干要填的应该是和呼应点相近的词,在选词中除了符号外还有些词能表示并列,比如:且……不仅……而且……既……又……
转折文段的重点一定在转折之后吗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当中的主旨题一直是国考行测考试中的重点,每年考试均有涉及并且题量较大。所谓主旨题,就是让我们去找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或者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和目的。解决这类题目,就要捋清文段行文脉络,看作者重点想表达的观点放在文段的哪一句话或者哪几句话上。这样看来,分析文段的行文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历年考试中,有一种行文脉络频繁出现,那就是转折文段。大家普遍都认为转折文段的重点在转折之后,确实有很多题目是这种情况,但是转折文段的重点一定在转折之后吗?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转折文段,通过两道题目看一下转折文段的重点还可以在哪里。
【例题1】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的刺激人们的大脑,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还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西方文字的书写形式,各有优势
B、语言和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D、不同书写形式的文字对思维有不同影响
【解析】D。文段前半部分指出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促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中间通过“而”做了转折,后文接着讲述了汉语书写符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综合可知,文段重点讲述的是不同书写形式的文字会形成不同的思维。A项中只提到书写形式,没有说到对思维的影响。B项强调的是“语言”,文段强调的是“书写形式”,所以可以排除B项,而C项只提及思维模式,D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文段就是西方语言书写形式对思维的影响和汉语书写符号对思维的影响前后做了一个对比。文段虽有转折,但是需要概括全文去得出正确答案。所以转折文段的重点并不都在转折之后,有时候需要综合前后文去得到中心主旨。我们继续来看一道题。
【例题2】去年年底以来,专车服务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专车”,选择更加多样化、体验明显改善:预约时间、上门接送、乘坐舒适、多种车型和价位……方便、舒适的专车服务,成为缓解城市居民出行难的“及时雨”。但是,也有消费者提出担忧,最多集中在安全方面。专车上并未安装GPS定位系统,也没有强制的保险和车辆安全性能检测,出现纠纷后会出现“求助无门”的现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 专车服务模式的创新 B . 相关部门监管的缺失
C . 专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D . 专车市场的发展瓶颈
【解析】C。文段前半部分介绍了专车的优势所在,也就是其发展机遇,而后半部分指出了消费者对安全方面的担忧,也就是其发展面临的挑战。因此文段的意在强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机遇,一个是挑战。A 项只涉及了文段前半部分,仅转折前内容,没有提到“挑战”。B项主体与文段不一致,没有提到“专车市场”。C项是包含文段转折前后且表述正确的一个全面的选项,当选。D项只涉及了文段后半部分,且“瓶颈”意为阻碍发展的因素,此处用“挑战”更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C。
第二题也很清楚的展示了,转折文段重点不一定在转折之后。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候,需要总结机遇和挑战,也就是综合转折前后去得到答案。那这两道题有什么共性呢?共性就是转折前后做了对比,作者既没有在转折之后换话题,也没有体现倾向于后文的态度。那这种情况就属于内容对比,重点就要综合转折前后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领会转折文段的这种类型特点,在平时的练习中多做总结,以便在考试中能够顺利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