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合集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这有利于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益;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带来的机遇,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保障不同群体更好共享数字红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坚持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抓手,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立足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高质量发展;完善先富帮后富的帮扶机制,将欠发达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抓手,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做好社会兜底救助,完善兜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走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于民生的改善,正如春天的一场雨,润物无声;于经济的腾飞,正如黑夜中的明星,指引方向;于环境的保护,正如冬日里的木炭,恰到好处。但反观当下,现实并非尽如人意:从草原上的生态失衡,到河流的污染严重,再到经济的资源趋紧·····无不折射出与绿色发展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有发展认识的扭曲,也有不良政绩观的作祟。如果放任自流,必将成为城乡协调发展之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痛。因此,要想描绘出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必须以践行绿色发展为画笔。
践行绿色发展,加强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是一项便民、惠明、利民的好政策。随县三里岗通过反复实验研究新型袋料菌种,利破解了产业难题,是在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实现了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随县三里岗之所以可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由于就在于他们敢于借助巨人的肩膀,充分运用有力的条件进行创新;就在于他们敢于打破固有的藩篱,善于抓住迸发的灵感进行创造;就在于他们敢于研究已有的成果,发现隐藏深处的瑕疵进行完善。因此,需要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务实;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脚踏实地;更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唯有具备这三种敢于创新的品质,才能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践行绿色发展,转变发展观念。温水煮青蛙的原理告诉我们: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在“功劳簿”上坐吃山空,不能在自我沉醉中走向灭亡。绿色发展的大旗已经迎风招展,各地的配套政策已经蓄势待发。结合具体实际不难发现,风光无限的背后却隐藏着“毒瘤”:当“重发展、轻生态”遍地开花;当“埋头重发展,口头喊生态”成为潮流。这一切似乎都与绿色发展的初衷相背离。这固然与恃宠而骄,思想懈怠的有关;但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与绿色生态的认识不足密不可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走向破灭。因此,需要树立稳慎的发展思维,将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唯有如此,才能给民众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种子,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土壤,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阳光。作为其重要支撑的绿色发展,唯有将树立绿色发展观念作为行动的指南,将技术创新作为其破障的利剑,才能落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手棋”,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谋全局”。
推陈出新,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近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爆款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深挖中华文明,传承中国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文化类节目应担起承载文化、引领价值、成风化人的使命,潜心创作,推陈出新,实现观赏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彰显文艺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时代精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好百年大党的奋斗故事,要挖掘经典、活化经典,起到打动人心、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新一季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李大钊的《青春》、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作品通过“和诗以歌”的全新演绎,绘就了一幅百年党史中的闪耀群像。歌颂先进事迹,传唱经典篇章,人们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砥砺前行的身影,追溯了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这些诗词饱含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豪情,彰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生动体现了百年大党的初心本色。
文化类节目还需坚持守正创新,运用大众化、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当代生活。例如《国家宝藏》通过讲述国宝的故事,让观众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经典咏流传》以经典文本、经典旋律为抓手,通过创新改编和原创新编的方式,使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使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文化价值与当代人产生共鸣。同时,节目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进行舞台演绎,通过不同形式的舞台表达传递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增强经典诗词的感染力。
创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用情书写伟大时代,《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诠释文化命题,激活文化魅力,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为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文化根脉凝聚了精神力量。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首动人的诗、一曲优美的歌、一台打动人的节目如同雨露甘霖,滋养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初心点亮扶贫,使命引领前行
他们扎根山村,打通一个个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勇于担当,把一件件扶贫工作干出实效;他们和贫困群众一起拼搏奋斗,解决一个个发展难题……在脱贫攻坚一线,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干部,正用他们扎实的工作诠释着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涵。迈步新时代,需呼唤更多扶贫干部主动作为,不忘初心,开启脱贫攻坚的新征程!
以信念为灯,在现实的淬炼中照亮脱贫攻坚征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时代楷模黄诗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根基层一线,勇挑工作重担,9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破解民生难题、提升幸福指数,为脱贫攻坚事业鞠躬尽瘁,带领革命老区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他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努力实现乡村振兴,靠执着坚守铺就幸福生活道路,靠高尚风范赢得群众广泛信赖。广大干部要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心怀一颗对党绝对忠诚的拳拳之心,一颗感知群众冷暖的赤子之心,把忠于党和人民的信念烙进身后的脚印中。
以实干为笔,在岁月的卷轴中绘就脱贫攻坚胜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庆市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43年不改初心使命,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特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他以‘敢’字当头、‘甘’字作底、‘干’字冲锋,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竖起了一面旗帜。在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必须着力解决群众最期盼、攻坚最紧迫、影响最深远的关键问题,不等不靠、敢想敢干。
以奉献作序,在前行的航程中开辟脱贫攻坚未来。青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她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了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用责任和担当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提灯行一路,照亮身后人,相信广大干部只要秉持奉献精神,必将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展望新的一年,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树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奋力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落实林长制 推动“林长治”
广西玉林印发林长任务清单,对照清单抓工作落实;山东临沂运用“互联网+”,推动林长制实现“智慧升级”;新疆阿克苏“林长+检察长”联动,生态保护成效显现……各地积极推进林长制改革,截至8月中旬,已有23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省级层面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文件,越来越多的森林、草原有了专职守护者。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着我国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经过70多年坚持不懈持续造林,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人工林面积达到0.8亿公顷,居世界首位。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为神州大地增添一抹又一抹绿色。
然而,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比较脆弱的国家。我国森林覆盖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生态产品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构建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有着现实必要性。
2017年以来,安徽、江西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目前林长制正在全国全面推行。从各地实践看,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安徽,实行林长制的第一年,财政投入林业的资金同比增加46.5%,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均同比下降60%以上。一些地方在林长制工作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出“林区警长制”“民间林长”等制度,凝聚起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一方面,要用好监督考核指挥棒,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落实林长制,坚持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分类施策、科学管理、综合治理,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发展。
全面推行林长制,还要激发群众保护林草资源的积极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应以“增绿”“用绿”“活绿”为抓手,通过森林经营、特色产业发展等方式,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更好释放生态红利,让更多群众主动加入到守护绿水青山的队伍中来,共同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完善落实林长制,推动实现“林长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林长制全面落地见效,让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定将建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中国。
大运河文化焕发新光彩
不久前,北运河通州段迎来全线旅游通航。从漕运码头出发,沿着全新的航道前行,不仅可以欣赏旖旎风光,还能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行至甘棠船闸,“甘棠鱼跃”4个字跃然闸首,浮雕墙上复刻清朝乾隆年间绘制的《潞河督运图》,再现运河河道漕运经济、商贸往来及民俗文化盛景。随船而行,大运河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形态万千的民风民俗令人印象深刻。
水波涟涟,滋养文化。千百年来,大运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从古至今,经济往来频密的大运河,见证文化繁荣。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七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虚实”结合。有横跨运河的古桥,有坐落在运河旁的古寺,有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还有与运河有关的胡同……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彰显古都风韵,受到群众喜爱。流淌的运河,流动的文化,已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史中的独特风景。
带着历史和文化积淀,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大运河北京段的保护传承利用注入时代发展的基因,融入北京老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近年来,北京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实施机制,印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近3年累计安排88项重点项目,成果业已显现。一方面,修复修缮盘活文化遗产,大运河源头重现“九龙漱玉”历史景观,斋堂等10座文物建筑正在进行保护修缮,未来将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向社会开放,增加大运河文化展示空间。另一方面,新的运河文化地标正拔地而起,大运河博物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及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2年全部竣工。以大运河为骨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序展开,大运河文化空间将更好造福于民。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大运河遗产活起来。走进坐落于运河岸边的京杭大运河书院,仿宋式建筑、运河美景和满屋书香融为一体。除了优雅的阅读环境,大运河主题文化空间成为书院一大特色。书院提供专属空间,通过文化讲座、非遗体验展示、文创产品创作等,让人们沉浸式体验独特的运河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让人们在参与中了解其蕴含的文化与历史,这种方式既有意思也有意义。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文旅融合让大运河遗产火起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出23条精品文旅融合游路线,涉及大运河森林公园、“三庙一塔”景区等,覆盖餐饮美食、民俗风貌、历史古迹、非遗技艺等方面。璀璨的大运河文化,无限的运河风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大运河北京段逐渐形成一批“网红打卡地”。千年运河哺育了两岸人民,迷人的水上风光也为文旅融合奏响华彩乐章。
“通达千里,运化古今”。大运河悠然流过千载,流向远方。水运涵养水韵,水韵激扬水蕴,传承历史文脉、讲好运河故事、贴近群众需求,就一定能推动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