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应对选词填空之解释说明
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选词填空是每年都会考的题型,在做选词填空的时候,同学们首先就需要分析文段的上下文语境,而在几种常见语境中最常考的,也是对我们难度最大的就是解释说明,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面对这种语境,我们做题时该如何应对。
什么叫解释说明呢?
所谓解释说明也就是文段中某些词、句对空缺处所填的词语进行了解释说明,比如说:“像你这样的短视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此处的“短视”就对“杀鸡取卵”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那么知道了什么是解释说明关系,在做题的时候怎么知道题目考的就是解释说明呢?一般来说,题干往往会有一些词语提示我们上下文的关系,比如刚刚例子中的“无异于”,“无异于”表示等同于,提示我们前后文意思是差不多的,上下文是互相解释的,这种词我们把它称为同义互换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指代词(如:这、那、这个、这些等)、假设词(如:如果、只要等)条件词(如:只有、除非等),甚至一些标点符号(如冒号、感叹号),都能提示我们前后文是解释说明关系。比如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例题1】统计学家告诉我们,买一张彩票正好中大奖的概率__________──比如说,英国国家彩票的中奖概率大概就只有1400万分之一,相当于你连续投24次硬币全是正面朝上,远远低于被__________的陨石砸中的可能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微不足道 祸从天降 B.绝无仅有 不期而至
C.不可多得 不期而遇 D.微乎其微 从天而降
【答案】D【解析】第一空后面出现了破折号,破折号后“比如说”进行举例,都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后文在解释前文。后文说英国国家彩票的中奖率只有1400万分之一,说明概率非常小。所以要选择一个表示概率小的词语。A项“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的不值一提,侧重不重要,排除;B项“绝无仅有”形容非常稀有,侧重少,排除;C项“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强调珍贵,排除;D项“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符合题意。因此选择D选项。验证第二空,“从天而降”形容突然来临,形容被陨石砸中也是可以的,故正确答案为D。
解释说明中简单一些的题目还有比较明显的提示词,然而有的题目连明显的提示词都没有,只能通过前后文的意思整体理解,进行判断。比如:
【例题2】标志秋天到来的是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种_______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闪,_______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是茅台酒还是威士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栩栩如生 现实 B.妙趣横生 务实 C.出神入化 世故 D.风花雪月 市侩
【答案】B【解析】第一空前出现了指代词“这种”,是对“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的解释。这句诗将枫树比喻为一个偷喝酒的小孩,枫叶变红是因为喝醉了酒而脸红,这是一种非常有趣味的、巧妙的场景,所以第一空需要体现出有趣之意。A项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符合,排除;B项“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的意趣,符合题意,保留;C项 “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排除;D项 “风花雪月”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排除。第二空没有明显的提示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词义应与前文巧妙的构思不同。验证B选项,“务实”指的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表达现代人没有想象力,只关注实际,相符,故本题答案为B。
在做行测选词填空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清楚,首先需要分析整个文段的意思,找到呼应点,再根据呼应点选择与之意思一致的词语,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做题巩固,最终对解释说明这种语境了如指掌。
由选项快速排除细节错误
细节题目的考查,在各大公职类考试中都有所涉及,此类题目一般难度适中,是广大考生比较喜欢作答的一类题目。解题的关键在于将选项与题干进行比对,识别正误,进而排除错误答案,锁定正确选项。但是,如何提高做题速度,保证答案选得又对又快,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与提高的重中之重。
想要提升做题速度,解答好此类题目,我们不妨从选项入手,关注一些常见的错误类型的选项,提升我们对选项的敏感度,进而加快我们的做题速度。
常见的错误类型:
1.强加因果。此类错误选项,在选项中,往往出现因果词,例如“因此、因而、所以、由于、因为、导致、使得、致使”等。
2.强加比较。此类错误选项,往往在选项中出现比较词,例如“比、较、更、更加、优于”等
3.混淆条件。此类错误选项,往往在选项中出现条件词,例如“只有,才、除非,否则、如果,那么、只要,就”等。
【例题1】当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成为一种越来越被认可的说法。科学转化为技术,再通过人的运用对自然产生影响,如果运用不当或超过适用条件,势必会出现负面影响。科学本身哪怕是纯洁的、无辜的,但是在它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难避免的。所以,这种说法被着重强调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其实是科学的负面作用,它削弱了“科学是正确”的传统形象,从而也影响了科学在大众中的公信力,给科学发展带来阻碍。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
A.由科学延伸出的技术应用必会带来负面影响
B.科学技术出现负面影响是因为对其的不恰当运用
C.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弊大于利
D.“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种说法越来越被认可,这种趋势有碍科学发展
【答案】D【解析】A项,由“科学本身哪怕是纯洁的、无辜的,但是在它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难避免的”可知,“必会带来”与“很难避免”表述不一致,选项表述;B项,由“如果运用不当或超过适用条件,势必会出现负面影响”可知,文段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了因果;C项,文段并未涉及科学转化为技术弊大于利的内容,强加比较;D项,由“这种说法被着重强调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其实是科学的负面作用,它削弱了‘科学是正确’的传统形象,从而也影响了科学在大众中的公信力,给科学发展带来阻碍”可知选项说法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的通过。如想让某个小球隐形,可在该小球的四周覆盖一层以同心圆形状排列的超材料,这种材料能挡住传来的一切光波,并且不发生反射或吸收现象。被挡开的波在物体的另一边再次汇合后继续沿直线传播。在观察者看来,物体就似乎变得“不存在”了,也就实现了视觉隐身,简而言之,隐身衣使用的超材料,可以让雷达波、光线或者其他的波绕过物体而不会被反弹,进而达到不可视的效果。未来,隐形衣将被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提高作战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但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实现隐形,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与这段文字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隐身衣能够让光线穿透自身 B.物体阻挡光波使人能够视物
C.隐身衣用于军事会引发战争 D.使用超材料能够反弹雷达波
【答案】B【解析】A项定位原文“这种材料能挡住传来的一切光波,并且不发生反射或吸收现象。被挡开的波在物体的另一边再次汇合后继续沿直线传播”,可知隐身衣并不是让光线穿透自身的,A项排除;B项定位原文首句“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的通过”。与原文一致,B项正确;C项定位原文“未来,隐形衣将被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提高作战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但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实现隐形,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可知并不是隐身衣用于军事会引发战争。C是强加因果,排除;D项定位原文“隐身衣使用的超材料,可以让雷达波、光线或者其他的波绕过物体而不会被反弹”。可知并不是能够反弹雷达波,D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细节题解题核心在于对比原文,判断选项是否为原文的同义转述。此类题目往往可以从选项入手,关注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强加因果、强加比较、混淆条件),从而加快做题速度。
主旨观点之“真假”转折文段
主旨观点题作为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当中的重点,相信大家也十分重视,其中不乏掌握了很多技巧,例如针对作者的行文脉络按照关键词可分为转折文段、因果文段等。但是如何能确定文段中出现的转折词,因果词为关键词呢?今天我们通过转折文段给大家分析分析!
【技巧点拨】
转折文段关键在于是由转折词连接作者思路,对于前后的思路进行转变,所以首先第一步明确转折词所转折的范围。
1.分析转折词前后句意。浏览全文分析句意,同时归纳相同句意的语句,观察转折词所处位置。
2.判断转折词所涉及的话题范围。若转折词所涉及的话题范围为整个文段,则为转折文段。
【例题解析】
【例题1】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网络技术、移动芯片、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导航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网络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智能终端制造业加快赶超,不断培育新技术新应用形成新业态。但应该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世界局势波诡云谲,中国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在新时代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动权。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核心技术突破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彰显
B.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C.互联网发展的主动权应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D.新时代更需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这个“命门”
【答案】D【解析】文段整个提及的关于我国互联网技术,先是肯定了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接着以“但应该看到”转折,提出当前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最后再根据当前的不足给出对策,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必须突破并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所以从整个文段来看,转折词起到了关键转折作用,是对整个文段进行了转折。从选项上分析D 项是对尾句对策的 同义转述。文段说的是互联网核心技术,A 项的 “核心技术”扩大了范围。文段描述的现状和事实并非重点,排除 B。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动权是我们掌握核心技术之后 的结果,文段强调的是对策,排除 C。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在地震面前,科学还是大有作为的。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人们发现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前者传播速度更快,但破坏力较小,而后者则相反。因此,人们通过地震监测台网,监测到传播速度更快的地震波纵波,向监测中心发出信号,监测中心即可通过客户端用无线电波向公众和重点设施发出警报。也就是说,地震警报是无线电波和地震横波的一场“赛跑”,在地震横波尚未到达时,给人们以警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地震波横波的监测难度高于纵波
B.地震警报系统的精度和速度亟待提高
C.无线电波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震前预测的前提条件
D.科学利用两种地震波的时间差可以发出有效的地震警报
【答案】D【解析】文段讲述的是科学在地震中所起到作用,首先肯定了科学在地震面前大有作为,然后通过对地震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及破坏力的分析,指出在监测到纵波后、横波到来前可及时发出地震预警,也即D项所谓的“利用两种地震波的时间差可以发出有效的地震警报”。尽管在文段第二句也出现了转折词,但是转折的话题范围仅为第二句话,是对纵波和横波的特征对比,而第一句话提及的是科学对于地震的作用,后文提及地震警报的原理,故正确答案为D。
认清选词填空的“主要话题”
选词填空在行测考试之中都是“难点”。同学们苦于词语的积累不足以及对于语言的敏感度不够,也是深受其扰。但是,选词填空并不是机械式的阅读之后再去逐个地分析,我们应该养成一些好的做题习惯,以更有效率的步骤和方法来解题。在本文就将讨论在阅读完文段之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确定主要话题。
一、选项紧扣话题
【例题1】截止2019年,俄罗斯在北极建设超过400个军事基础设施。2020年10月,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开始正式______。俄罗斯通过针对性部署,逐步增强北极部队,成为推动其北极战略实现的重要力量,甚至在地缘政治大战略中发挥______的作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服役 中流砥柱 B.启用 意想不到
C.起用 举足轻重 D.启航 当仁不让
【答案】A【解析】从全文来看,文段所讨论的中心为俄罗斯的战略部署,即话题与军事相关。第一个设空处前文提到了“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联系全文话题,可知“北极”号与军事活动相关,直接定位到A 项直接与军事相关的“服役”一词。再带入“中流砥柱”验证第二空。中流砥柱意为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用以表现“北极部队”的重要作用十分合适。反观其他选项,启用、起用、启航均与“军事”这一话题无关,排除,故选A。故正确答案为A。
所以部分题目完全可以依靠话题的相关性来排除答案。
二、 借助话题缩小选择范围
【例题2】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南极洲对人们来说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地理学家,往往把南极周围画成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或者画成一个环形的海岛。从 16 世纪起,在几乎所有的地图上都画着南极的土地,但地球学家都是凭着自己的________画出来的,因为谁也没有见过这块土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广阔无垠 经验 B.神秘莫测 理解
C.人迹罕至 推理 D.一无所知 想象
【答案】D【解析】文段话题围绕“未知的南极洲”这个主题展开讨论。第一空前文谈到“很长的时间内”后文提到“古代和中世纪”,结合主要话题可以把答案锁定到B、D之间。A项广阔无垠多用于修饰天空,大地,草原,海洋等。还可形容森林等任何广阔的地方。C项人迹罕至意思是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与文段话题“未知的南极洲”不符,排除。第二空后文谈到“谁也没有见过”,可知“想象”符合,故选D。故正确答案为D。
由此题可知,文段的主要话题能直接限制选项的范围,进而较少辨析的词语,更快,也更准确。
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是依靠平时的培养和积累,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选词填空题目就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找到文段重点信息就能快速解题,而这也要求我们足够细心,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就以文段话题来讲,也只是做题的起点,还有更多的细节可以加以注意和利用,但这一切都是以贴近话题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