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阅读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建设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基础力量。如何培育挖掘、用好盘活基层文化人才,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探索因地制宜,重点着力于基层文化人才的挖掘培养与管理使用,使这支队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其蕴藏的活力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让广大群众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不过,目前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一方面,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另一方面,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各方面保障与城市相比仍有一些差距,易导致人才流失。而在“培育人才”方面,农村地区在教学资源、数字资源等方面仍有欠缺,对于培养专业性强的文化人才“心有余而力不足”。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抓住关键,不断发力。
首先,必须加大投入力度,规范投入机制。要建立完善政府、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给予贫困地区一定的倾斜与扶持,提升农村文化人才待遇水平,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其次,必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保持人才队伍实干有为的关键环节,也是人才成长的“推进剂”。要通过评选、表彰等形式推动农村文化人才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和宣传、奖励办法,激励文化人才发挥聪明才智。
再次,必须探索农村文化人才教育培训新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能力素质。要改变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的现状,必须要重视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培训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确保基层文化人才安心在基层,踏实干事业,成为文化发展的生力军。
保护文化内涵打造精品城市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纵横发达的交通网络,川流不息的各色车辆……这一幕幕勾勒出我们城市发展取得的成绩。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成绩背后的不足:从中国式过马路屡禁不止到违章停车随处可见;从建筑风格雷同到城市格局单一;从人们休闲方式的匮乏到城市发展缺乏后力……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其问题也愈加凸显。分析这些“城市病”,我们能发现其病灶在于城市文化内涵的缺失。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打造精品城市,必须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凸显文化内涵。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凸显文化内涵,能够提升人们文明素养,改变城市面貌。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里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车越来越多……但是这种城镇化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城镇化,人们的文明素养并未跟随着城市的硬件设施同步发展。这不但严重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更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而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极大违背了我国大力发展城镇化的初衷。在重重问题背后所潜藏的深层原因则是文化建设不足所导致的公民文明素养低下。试想,如果执政者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能够将文化建设放在首位,这些问题还会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整个城市吗?答案不言自明。因此,要建设精品城市,就必须将文化建设全面融入城市建设中,不断提高民众的文明素养。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凸显文化内涵,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名片,提升城市魅力。“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因剪纸蔚县蜚声中外;“大好河山张家口”让“边地”张家口声名鹊起;完整的水乡古镇风貌让乌镇成为旅游者心中的天堂。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是因为它们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文化保护工作的成功一方面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高瞻远瞩,不管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整体规划,政府都给文化保护留出足够的空间,将文化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则归功于民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我国民众文化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积极响应政府的各项文化保护政策,成为城市文化保护工作的主体。政府与民众的协同努力,使文化之花绽放在各个城市,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那么如何才能让城市发展得更好,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呢?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不断保护和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只有文化才能让城市如花朵开放在广袤的大地,如星辰闪耀在暗色的夜空,如浪花奔腾于静谧的海洋,充满美感与生命力。
让乡亲们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8月,外来户籍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为5.0%,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外来户籍人口,主要就是农民工。今年以来,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数据表现一直不错,这说明,受益于政策持续发力,作为稳就业的重点群体,农民工就业情况保持总体稳定。就业稳定带来收入提升,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4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1%,其中工资性收入4348元,同比上涨19%。
就业稳定、收入看涨,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讲是个好消息。从最初的“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到如今的“提升技能、融入城市、返乡创业”,农民工无论在什么时期、在什么岗位上,都一直用奋斗改变生活,他们在推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工就业出现了新趋势。比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吸纳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再如,通过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和企业技能培训,农民工中的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长,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大幅提高。还有,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各类要素不断向农村聚集,一大批曾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家乡创业。这些变化表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发力,城市和乡村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让更多农民工端稳就业“饭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工作好不好找,收入稳不稳定,直接关乎农民工的“钱袋子”。我们要看到,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总体上仍然面临稳定性不高、劳动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如何让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培育新动能,拓展就业新空间。从智能手机到网络购物,从快递服务到共享经济,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就业容量,涌现出了快递员、飞防手、网约车司机等新职业。数据显示,全国1亿多各类市场主体,吸纳了近3亿农民工就业,新动能对新增就业支撑作用明显。今后,要进一步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成长,加大灵活就业支持政策,让更多朝阳产业成为农民工就业新选择。
创造好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离不开优质的就业创业环境,也离不开农民工良好的自身素质。不少地方探索“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培训形式,受到广大农民工的欢迎。今后要统筹好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精准开展“菜单式”培训和定向定岗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端上“金饭碗”。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这些给农民工创业就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只要精准施策、服务到位,让农民工工作有岗位、上岗有技能、发展有途径,广大农民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促进公平竞争 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就足,市场韧性和经济发展动力就强。进入新发展阶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有利于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感受最为真切。通过对近千家企业面对面座谈调研,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市场主体普遍对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有较高水平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也要注意到,市场主体对公平竞争变得更加在意、要求更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构建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积极推进相关制度和能力建设,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持续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一方面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另一方面,制定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政策措施实施事前审查。凡此种种,都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更好成效。
与此同时,一些行业或领域存在隐性准入壁垒仍是制约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应成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着眼点和发力点。破除隐性壁垒,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推进理念、制度和手段的转变,从根子上消除存在隐性壁垒的环境。
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需保留的,也要梳理精简准入条件、优化审批流程。去除负面清单以外的变相审批,重点是由行政许可或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要在制度和流程重塑上下功夫。
加快准入机制改革,创新准入审批办法,破除“准入不准营”。实践证明,“证照分离”改革是破除“准入不准营”的有效方法,应继续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推广“一业一证”“一企一证”“一件事一次办”的典型做法,推进承诺制改革,把更多事前审批事项转变为事前承诺、事中事后监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