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判断教大家快速认清迷惑项
行测逻辑判断:了解设错点,认清迷惑项
逻辑判断中的削弱型和加强型题目是在国省考中常考的题型,相比其他题型,该类题目题量占比也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很多考生犯难的题目,很多考生在做题时总在某些选项中纠结很久。其实,出题人在选项设置中,是会设置一些迷惑项。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在削弱型和加强型题目中的设错点,让大家能够快速认清迷惑项。
【例1】进入工业社会,消费取代生产成为家庭的基本经济功能,知识取代体力成为主要人力资本,人口质量取代数量决定家庭的经济效益,社会化与社会保障将赡养外移至社会机构,生育的价值降低,不再是家庭的“必需品”和“生命的必要构成”,不育成为自由权利,所以近年来选择做丁克的家庭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为此,有专家预言丁克现象会对中国的二孩生育政策造成冲击和影响。
若以下选项均为真,最能削弱专家的预言的是:
A.丁克家庭的增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人价值观的变迁
B.丁克在中国仍然是小众,是部分中国人的生育态度,是可以接受的自由选择,不会对中国的二孩生育政策造成任何冲击和影响
C.城市化快速发展,年轻适龄生育人口涌向大城市,随之而来的工作难、房价高、生育成本上涨是他们选择不生二胎的主要原因
D.结婚十年一直做丁克族的小王夫妇被国家二孩生育政策触动,生育了一名男婴
【答案】B。题干中的结论是:丁克现象会对中国的二孩生育政策造成冲击和影响。论据是:近年来选择做丁克的家庭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A项,说明了丁克家庭增多的原因,并不能说明丁克家庭增多是不是会造成冲击二孩政策的结果,两者讨论话题不一致,无关,排除;
B项,说明在中国丁克是小众的,它不会对中国的二孩生育政策造成任何冲击和影响,直接削弱了专家的预言,保留;
C项,说明有其他因素会影响二胎政策,并不能够说明丁克现象是否会对二孩政策造成影响,无关,排除;
D项,丁克小王夫妇被二孩生育政策影响生了孩子,但小王夫妇只是个例,并不能说明整体丁克现象是否会对二孩政策造成影响,不能质疑,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点拨】题干结论强调丁克现象导致二孩政策受冲击(A造成的结果是B),A项说明丁克现象的原因是价值观变迁(A产生的原因是C),C项说明有其他因素会导致二胎政策受冲击(C也会造成结果B),A项和B项是常见的迷惑项。
通过上述例题,不难发现,题目的设错点有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希望各位考生在后续备考中能够认真仔细,不断总结,了解常见的设错点,快速认清迷惑选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做题准确率。
行测技巧:注意可能性推理中的“程度词”
行测可能性推理选项常见的削弱加强设置方式有很多,比如“另有他因”、“因果倒置”、“排除他因”、“建立联系”等等,这些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个平时不太注意的小类型——找“程度词”。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什么叫“程度词”,比如选项说“软件无法有效显示大脑是否处于活跃状态”时,是“无法显示”还是只是“显示得不是很有效,也能显示”;比如选项说“只有不到1%的FTD患者在患病期间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是“只有1%说明FTD和成为艺术家没关系”还是“即使1%,也能说明FTD和成为艺术家也是有联系的”。
【例1】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地区冰川正面临急剧缩小的危险。研究显示,珠峰海拔在5000米到6000米的冰川集中区域出现冰川快速融化的现象,这些地方将只在冬季而不是在温暖的季节时看到结冰。专家推论说,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减少的速度还有可能加快,如果本世纪内气温如预测的一样继续升高,该地区的冰川最终将消失殆尽。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A、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每年缩小约0、1%到0、6%
B、喜马拉雅山其他地方的冰川对气温变化不敏感
C、过去50年珠峰周边冰川覆盖面积减少了33、3%
D、珠峰海拔7000米以上的冰川没有快速融化迹象
【解析】B。题干通过珠峰海拔在5000米到6000米的区域出现冰川快速融化的现象,于是专家推论,未来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将消失殆尽。A项通过数据举例告诉我们说明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确实在缩小,那就说明未来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有可能会消失殆尽,A能支持,排除。B项说明其他地方的冰川对气温不敏感,所以即使气温继续升高,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也可能不会消失殆尽,削弱,保留。C项通过数据举例告诉我们说明过去50年冰川确实减少了,但题干研究的是未来冰川是否会消失,过去这种消失的趋势会不会保持下去呢?选项并没有说清楚,C不能削弱,排除。D项说明7000米以上冰川没有快速融化,但是题干研究的是未来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会不会消失殆尽,没有快速融化不就意味着未来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有可能不会消失殆尽,能削弱,但是大家思考一下,没有快速融化是不是也在融化呢?既然是在融化,只是融化得慢一点而已,那持续下去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仍有可能会消失殆尽,所有D也有加强的意思,整体来讲不明确,所以应该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程度词”只是一类选项,实际削弱加强还有很多共性选项需要大家总结,希望大家都能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熟悉的选项类型,找到努力的方向,希望本文的分享可以帮到各位同学!
行测备考:评价要想类似,结构需要一致
在国考和省考当中,评价型题目作为可能性推理的一部分,也是考试会考查到的内容。那对于这类题型我们该如何下手呢?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解题原则,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帮助。
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型题目在选择选项的时候一般会要求选择一个和题干结构类似或者相同的,所以我们需要先把题干的基本结构概括出来。概括的时候如果题干属于必然性推理的命题形式,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概念用字母进行替换,这样就得到了题干的基本结构。对选项进行筛选的时候,只要选一个结构最相近的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看一道例题感受一下:
【例1】人寿之长短,或许由于遗传因素,或许由于后天条件。徐某长寿有遗传因素,所以他的长寿与后天条件无关。
以下与题干论证结构相同的是:
A.武松过景阳冈,要么打死老虎,要么被老虎吃掉。武松打死了老虎,所以他没有被老虎吃掉
B.某学院规定,大一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外语课,或是英语,或是法语。小华选修英语课,所以他不能选修法语课
C.功课不好的原因,或是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是课后不认真复习。小明上课认真听讲,所以他课后没有认真复习
D.从这个小山村到县城只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大路比较远,小亮决定不走大路,所以他只走小路
【解析】B。题干的结构可以表示为“A或B,C是A,所以C非B”。A项的结构形式“要么A,要么B,C是A,所以C非B”与题干不同,排除。B项可以表示为“A或B,C是A,所以C非B”,与题干一致,保留。C项的结构“A或B,C非A,所以C是B”同样与题目不一致,排除。D项“要么A,要么B,C非A,所以C是B”,和题目不同,排除。故答案为B。
我们再找一道题目练习一下。
【例2】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木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
下列与上述论断的逻辑关系最为类似的一项是:
A.凡真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B.凡恒星都是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
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D.所有的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解析】D。题目的结构可以表示为“A是B,C是B,所以C是A”。A项“A是B,C是A,所以C是B”与题目不同,排除。B项“A是B,C非A,所以C非B”明显和题目不同,排除。C项“A是B,C是A,所以C是B”也和题目不一致,排除。D项“A是B,C是B,所以C是A”,结构和题干相同,故答案为D。
提醒大家:做评价型题目一定要耐心、细心,找准结构才能事半功倍。你学会了吗?
行测逻辑判断:你对“命题”知多少
行测考试中,对于逻辑判断的学习,命题非常重要,那么接下来将为大家逐一梳理命题中常见的知识点。
1.直言命题——矛盾关系
由于互为矛盾的两句直言命题一真一假,因此在做“真假话”问题这类题目时,第一步可以先找到互为矛盾的两句。但由于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无法确定,因此第二步可以绕开矛盾,确定另外几句话的真假情况。得出结论后,第三步可以将得出的结论带回到互为矛盾的两句中,进而验证真假。
【例1】家里有四个孩子,分别是甲、乙、丙和丁。一天,放在餐桌上的糖果少了几颗,母亲问谁偷吃了糖果,四个孩子各有说辞:
甲说:我们中有人偷吃了糖果;
乙说:我们四个都没有偷吃糖果;
丙说:乙和丁至少有一个人没有偷吃糖果;
丁说:我没有偷吃糖果。
如果四个孩子中有两个说的是真话,有两个说的是假话,则说真话的是: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B.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C.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解析】A。四人的话两真两假,由甲和乙的话矛盾可知,甲和乙的话一真一假,丙和丁的话一真一假,如果丁的话为真则丙的话也为真,与题干矛盾,故丁的话为假,丙的话为真。所以丁偷了糖果,乙没有偷糖果。进而可以推出甲的话为真,乙的话为假。故答案为A。
2.假言命题——综合推理
假言命题综合推理的题目特征是,题干条件包含多种命题。那么我们可以优先使用确定的条件,比如直言命题和联言命题。同时根据条件之间的关联性,灵活使用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进一步得出结论。
【例2】某个旅行团去西藏旅游,除拉萨市之外,还有6个城市或景区可供选择,E市、F市、G湖、H山、I峰、J湖。考虑时间、经费、高原环境、人员身体状况等因素:
(1)G湖和J湖中至少要去一处;
(2)如果不去E市或者不去F市,则不能去G湖游览;
(3)如果不去E市,也不能去H山游览;
(4)只有越过I峰,才能到达J湖
如果由于气候的原因,这个旅行团不去I峰,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该旅行团去E市而不去F市游览
B.该旅行团去E市和J湖游览
C.该旅行团去G湖和H山游览
D.该旅行团去F市和G湖游览
【解析】D。由“不去I峰”和(4)可推出“不去J湖”,结合(1)可推出“去G湖”,再结合(2)可推出“去E市且去F市”,结合(3)无法确定是否去了H山。故答案为D。
提醒大家:命题部分的公式较多,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配合相关习题加以训练,进而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