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备考指导(一)
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该怎么把握主旨
行测言语理解中的主旨观点题不知该如何突破?做题速度慢?做题质量不高?接下来请一起来聊聊。
【何为主旨观点题?】
主旨观点题是测查考生对于文段中心内容把握的一类题型,问法一般为“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准确的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强调?这段话的主旨是?”,既然要把握文段主旨,在做题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读题干,明确每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之上还需分析句间关系,其中重点关注表因果、转折、总结的词,可能会对得出主旨有帮助,诸如:因此、所以、由此可得、但是、然而、其实、事实上等,通过分析从而得出文段重点阐述的内容。其次要分析选项,明确每个选项阐述的内容,选择与得出的文段重点内容意思一致的选项即可。接下来以题为例,具体来看如何去做。
例:有些人遭受一些挫折,就会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麻木不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常常是因为缺乏感恩情怀,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也没有替别人去想一想。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其实,只要我们换个角度考虑,这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要坚强面对挫折 B.要对生活有信心
C.要学会换位思考 D.要学会乐观生活
【解析】答案:C。文段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有些人在遭遇挫折时会变得麻木不仁,对生活失去信心。紧接着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所在,即缺乏感恩,未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最后通过“其实”表示转折,告诉我们针对出现的问题如何去做才能解决,即需要我们换个角度考虑。那么整个文段首先提出问题,随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最后阐述如何解决问题,所以文段重点落在如何解决,即C项。A项阐述面对挫折的态度,即要坚强,文段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阐述对生活要有信心,对应原文中第一句话,能从原文推知,但并非作者强调的做法,排除。D项阐述对待生活的态度要乐观,对应文段第一句话,也能从文段推知,但也非作者强调的做法,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行测言语理解如何巧解句子排序题
在行测言语理解的测查中句子排序题是每年的必考题型,虽然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往往却是各位考生头痛的所在,既费时又找不到突破口。其实在做这类题型除了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之外,也需要多角度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今天就具体分析探讨该如何巧解句子排序题。
拿到句子排序题,不要着急带着选项去读,否则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会认为每个选项都正确。这类题型,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选项,首先利用首句排除选项:①含有指代词且指代不明确的;②关联词后者;③含有总结词。一般这三种情况都不能作为首句。其次,在做题的过程中,也可利用关键词解题,如关联词、时间词、指代词重复词等。
【例1】①甲午战争前后共举办15年,有七期毕业生
②最早兴办的新式军事教育机构是1885年李鸿章于天津设立的武备学堂
③据史载,最早装备西洋新式武器的大规模部队是太平天国末期的淮军
④但他们成为袁世凯编练新军的主要干部,也构成后来北洋军阀系的骨干
⑤该学堂的设立本是中法战争的结果之一。目的是培养下级军士和军官
⑥其毕业生在当时处于低位,在甲午等战事中发挥作用甚小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⑤⑥④③ B.③②⑤①⑥④ C.②③⑥①⑤④ D.③②⑥①④⑤
【答案】B。分析可知,②也是③中“据史载”的内容,且依据时间顺序,③的“太平天国末期”应在②的“1885年”之前,故排除A、C。⑥的“发挥作用甚小”与④的“成为......主要干部,也构成......骨干”构成转折关系,⑥④应紧密相连,排除D。故本题选B。
【例2】①再比如财产公开不需要保护隐私,但香港把保护隐私作为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基本原则,保护申报人隐私也是一项国际惯例
②但在如何公开,何时公开,怎样公开等问题上还远没达到共识的程度
③有人分析称,各界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认为所有公务员都要公开,但香港就并非如此
④从现实情况看,就官员财产要不要公开的问题,早有基本共识
⑤这就需要我们冷静下来研究问题,而不是流于情绪的宣泄
⑥这样的冷静分析不是没有道理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③②①⑤⑥ B.③①④②⑤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②③①⑥⑤
【答案】C。第一步,对比选项,判断首句。③说有人由“早有基本共识”与“但......还远没达到共识的程度”可知,这两句应相连,且顺序为④②,故排除A、D。③以“有人分析称”具体说明没有形成共识、存在分歧的某些方面,故③应排在④②之后,故本题选C。
通过这两道题目的分析讲解相信各位考生对做排序题有了一定的感觉,在做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标志帮助解题。
行测片段阅读中的“头重脚轻”
片段阅读是行测考试中重点考查的内容,也是令考生非常头疼的一种题型,一方面是因为片段阅读的题型繁多。如:主旨观点题、标题添加题、推断下文题、细节判断题等。另一方面是因为片段阅读题目的字数较多,阅读量较大,会给大家的理解造成阻碍,即使读完了有时也不理解文段主要想要表达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片段阅读,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主旨观点题目中的总分文段。
总分文段指的是材料在开头给出观点或者点明作者的态度,后文针对观点或者作者的态度展开进一步论述的文段类型,因此便出现了“头重脚轻”的情况,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多多关注开头。它一般情况下可以划分为三种行文结构: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提出观点+原因分析、提出观点+具体说明。总分文段与其他的行文结构有所不同,它的难点在于没有清晰明确的判断标志,我们只能通过分析句间关系才能找到文段重点。
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题目感受一下吧!
【例题】“文化+”模式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使传统文化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结合,个性突出。一是地方优秀的文化资源赋予了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特定象征意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二是融入科技、创意等充满想象力的构思,使文化品牌符号表达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如,山西省话剧院创作的国家舞台历史精品话剧《立秋》,在全国各大城市巡演,取得票房辉煌的同时,《立秋》的品牌形象也深入人心。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能紧跟时代脉搏,迎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对诚信敬业品质的呼唤,在保留晋剧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合晋商品牌文化,同时结合科技、创意、构思等内容,使得晋剧的表演更现代、更多元、更个性。
这段文字主要论及:( )
A.“文化+”模式有助于提升文化品牌个性
B.“文化+”模式有助于提高地方文化品牌知名度
C.“文化+”模式有助于延伸地方文化品牌价值
D.“文化+”模式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创造性转化
【解析】答案:A。通读材料,第一句提出观点,指出“文化+”模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使其个性突出,第二、三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论证,最后两句话通过《立秋》取得辉煌的原因进一步围绕“文化+”模式对文化的积极作用展开论证。所以,重点在第一句,A项与此相符,当选。B、C两项“地方文化”只是第二句的一方面,过于片面,D项“创造性转换”题干中并未涉及,排除。故本题选A。
大家在之后做题的过程中要多加注意这种“头重脚轻”的文段类型哦!
行测言语理解:语句衔接只用关注尾句?
在行测考试中有一类小题型——语句衔接,虽然在行测中占据的比重不大,但是各位考生在此类题目的正确率并不高。今天就来给各位考生总结一下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问法形式】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讲的是?
接下来作者最不可能讲的是?
【应对策略】
(一)关注文段尾句
各位考生在看到问法说“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讲什么”第一直觉是,接下来所讲的内容就和文段作者最后所说的内容保持一致就可以了,比如:
【例1】《吕氏春秋》记载,古时有十个相马高人,相马方法各自不同。寒风相马是观察马的口齿,麻朝相马是品评马的面颊,子女厉相马是查看马的眼....这十个人都是相马良工,都能看到马的一处征象,就知马骨节的高低、腿脚的快慢、体质的强弱、能力的高下。不仅相马是这样,人也有征兆。
紧接这段文字,作者最可能阐述的问题是:( )
A.知人善用的重要性 B.如何识人用人
C.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D.相马故事的意义
【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相马高人的方法各不相同,接下来通过举例说明相马高人可以通过马的外观特性就可知马的特性。尾句说“不仅相马是这样,人也有征兆”将文段话题由相马转化为相人,所以接下来应该围绕“相人的征兆”继续展开论述。A项侧重的是知人然后再善用的重要性,和接下来的话题不符,排除。B如何识人用人,符合,保留。C的话题停留在千里马与伯乐,和接下来的话题不符,排除。D的话题也停留在相马,和接下来的话题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二)关注文段的写作逻辑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如【例1】一样,接下来的内容都只和尾句一致,比如:
【例2】河的两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的是:( )
A.叙述“河神”野牛的传说 B.描写草原上的其他野生动物
C.描写位于河岸上自己的家乡 D.描写河另一岸的美丽风光
【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河的两岸风光旖旎,接下来具体描述了西岸的风光,有草原、有野牛,紧接着以野牛的视角将画面引向两岸。首句说两岸风光,描述完西岸后转向两岸,文段主要围绕河两岸的风光展开论述,既然西岸风光本文已经描述过,那接下来应该讲河的另一岸,D项符合,保留。A项提到的“河神”野牛文段并未提及,衔接不当。B项文段只说西岸有野牛,到底有没有其他野生动物不知道,所以接下来不清楚会不会讲其他野生动物,排除。C项,“位于河岸上自己的家乡”文段没有提及主人公,作者的家乡是否在这也不清楚,衔接不当,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通过这两道题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承接叙述”题目都是和尾句保持一致,那到底如何区分。第一题属于话题延续,是“非总分文段”,而第二题的文段是“总分文段”,当文段属于“非总分文段”时,接下来的话题多和尾句话题一致,当文段属于“总分文段”时,接下来的话题需要关注一下总起句。所以各位考生在做这类题目时,还是需要静下心,分析文段的写作逻辑,提高做题正确率,避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