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范文评析
2021-10-06 03:49
来源:政华教育

申论范文评析

永葆奋斗之姿,让劳模精神烛照未来

劳模是什么?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是什么?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2020年11月24日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大大精辟概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国家一步一步成长的基石,奋斗是党和国家事业更加兴旺发达的根本,只有奋斗,才能让美好的梦想变成现实。劳模是奋斗路上的“时代先锋”,劳模是奋斗路上的“精神指引”,正是有了无数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才能在今天创造出让我们更加自豪的“业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我们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要乘势而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奋斗中谱写新篇章。【劳模是奋斗路上的“时代先锋”,劳模是奋斗路上的“精神指引”,正是有了无数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才能创造出今天让我们骄傲自豪的“业绩”。】

 永葆进取之心,擦亮奋斗底色。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每一个岗位上都紧缺人才,需要奋斗者。在党和国家事业需要的时候,大庆“铁人”王进喜立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产业工人许振超先后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记录,创下令世界惊叹的“振超效率”。劳模的印记就是在他们一次次拼搏奋进、一次次创新创造的业绩中体现,他们以进取的心态,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诠释得淋漓精致,用新成就擦亮了奋斗底色。【一个时代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的勇挑重担、不断进取的担当。他们,用实际的行动在岗位上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进取之心,用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新成绩”,折射了劳动者对事业的热爱。】

 永葆创新动力,诠释奋斗内涵。“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唯一路径,但是奋斗并不只是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奋斗更需要创新,这是劳模精神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更是国家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孙丽和团队大力攻关,实现了我国在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研发制造领域的突破;来自中航西飞的全国劳模薛莹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改进垂直尾翼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赢得国际航空制造合作公司的高度认可;全国劳模竺士杰勇于创新,以他名字命名的桥吊操作法已更新迭代至3.0版本。创新是事业不断前进的磅礴动力,也是奋斗的价值,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事业上不断进步,让个人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可,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动向前。【劳动不仅是重复昨日的事情,更在于在履职尽责、服务岗位的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书写创新篇章,为国家不断前行的注入新的动力。】

永葆奋斗之姿,绽放奋斗光芒。奋斗是有光芒的,这个光芒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国家甚至世界,为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注入涓涓细流。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是全国劳模、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亮的拿手绝活;浙江省劳模叶志成,在电网建设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劳模的奋斗体现在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中,体现在他们在岗位上的深耕,一个个让我们“刮目”的成就,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也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添力,更是让劳模精神在时代的前行中历久弥新。【奋斗是有光芒的,这个光芒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国家美好未来。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心系基层,放低姿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超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崇高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愧于心。】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更好地实现伟大梦想,尤其需要每一个人,永葆奋斗之姿,在奋斗中创新创造,在奋斗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奋斗中谋幸福,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巨大力量,让美好生活照进现实。【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从卖鲜果到椹果干、椹叶茶等10多种产品,山东省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桑树变成了“摇钱树”,擦亮了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这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合作社负责人刘传峰告诉笔者,“现在古桑树‘活’了起来,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合作社带动110多户农民年户均增收4000多元。”【开篇并未提及农业文化遗产,而是先以事例的形式呈现,让读者能够结合事例以及下文的解释,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紧跟开篇第一段的事例解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含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

目前,我国已认定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批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提出文章的总论点,即保护并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和价值,让其真正活起来,引出后面几个具体的对策。】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织密保护网是首要任务。【分论点一:织密保护网】各地要加快摸清家底,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划定保护区域、完善设施建设,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传下去。【对策一,第一步,梳理各地的保护名录,明晰被保护对象】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离不开宣传推广。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借助互联网优势,利用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点,让千年梯田、古村落民居等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有的地方通过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让农耕文化故事看得见、摸得着。【对策二,第二步,推广宣传下去,让农业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知道,真正体现出文化价值。】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离不开人才,要壮大“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人才队伍,推动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对策三,第三步,培养人才,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要看到的是,农民是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让农民真正受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才能落到实处。要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特色产业,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户,才能擦亮农业文化遗产“招牌”。【过渡段,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要保护,还需挖掘它的价值来让农民真正受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对传统的存留,还必须考虑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对农业特性、对乡村价值的再评估,是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战略性保护,其终极指向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

农业文化遗产有身份,还要提身价。【分论点二:有身价则对应下一步要挖掘其价值。】挖掘、利用和发展好农业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提升其多元价值。【分析解释分论点有身价的含义】一方面,要做强产业链。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特色资源开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标准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策一,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大做强产业链】另一方面,要打好融合牌。农业文化遗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要突出农味、文化味,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游客体验,带动食行宿游购娱等各环节增值。【对策二,发展乡村旅游业】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保留农业农村的自然风貌、乡土风韵,【保护】引导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富民产业,既促进农民增收,也为乡村铸魂。【挖掘】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立意升华,归根结底都是要推动乡村振兴!】

思维导图:

一、何为农业文化遗产?分析解释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

二、先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1.梳理名录

2.宣传推广

3.培养人才

三、过渡段,不仅要保护,还要利用价值,让农民从中受益。

四、再要挖掘并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1.做大做强产业链

2.发展乡村旅游业

五、结尾,立意升华(乡村振兴)

选材意图:

一、这篇文章的结构虽与我们平时的写作习惯略有不同,但也有其可取之处,可以看到作者不论是分论点,还是每个论证段落的对策,在逻辑上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大处看:先有保护,再有利用;从小处看:从名录到宣传再到人才,都是按照实际的逻辑顺序来梳理推进的,理清其中的思路可以让我们对此类题材的申论材料脉络把握更到位。

二、平时我们在写申论大作文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这里列举几个比较简单的事例来学习领会一下即可:

1.乡村发展:产业兴旺→文化活力→民生保障

2.文化强国:守住(保护)传统文化的“根”→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

3.建功立业:胸怀理想→奋斗拼搏→勇于奉献

4.持续改革:坚定信念(思想)→务实实干(行动)→理性思考(非蛮干)

 

用职业精神征途新时代

标题评析:中心句式标题法,直接使用凝练、简洁的句式表达中心思想,体现文章主旨。使用“职业精神”“新时代”,特别是“新时代”这个具有时代性的字眼,使得标题“吸睛”、与时俱进,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靠老百姓一点一滴奋斗出来的。中国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岗位的努力;它离不开科学家的锐意创新,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执政为民,更离不开群众的奋斗拼搏……这些背后都体现了我们时代所需的职业精神。新的征途,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去彰显我们职业精神。

评析:社会相关背景入题法,通过阐述相关的社会背景,联系主题思想,较快地引出文章“职业精神”“新时代”等关键字眼,迅速入题。不足之处在于,开头前两句有重复之嫌,可把两句合并为一句,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岗位的努力……”,这样给人感觉更加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时代需要无私奉献、甘于付出的职业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19岁不顾家人反对,扎根大山深处的“支姐姐”到55岁不管环境艰苦,兢兢业业,培养两代人的“支妈妈”,支教老师支月英将36年青春奉献给大山,一句“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让人看到了英妈妈的无私,更彰显的是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顾环境恶劣,不管家庭反对,甘于付出自己青春的年轻人支持我国乡村教育事业,才让孩子看见走出大山的希望。当今时代亦是如此,作为公民在任何岗位都需要发挥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抛弃个人利益,树立正确的大局观。

评析:分论点一,释义“职业精神”的具体维度之一是“无私奉献、甘于付出”;接下来使用引用论证、事例论证方法,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有说服力;最后,从事例中总结“职业精神”,说明新时代需要这样的“职业精神”,关联文章中心思想,对应标题,紧实内容。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的总结句,本是点睛之笔,但作者的“戛然而止”破坏了效果,应该继续说明在新时达发扬这样的职业精神,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或意义。

时代需要脚踏实地、甘于平凡的职业精神。“开山岛虽小,但它却是我们祖国的一个东门,我必须天天早上让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王继才和王仕花的守岛卫国感动中国,三十二年的驻守,三代人的无言付出,两百面国旗经历了太多风雨,更见证了他们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这也告诉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立足岗位,做好应做的事,尽好应尽的责任,一步一个脚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做出成绩,平凡的岗位也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评析:分论点二,释义“职业精神”的第二个具体维度。同样使用事例论证法,选取的事例贴合论点,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职业精神。作者也从事例中总结提炼出新时代的我们要“脚踏实地、甘于平凡”的论点,论点与主题契合,语言表述上也是干净、简洁,直击人心。不足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段落篇幅,此段比前、后两段字数稍少一些,从整体结构上来看,给人不整齐之感。

时代需要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职业精神。改革风从农村来,开放门从城市开。40多年前小岗村的18枚“红手印”,小岗村村民敢于开拓和改革,改变了农村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的局面,点亮了农村改革的历史性时刻。1979年,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诞生。革命战争岁月中的“排头兵”袁庚,转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者”,以一以贯之的精神在蛇口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拓荒,破除万难,敢于尝试,为改革开放开启“春雷滚滚”的卷轴……回首40年的风风雨雨,从小海经商到个体转型,从墨守成规到锐意创新,一个个早已耳熟能详的事例,无不表现着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评析:分论点三,一以贯之,保持队形,释义“职业精神”的第三个具体维度。主要采用事例论证法,通过一系列活生生的真实案例来论证“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精神对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具有多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此段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也许是案例过多,以至于作者没有篇幅余地讲“新时代”中这种职业精神的重要性,有些脱离“新时代”这个大背景。所以,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并不是堆砌案例就有论证效果的,重要的是恰到好处,在最后一定要对案例核心主旨提炼及与文章主旨的关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长征。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应时刻怀有职业精神,把职业精神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进程中迸发出智慧和力量。(共1088字)

评析:展望式结尾,结合社会背景,说明“新时代”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呼应首段和标题,结束全文。

总评:本文标题取得有新意,契合时代背景和时政精神,给人好感。总体上看,文章结构规整,中心思想突出,论证有力,语言表达上既有诗词引用又有时政新词,案例丰富,较好地论证了观点。但瑕疵之处在最后一个论点的书写上,缺乏对案例中所体现的职业精神与新时代相联系,主题契合的不那么完美,这是遗憾之处。希望各位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先拟好大纲以及估计好篇幅字数,既保持结构整齐又保证内容详实、契合主旨。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