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阅读
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
【热点背景】
10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
【例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考察时强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针对“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1.解释含义,揭示道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考察和相关讲话再一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全党全社会都引起重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2.围绕道理谈重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往往是资源掠夺式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模式短期内能够带动经济高速运行,但这是不可持续且留有重大隐患的。而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提质换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导致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绿色的、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由此而生。所以,必须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此时此刻,我们当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提示我们在如今的历史节点更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结合实际,谈践行。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媒体宣传引导,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广泛倡导简约适度和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管控结合,聚焦各领域各行业出台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调整政绩考核指标,提高生态环境指标权重,压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加强全球交流合作。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加大对外交流力度,与世界各国、各大环保组织交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相互借鉴促进,合作应对生态危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合作共赢。
办实事清单——中小企业发展新曙光
【热点背景】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逆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国内外经济和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受疫情影响,国际进出口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这使得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物流成本增加,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
为更好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针对性提出可落地可操作的解决举措,提振了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
【例题】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国务院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针对性提出可落地可操作的解决举措。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一、阐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识。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二、阐述对《清单》的认识。
1.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人才智力支持、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十项内容。
2.重要意义:(1)提高了中小微企业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更好地渡过难关,也给广大中小微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2)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三、提出建议助力《清单》落实。
1.完善清单服务事项。各地区应根据当地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和困难制定相对应的办实事清单,因地制宜地提出高质量、可落地的政策举措。结合当地过往政策,加强政策联动,形成政策合力。
2.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责任分工。如网信部门负责电信和互联网市场监管,破除各类隐形壁垒,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各种制度束缚。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合作,推动供需双向“揭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专家团,提供公益性知识产权咨询和信息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创新到运用全过程服务。通过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提升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激发中小企业自身应对各种风险的抵抗力。
4.缓解资金紧张难题。一方面通过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为企业拓展市场铺路;另一方面强化中小企业金融差异化监管激励机制等举措,为企业注入资金“活水”。通过直接有效的帮扶政策,让更多企业能够渡过难关。
解决基层治理悬浮化,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热点背景】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基层治理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今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向基层放权赋能”。这些提法和举措表明,解决基层治理悬浮化问题,已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
【例题】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乡财县管”的模式得到确立,下级政府掌控的资源弱化。相关的事权、人权随之向上聚拢。部分基层政府在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间出现不平衡情况,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地方治理的“悬浮化”。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1.概括话题给予评价。
基层治理“悬浮化”使下级政府掌控的资源弱化,虽然提高了资源的集约化水平,但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应尽快解决以更好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2.分析“悬浮化”产生原因。
(1)上级方面。“中央集权”思想,把权力集中在上级部门。对基层治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投入,不主动放权,同时未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2)下级方面。基层政府缺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权和执法权上更多配置给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出现唯上的思想。
3.分析“悬浮化”消极影响。
(1)降低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对于一些工作有想法,想做好但有时没有权利去做的工作人员来说,长久以往会降低最初的热情,消磨工作的斗志。
(2)阻碍了基层工作的进度。因缺少职权、相关资源会使得在向上级汇报申请的过程中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进而影响工作完成的进度,使得一些工作不能很好落实。
(3)降低政府形象。由于“悬浮化”的阻碍,部分工作受阻,群众服务质量受到影响。群众得不到好的服务,进而会对工作人员、政府存在不满以及质疑。
4.提出对策建议。
(1)进一步对基层落实放管服政策。视实际情况适当下放权利,科学合理进行资源配置,让基层有权利、有资源做好本职工作。也要拓宽渠道,给予群众话语权,广听建议,优化管理。
(2)提升基层工作人员能力。定期开展培训和学习活动,强化专业技能、履职能力,提升基层人员的综合素养,让上级充满对基层人员敢放权、愿意放权的信心。
(3)提高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来提升治理效率,增加不同层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