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巧解行测逻辑判断题型
行测可能性推理:你的“因”竟然是我的“果”
众所周知,在可能性推理的削弱型题目中,当题干论证主线为因果关系的时候,其正确选项往往体现出“因果倒置”的特征。虽然很多同学明白这一点,但可惜的是,在真正的做题过程中,有些同学并不能很好的识别正确的“因果倒置”类选项,那今天就带你了解一下什么样的选项才是真正的“因果倒置”。
下面通过一个示例给大家展示一下因果倒置类选项。
例1
有研究小组调查显示,在封闭环境中入睡的人更容易频繁醒来,而且自我感觉睡眠质量不佳。因此,有人认为,就寝时关闭门窗将会降低睡眠质量。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
A.睡眠质量差的人更喜欢关闭门窗睡觉
B.门窗紧闭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从而影响睡眠
【答案】A【解析】题干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调查结果:在封闭环境中入睡的人感觉睡眠质量不佳,于是得出结论:就寝时关闭门窗将会降低睡眠质量。要求选一个最能削弱的选项。
A项说睡眠质量差的人喜欢关闭门窗。题干说的是关闭门窗会使得睡眠质量差。题干认为“关闭门窗”是“睡眠质量差”的原因,选项反过来认为“关闭门窗”是“睡眠质量差”的结果。所以A项就认为题干的因果关系颠倒了,所以A项属于因果倒置。
B项说门窗紧闭会影响睡眠。那就说明确实有可能关闭门窗会降低睡眠质量,一定程度上反而支持了题干,这里要选削弱项,所以排除B项,选A。
这道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更有迷惑性的例题。
例2
一项调查表明,某中学的学生对悠悠球的着迷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游戏,同时调查发现,经常玩悠悠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相对更好些。由此看来,玩悠悠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面的推论?( )
A.学习成绩好的人更爱玩悠悠球
B.学校与学生家长订了协议,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排在前十五名,双方共同禁业学生玩悠悠球
【答案】B【解析】这道题目很多同学如果没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因果倒置”就会觉得这两个选项是一个意思,都是因果倒置,但实际上A项并不是,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A项不是。
首先题干向我们介绍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经常玩悠悠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更好些,所以得出结论:玩悠悠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A项说的是学习成绩好的人更爱玩悠悠球。但是题干说的是玩悠悠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题干中的核心概念是“玩悠悠球”和“提高学习成绩”,而选项中的核心概念是“玩悠悠球”和“学习成绩好”。“提高学习成绩”等于“学习成绩好”吗?不等于。所以核心话题都不一致,哪来的“因果倒置”呢?A项说的只是学习成绩好的人是否更喜欢玩悠悠球,但是题干讨论的是玩悠悠球是否可以起到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学习成绩好的人更喜欢玩悠悠球,那是不是玩悠悠球起到了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呢?选项并没有说清楚,所以A项无法削弱,排除。
B项就说明只有学习成绩排到了前十五名才可以玩悠悠球,也就是说从十五名之后排到前十五名就可以玩悠悠球,那就说明是学习成绩提高了才能玩悠悠球。即认为“学习成绩提高”是“玩悠悠球”的原因,题干认为“学习成绩提高”是“玩悠悠球”的结果。所以B项就把题干的因果关系颠倒了,B项属于因果倒置。选它。
所以,我们该怎么去准确地判断是不是“因果倒置”呢?就是要去仔细比对选项与题干讨论的话题是否一致,核心话题相同了才是一个相关项,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因果倒置”。
以上就是关于“因果倒置”类选项的判定。希望同学们以后再遇到“因果倒置”类选项的时候能够想起这个示例,可以更好地去处理这类选项。
行测朴素逻辑:如何用假设法才能“不错付”
在行测考试当中,一旦到了判断推理部分,会考查朴素逻辑题,我们用假设法去解题时,有时候会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有时候坚持去做这些题,但是最后却总是忍不住感慨一句:这几十秒的时光,终究是错付。那就来说一说朴素逻辑中假设法该如何使用,才能够不错付。
我们看下面这道题:
经典例题1
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答案】C【解析】第一步,由丁的话可知,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且说实话,若乙的车为红色,则乙的话为真话,那么“丙的车是红色”这个描述为真,那么就会有两辆红车,矛盾,故乙车不为红,为假话,所以丙的车不为红色。
第二步,乙丙两人都不为红车,最终可得甲车为红,为真话,乙丙为假话,则“乙车非白色”为真,丁车为蓝色。
所以,甲车为红车,丁车为蓝车,乙车不为白车,则为银车,丙为白车。
故正确答案为C。
这道题其实是比较典型的一道题目,当我们读完题干之后,发现是寻找对应关系的题型,又不能确定真假性,所以其实比较容易想到进行假设,但是有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出现假设到一半就断了思路,还得再整理思路,耽误了一定时间。
所以假设法一定要找对可以进行假设的条件,那就是假设所求对应条件。题干是对应车的颜色,我们就可以去假设车的颜色。只有红车为真话这是一个确定的信息,所以就直接寻找题目中提到红色的信息,只有乙的话,所以结合乙进行假设,这道题就比较容易推出来了。
再比如这一道题:
经典例题2
某原始部落有大、中、小三个村子,其中大村的人总是说真话,中村的人总是说假话,小村的人有时候说真话,有时候说假话。下面是甲、乙、丙说的话:甲说:“我不是大村的人。”乙说:“我不是小村人。”丙说:“我不是中村人。”
则甲、乙、丙分别来自哪个村庄?( )
A.小村、大村、中村 B.小村、中村、大村
C.大村、中村、小村 D.大村、小村、中村
【答案】A【解析】读完题干,依然是对应关系,对应的是所属地点,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假设所属地点。只有大村的人总说真话,只有甲的话提到大村,所以假设甲为大村人,应为真话,但是甲的话却是“不是大村人”,矛盾,甲实际不为大村人,这样就是在如实描述了自己的情况,为真话,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小村人,排除C,D。
所以乙的话为真,中村的人只说假话,乙为大村,丙为中村,选择A项。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同学们不再错过重要信息,更有效地答题。
行测“可能性推理”的小秘密你知道吗
行测可能性推理是前提与结论间不具有蕴含关系的推理,即从真前提不能必然而只能或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正是因为它的结论是或然的,所以可能性理作为行测的“老熟人”,往往让人很头疼,削弱选项、加强选项、无关选项傻傻分不清,做题容易掉进出题者设置的“小陷阱”。在此进行分析。
其实做可能性推理也有它的“小窍门”,首先就是要提炼出题干中的“因果关系”。在可能性推理的题干中,往往都蕴含着一个因果关系,即从什么论据得出什么结论。能够正确提炼题干的因果,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其次就是在找正确选项的时候要时刻牢记并做到逻辑的三个精神:严谨性(不轻易外加生活中的主观)、形式推理(不轻易外加生活中的客观)、非专业性(不轻易外加专业知识)。能够遵循逻辑的精神,是正确解题的保障。最后就是要正确区分削弱选项(因果倒置、切断联系、另有他因、举例削弱)、加强选项(解释因果、建立联系、排除他因、举例或类比加强)、无关选项(与题干话题不一致、没有表达清楚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只有正确区分选项,才能尽量避免掉入出题者的“陷阱”。
例题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引入作物,使其能够编码合成Bt毒蛋白,该蛋白能杀死侵袭的害虫。某地广泛种植转基因Bt棉花,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但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害虫——盲椿象却泛滥成灾。对此,研究人员认为,盲椿象泛滥并非是转基因Bt棉花导致的,而是由于当地气候比较适宜盲椿象生长。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研究人员的观点?( )
A.盲椿象一般于6月上中旬从其他寄主迁入棉田,而这段时间正是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期。
B.转基因Bt棉花大面积种植后,由于棉花本身抗棉铃虫,农药喷洒次数和用量都明显减少,间接导致盲椿象种群获得生存空间。
C.随着盲椿象从棉田继续向其他寄主迁移,盲椿象也威胁到了当地葡萄、苹果树、桃树和梨树的生长,成为多种作物的新虫害。
D.棉花生长期间该地气候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棉蚜、地老虎和红蜘蛛等害虫的生长。
【答案】B【解析】题干因果关系:盲椿象泛滥不是因为转基因Bt棉花,而是因为当地气候比较适宜盲椿象生长。
A选项说明盲椿象迁入棉田的时间与二代棉铃虫的防治的时间相同,但是题干探讨的是盲椿象泛滥的原因。发生时间一样,但棉铃虫减少和盲蝽象增多有什么关系呢?选项没有进行说明。所以无关,排除。
B选项给我们解释了盲椿象泛滥是因为转基因Bt棉花的种植导致的,那就很可能不是因为当地气候适宜生长。削弱了研究人员的观点,保留。
C告诉我们盲椿象对其他植物造成了威胁,但是题干探讨的是盲椿象泛滥的原因。话题不一致,无关,排除。
D选项说明棉花生长期间该地气候有利于其他害虫的生长,但是题干探讨的是该地气候是否会导致盲椿象的泛滥。对其他害虫有利,那对盲椿象有什么影响呢?题干没有说明,所以无关,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就是B选项。
巧解行测“前提型”第一招:搭桥法
可能性推理作为行测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考生比较熟悉的常常是削弱、加强这两种题型,其实在近两年的考试中,前提型这一类题目作为可能性推理中的小题型多次考到,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巧解前提型题目的小妙招。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样的题目为前题型,前提型题目的问法常常是“以下哪项是上述结论成立的前提/假设”,所以当考生看到题目问法出现“前提/假设”等字眼时,往往就是前提型题目,此时就可以用我们解题小妙招第一招——搭桥法!
“搭桥法”其实就是建立桥梁,怎么搭建呢?比如题干论据为“张三听周杰伦的歌”,由此得到结论“张三是周杰伦的粉丝”,这个推理显然并不成立,因为论据中的“听周杰伦歌”和结论中“是周杰伦粉丝”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所以我们要想使结论成立,就需要建立论据和结论之间跳跃性概念之间的联系,即“听周杰伦歌的都是他粉丝”。简单来说就是题干由A是B,得到结论A是C,那么跳跃性的概念就是由B到C,此时考生只需补充B与C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快速解题,我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搭桥法”。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呈现搭桥法如何应用。
例题
在接受测谎器测验时,只要服用少量某种常用镇静剂,就可使人在说谎时不被察觉。因为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反应可以通过药物抑制,而不会产生显著的副作用。由此推断,这种药物对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也会很有效。
此段话的假设前提是:( )
A.镇静剂对治疗心理压力有效
B.对于心理压力反应的抑制增加了主观的心理压力
C.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与日常生活的心理压力相似
D.在测谎器测验中说谎的人经常显示出心理压力的迹象
【答案】C【解析】题干的论据中给出的是“药物可以抑制实验中的心理压力”,结论中得出的是“药物可以抑制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因此缺少的是“实验中压力”和“日常生活中压力”两种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搭桥。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将两种心理压力建立起关系,所以本题答案选C。
以上就是第一个小妙招——“搭桥法”的解题思路,下一篇,我们再一起聊一聊第二招——“反向验证法”。
巧解行测“前提型”第二招:反向验证法
通过前面“第一招”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前提型题目有了初步认知,知道如何通过问法形式确定一道题目是否为前提型题目,同时也学会了“搭桥法”。但是在考试中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而言,搭桥法并非万能,此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另一种方法——反向验证法。
前提型题目的问法通常是“以下哪一项是题干论证成立的前提/假设”,这里的“前提/假设”其实就是指结论成立必须要有的条件,所以我们只需要去验证选项是否为必须要有的条件,是则为前提,不是可排除。
具体如何验证呢?就要用到我们的第二招——反向验证法。反向验证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否定选项验证结论是否成立”——当否定选项A,把非A代入题干验证推理过程,若此时题干M➡N的推理不成立,那么A选项即为前提,当选。若非A代入验证后题干M➡N的推理依旧成立,则A不是题干成立的必要前提。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呈现反向验证法如何应用。
例题
通常的高山反应是由高海拔地区空气中缺氧造成的,当缺氧条件改变时,症状可以很快消失。急性脑血管梗阻也具有脑缺氧的病征,如不及时恰当处理会危及生命。由于急性脑血管梗阻的症状和普通高山反应相似,因此,在高海拔地区,急性脑血管梗阻这种病特别危险。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
A.普通高山反应和急性脑血管梗阻的医疗处理是不同的。
B.高山反应不会诱发急性脑血管梗阻。
C.急性脑血管梗阻如及时恰当处理不会危及生命。
D.高海拔地区缺少抢救和医治急性脑血管梗阻的条件。
【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论据是急性脑血管梗阻的症状和普通高山反应相似,结论是在高海拔地区,急性脑血管梗阻这种病特别危险。作者之所以得到这个结论正是因为在高海拔地区,由于两种症状相似医生无法确定到底是高山反应还是急性脑血管梗阻,也就无法确诊,从而无法对症下药,所以就危险。
否定A选项,普通高山反应和急性脑血管梗阻的医疗处理是相同的。既然相同,那么同一种方法两种病都可以治好,那么就不会有不能确诊进而认为高海拔地区急性脑血管梗阻危险的观点,题干结论不成立。所以A是前提,保留。
否定B选项,高山反应会诱发急性脑血管梗阻。我们会发现不管高山反应会不会诱发急性脑血管梗阻,跟这种病危不危险没有关系,不是前提,排除。
否定C选项,急性脑血管梗阻及时恰当处理也会危及生命,否定后支持题干这种病很危险的结论,并未让题干结论不成立,所以不是前提,排除。
否定D选项,高海拔地区不缺少抢救和医治急性脑血管梗阻的条件。即使医疗条件很完备,但是不能确诊具体为哪一种病,那么这种病本身还有可能治不好而很危险,所以否定D选项仍不能使题干结论不成立,D也不是前提,排除。
综上这道题的答案为A选项。
以上就是反向验证法的解题思路,考试过程中当考生遇到前提型题目时,不要慌,记得先用第一招“搭桥法”,题目较难无法搭桥,此时便可亮出我们的第二招“反向验证法”。预祝各位考生在2022年考试中大展拳脚,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