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考申论大作文备考指南
把握核心立意
古人云“一文定天下”“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写作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公务员考试同样重视考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国考申论作文分值占比较大,备考难度逐年增加,因此,也是考生备考的重难点。想要拿得作文高分,则需要考生能够依据题干与材料,透析命题人的核心思想,明确所写文章的核心立意。
一、分析题干,透析命题人思想
寻找立意的过程是确立文章总论点及其分论点的思维过程,起着明确主旨、统领全文,指明写作方向的作用,在文章中处于核心地位。申论考试重点测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立足题干是关键。如2021国考副省及以上试卷“给定资料1”中说“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给定资料2”中说“我们的改革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务实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通过题干能够看出,前一句话想表达“面对困难,坚定步伐的决心”;后一句话明确指出“务实”与“理性思考”的精神。分析后发现,题干已经指明了写作的思想,“分论点1—改革应该坚定信念;分论点2—改革应该坚持务实;分论点3—改革应该理性思考”,考生把握题干并依据材料分析后,就能写出较为优秀的文章。
二、依据材料,深化写作思想
近年来,国考作文写作更加具有深意,考生除了准确把握题干外,更要在材料中寻找主旨。如2021年市地,“‘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首先考生应该分析题干,把握核心关键词“治”与“慧”,但考生只根据题干来展开写作似乎较为困难。因此,考生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治”“慧”分别指代的事物。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不难发现,本年考察考生对“治理的智慧——治理尊重发展的规律”的分析,材料中有一组较为明确的写作立意“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提升环境治理水平;遵循文艺自身的规律,提升文化治理水平;遵循社会治理的规律,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考生唯有对材料深化剖析,将材料与作文的主题建立联系,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立意是文章的核心,也是阅卷人能在较短时间内读懂文章的关键,掌握写作的技巧,助力考生取得高分。
申发论述题作答指南:标题写作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俗话又说“题如文眼”,充分说明了文章标题对于一篇高分文章的重要性,要是说立意是文章的核心要素,那么好的标题是文章的颜值担当,能使文章光彩照人,能引起人们注意。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019国考副省级以上试卷中的题目,用这道题为例来练习一下如何去书写作文的标题。
作文的标题,就是我们作文的核心观点的一个外化,我们的立意从哪里来?一是题干、二是题干+核心材料段;三是:题干+核心段+全篇材料;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标题也可以着重的去从这三个方面去入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19国考省级以上试卷题干(考生回忆版):
“给定资料2”提到,“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请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这篇作文的立意是信用是道德品质、制度、规则,三个方面可以比作三驾马车:多措并举驾好信用“三驾马车”
回到核心段寻找:
材料2:凑一堆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不走寻常路玩“跨越”、开车煲电话粥、没事打开远光灯……这些交通违规行为带来安全隐患,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当前,有的城市把这些交通违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已经能实现这样的应用场景:一名过马路闯红灯的路人,被监控系统识别身份,达到一定次数将扣除相应信用分,降低信用等级,严重的甚至影响贷款。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是,一个不尊重交规的人,也可能做出不尊重其他公共规则的行为。个人信用信息就是对个人的一种人格勾勒。在一个公民素质发育成熟的社会,对公民的信用评估,往往是以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态度和做法为基本出发点的。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信用体系全面建立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押金带来的纠纷,更在于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换言之,每个人都更规矩——因为违反社会规则,将令你寸步难行。
提取出信用的意义:全面建立信用体系塑造和谐社会;以及违反社会规则,将令你寸步难行。
接下来对于这些总论点的宏观意义进行改写,即可得到新的标题:
改写1:《信用是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
改写2:《信用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改写3:《信用是和谐社会之需》
改写4:《以信用体系构建信用社会》
改写5:《守信受益 失信难行》
由此可见,标题写作并不难,只要善用材料,便可轻松得到作文标题。
文章写作“如何使用语言”
文章写作题目在公务员考试申论中占比较大的,根据近年的考情来看,均发现了文章写作题目的身影。对于这个题型练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个题型却又是众多考生备考学习阶段的难点和痛点,那么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申发论述语言使用的原则要求,帮助大家解决复习痛难点问题。
一、语言规范
1.使用规范的语种。公务员考试大纲申论部分明确提出“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再结合机关工作实际可知,申论考试"指定的语种"只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其对应的简体字,禁止运用古文、半文半白、方言、不必要的英文单词、生编硬造的词语或网络语言。
2.使用规范的文字,不写错别字。错别字是考生书写申论文章时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每 3 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2分,而文面错误过多的文章也将直接被归入四类文。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按照国家标准使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也是申论文章必须遵守的语言规范,这一点考生最容易忽视。
二、语言准确
申论语言的准确性,是在语言规范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准确就是指用词造句正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措辞严谨,风格庄重,代官方立言,切忌空话套话。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概念清楚,不会产生歧义,不能模棱两可。在申论文章写作中,但凡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或词语都要限制使用;要慎用多义词或"大约""也许""大致尚可"等模棱两可的词语。
2.不要误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尤其是近义词。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在引用成语、俗语、歇后语、名言警句时必须明晰词句的含义,避免出现望文生义、误用之类的错误,
3.遣词造句要合乎语法。一句话中的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不可缺少,尤其是主干部分,不能随意省略;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要准确,不能颠三倒四。申论文章的语句尽量运用最明晰、最单纯的句式,可以采用陈述句、完全句和单句进行叙述,少用疑问句、省略句。
4.把握分寸,褒贬恰当。要掌握词义感情色彩,避免出现过于绝对化的语句。
细节决定成败。语言使用不规范、不准确是申论文章论述题的大忌之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考生可以在平时多阅读和观看语言表述规范的报刊和电视节目,同时加强对申论语言运用的练习,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
三、用语灵活
从语言风格上看,对于文化类、思想认识类的题目,可以有一些自由表达的空间,允许有文学化的表述和哲理化、形象化的论说,不用那么官气十足。选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一看试题情况是政治论述的空间更大还是文学表达的空间更大;二看自己的优势与习惯,扬长避短,长于哲思者可以论辩,长于政治者可以论政,生活阅历丰富者可以生活化、通俗化。
希望考生们能够对于申发论述题型进行系统的梳理学习,并且配合试题进行练习,从而突破复习难点,实现实战提升。
这样引用名言,申论作文百害无利
俗话说:得申论者得国考,得文章者得申论。申论的复习,重点在于文章写作。如何让你的申论文章在众多考生中大放异彩?名言和案例是点亮文章的有效手段。但你真的会用“名言”和“案例”吗?
考生常犯错误一:大量堆砌不贴切的名言
有部分考生,在平时备考时积累了很多名言,到考试写文章时却大海捞针,无从下笔,只好乱写一气。
例如:某一考生,非常喜欢习总书记的讲话:“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他写任何申论文章的结尾时,几乎都会使用这句名言。
这就导致名言与文章的主题没有任何关系,显得牵强附会,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平时积累名言时要学会分类,可以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分类整理,每个专题背诵三句高质量的名言,在考场上即可以随手拈来,运用自如。与此同时,考生应该掌握“搭桥”技巧。所谓“搭桥”,即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言,却在考生的解释、牵引下,变得十分合适。
例如:陶渊明先生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南山已经被雾霾笼罩,这种美景已经不复存在。
当今各大城市雾霾爆表;江河湖海污水横流;土壤重金属超标;城市高分贝噪音扰民......这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了经济的有序发展,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是政府必担之责。这句名言看上去,与文章的主题“环保”根本不搭边。但是,经过考生的巧妙“搭桥”,却显得十分妥帖且具有新意。
考生常犯错误二:案例过于冗长啰嗦
案例过于冗长啰嗦,显得概括能力低下。
例如:2018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包括颁奖词,每个人物大概两千字。很多考生在文章写作时,把一个例子概括成一百多字,在答题纸上占4行多。按照谋篇布局的规划,一篇1200字的文章,每个分论点的论述在10行左右。如果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占据4行,会严重影响整个分论点的论述。
建议考生在备考时,把常用案例概括成一两句话,做到言简意赅。
例如:遵义山区村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例如: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几十年来,他不仅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考生常犯错误三:名言之后不紧跟案例
在论证的过程中仅使用名言,而不紧跟案例。
文章中间的论证部分,需要名言紧跟案例进行论证,也就是引证法和例证法应当结合起来使用。如果仅仅使用名言或者仅仅使用案例,就会显得单薄干瘪,达不到论证充分的效果。
例如,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奋斗、梦想和奉献,永远都应该是青春最美的色彩。
例如,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恰当的使用名言和案例,能帮助提升文采,增强说服力,使文章言之有物,文采斐然。因此,考生在备考中,一定要在重视名言和案例积累的同时,重视分类整理,重视科学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