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评析
【申论范文评析】以“网红小镇”打造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网红小镇”打造乡村振兴新动能
(评析:网红小镇的初衷是通过旅游资源成为带动人流、促进发展的强大引擎,带动经济发展和地方综合发展,然而近年来网红小镇的发展状况却令人堪忧。例如曾经红极一时的白鹿原民俗文化小镇,号称投资3亿多元占地1200亩,开业后一夜爆红迅速成为西安旅游市场的顶流。然而好景不长,顶流小镇却在几年间迅速衰落,商铺关门游客难寻。白鹿原民俗文化小镇只是网红小镇的一个典型代表,网红小镇从“一夜爆红”到“帅不过三秒”,不少网红小镇的教训值得深思。)
近期,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名列其中。这个曾经的“网红小镇”几年间迅速衰落,商铺关门,游客难觅。
(评析:以白鹿原文化小镇引出话题)
再次走到这个人烟稀少的“网红小镇”,很难以与日接待游客量一度达到15万人次的盛景联系起来,同样的一个地方,在几年的时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网红小镇”发展中的“反面案例”,也是乡村振兴中打造“特色小镇”的经验教训。新时期,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尤其需要让“网红小镇”长长久久地红下去,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让当地的群众依靠“网红小镇”走上看得见美好未来的幸福大道上。
(评析:在上文基础上展开,白鹿原小镇只是网红小镇中的反面案例,我们也应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要真正让网红小镇永葆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网红小镇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需要吸取经验教训)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要善于发现“网红小镇”的短板。昔日“网红”,今日“荒草”,在这“一盛一衰”的对比之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网红小镇”在成长中显露出来的短板,这些也是“由盛而衰”的致命点。从根本上而言,这还是“网红小镇”吃的“新鲜饭”,只是对游客具有短暂的吸引,不能让他们对这个地方有来了还想来、来了不想走的念头,自然不能走得更远,也导致了多数店铺遭遇关门的后果。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尤其需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是为了一时发展,才能有效地避免“网红小镇”后续发展无力的问题。
(评析:这段主要分析了网红小镇的发展短板。很多网红小镇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关张,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网红小镇吃新鲜饭,缺乏更为长久的吸引力,大多是简单的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民俗风情等,随着同类项目越来越多,游客审美疲劳,网红小镇的吸引力也会逐渐下降。在建设网红小镇的时候就要有长远眼光,要有做成“百年工程”的气魄,避免急功近利、过度商业化吃新鲜饭)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要找准“网红小镇”的创新支点。“千村一面”的小镇,只有最初的新鲜感,自然留不住客流,也就难以让群众端稳“旅游碗”。要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要避免“拍脑袋”决策,不能看到哪里发展得好,就“照样画葫芦”,这种简单的复制方式,不能为地方带来真正的发展,还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新难题。显然,要善于挖掘地方的优势,找到创新支点,科学布局,减弱“网红小镇”的商业化程度,让这个地方具备其它地方不具有的魅力,才能让游客常去常新,对一个地方念念不忘,也能成为无形的小镇“推广员”。
(评析:打造网红小镇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创新改造,差异化定位,强调一镇一特色,独一无二才能让网红小镇有长久的吸引力)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要注重“网红小镇”塑形铸魂统一。为了推动小镇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借助了“文旅热”的东风,进行各种复古的“造景”。重视“网红小镇”的外形塑造是打造“网红小镇”的重要一步,但是不能舍本逐末,把小镇装扮得面目全非,看不到本来的模样,这种方式,只会让小镇少了质朴、土味,吸引力会大大地降低。塑造“网红小镇”的外形要突出“特色”,让景区建设与地方文化衔接起来,更需要“铸魂”,充分地挖掘地方的文化、民俗、红色故事,才能让“网红小镇”的底蕴更强,真正地实现“一镇一特色”,让“网红小镇”越办越红火。
(评析:打造网红小镇不是简单造景,更要注重灵魂,集“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于一身,对山水人文支撑或者对风物人情、民俗民风的创造性转化,小镇才有生命力)
“网红小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要发挥出“网红小镇”的作用,就需要有大局观、长远观,始终保持清醒,要科学谋划,突出特色,更要让当地的老百姓从特色小镇的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评析:结尾总结观点并展望)
【申论范文评析】民生“小慢车”传递“中国温度”
民生“小慢车”传递“中国温度”
(选题评析:所谓“慢火车”,是指那些在中国铁路大提速的背景下仍然每个小站都停靠的“绿皮火车。”尽管设施陈旧一点,速度慢一点,但因为极其便宜方便,是当地老百姓的心头好,也承载着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希望。本文就是针对这一事物展开的论述,可以作为素材积累)
在近日热播的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中,“慢火车”的身影备受广大网友关注。“慢火车”通常指铁路部门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开行的票价低、站站停、速度慢的公益性旅客列车。作为交通扶贫的重要举措,国铁集团在一些偏远山区保留了81对慢火车,有的线路30多年保持2元钱的最低票价。
(评析:高铁的风驰电掣让人们感受着日行千里的速度与激情;慢火车虽然慢,但却承载着乡亲们的“稳稳的幸福”。阐述慢火车的重要作用: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们充分享受到交通红利)
建设交通强国,不仅要有安全、高速的高铁列车为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流动和文化交流增添速度动力,同样也需要穿越山间“站站停”的“慢火车”,让经济尚且欠发达地区的百姓享受到交通红利。脱贫致富与交通基础建设有着紧密联系,公益“慢火车”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评析:慢火车决不是以市场盈利为目的的火车,而是“爱心公交”。扶贫路上固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一列列慢火车却体现出“小康路上不漏一人”的人文情怀)
“慢火车”是老百姓的“公交车”,列车穿行的地区基本都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乘客也大多是各族旅客,基本上每天都有人们带着鸡、鸭、牛、羊等农副产品上下车。每逢周末,学生们乘坐这辆“校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慢火车”为大山深处的人们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脱贫致富的希望,这列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慢火车”既是老乡们出门乘坐的“公交车”,又是助力脱贫攻坚的“致富车”。
动车代表了中国速度,而慢车则展现了中国温度。
(评析:本文的中心论点,体现出慢火车的悠悠民生情怀)
无论是行驶在乌蒙山区的5652次列车,还是穿梭在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8361次列车,还是从陇西开往青林7503次列车,价格几十年没有变过。“慢火车”对于沿途低收入的群众来说,无疑是最实在、最温暖的交通红利,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信心。“慢火车”的存在让不断发展的铁路事业不仅有速度的飞跃更保留了民族的温情。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在高铁时代,慢火车对偏远乡村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运输支撑作用。“小慢车”上的乘客不仅可以领略沿线的风光,更可以利用乘车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货品交易,更像是“流动的集市”。为方便群众运送牲畜、农副产品,“小慢车”专门打造牲畜车厢、大件行李区,保证从生产、饲养到售卖的运输环节畅通,将深山农畜、山货特产带到各地市场。“小慢车”流动的是货品,换回的是沿线群众的致富希望,不仅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达到了“客补”与“货补”的协调发展。
(评析:近日,四川一列火车上“牛羊成群”的画面在网络上刷屏,不少网友感叹这就是“人间烟火气”,因为看似滑稽的画面背后包含的却是乡亲们的家庭开支,是生活的希望所在)
如今是铁路密布、高铁飞驰的时代,但不可否认,最后的“小慢车”没有与时代脱节,而是以流动的爱、抵达人心的温情,诠释着一个企业的社会担当和责任。疾驰如风的动车组和慢慢悠悠的绿皮车,对照鲜明、耐人寻味,勾勒出一幅中国铁路的生动图景。
(评析:慢火车虽然慢,颜值也不高,但是在民众眼里已经成为最靓丽的百姓车,最贴心的温馨车和最信赖的便民车。兼顾快与慢的节奏,才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时代赋予了慢火车重要的意义,它让人们坚信,幸福路上不会有人掉队,美好终将到达)
【申论范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7年10月,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湿地出现一只鹳嘴翡翠,这是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这只鸟在湿地停留197天,吸引众多鸟类爱好者来此观测、拍摄。据推算,吃住在那邦镇的“鸟友”,至少带来50万元经济效益。近年来,野外观鸟已成为盈江的一张名片,各地鸟类爱好者慕名而来,寻找河燕鸥、拍摄犀鸟归巢,带动了各类消费。好山好水好生态,无形中孕育出致富产业。
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我们应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找准定位,不断探索合理的利用方式。在云南元阳,哈尼族群众开垦梯田,推进森林修复,哈尼梯田的“森林蓄水库”焕发生机。梯田中,负责维系水源畅通的“赶沟人”辛勤劳作,确保“森林在山上,梯田在山下,村寨在其间”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健康的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当地探索“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打造梯田鸭、梯田鱼、梯田红米系列精细加工产品,并通过“梯田云”电商平台,培育集民俗、餐饮、产品等为一体的文旅产业。立足健康生态,才能孵化出健康产业;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挖掘生态特色,才能形成“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赢得竞争优势。
激发动力,调动群众保护的主动性。一位兰科植物保护专家说:最初,他们将人工繁殖的石斛种植到野外,过段时间发现,几乎都被群众挖回家里;后来,干脆将石斛苗分给群众,鼓励他们种到自家承包的山林上,反而让石斛回到山间。无独有偶,以前不少群众采挖松茸,觉得“我不采,别人也采”,致使松茸资源越挖越少;如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等地采取“包山制”,产权明确、责任到位,群众不再“一网打尽”,反而有意留存一部分老茸,有利于松茸繁殖。群众是维系生态环境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既是受益人又是建设者,应该充分调动主动性、提高参与度,努力实现环境美与生活富的共赢。
集聚众力,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作用。在云南省广南县,蒜头果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当地政府为帮助石漠化地区群众找到致富之路,引进科研机构破解果树的人工繁育、神经酸提纯等难题,并扶持相关企业拓展市场,让蒜头果树长成“致富树”,当地群众在山林中寻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绿色密码”。政府多引导、企业愿参与、群众能配合,多方协商、共同用力,绿水青山便能够转化为金山银山。
最近,一条裸眼3D视频出现在昆明东风广场十字路口,绿孔雀、大象等野生动物纷纷“走上”街头——花融春城、共襄美好的图景,展现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果。七彩云南,映照着生物多样性之美,也讲述着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未来,以绿色转型为驱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定能不断释放巨大效益,让人民群众持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