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巧解判断推理技巧
行测备考:“横纵捭阖”间巧解类比推理
行测中的类比推理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题型。但是这几年类比推理的考察难度在逐渐增加,很多考生做题的准确率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很多题目快速排除了两个选项之后,剩下两个选项会犹豫不定,浪费了时间,准确率也不见得有所提高。其实这是方法没找对,今天就带领大家找准方法,摆脱纠结,横纵间巧解类比推理。
第一步:横向找考点。
国考中类比推理涉及四大类考点,包括逻辑关系、言语关系、经验常识、自然科学与文学历史常识,在这四大类考点之下还包含23个二级考点,相信备考了这么久的你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咱们做题第一步,就是横向观察两个选项,找到考察要点。
第二步:纵向辨答案。
有的类比推理题目,横向是不能找到唯一答案的,需要纵向比对,纵向比对中,主要涉及到词性是否一致、感情色彩是否一致、是否为同一属性等等。接下来,就针对这三个考察维度,通过例题一起来学习一下。
例1:处之泰然:镇定( )
A.大义凛然:壮烈
B.虚怀若谷:谦虚
C.杳如黄鹤:消失
D.似水流年:时间
【答案】B【解析】首先判断横向考点,处之泰然可以形容镇定,二者是言语关系中的释义关系。
A项,大义凛然是指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不可以形容壮烈,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虚怀若谷指非常谦虚,可以形容谦虚,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杳如黄鹤指下落不明,可以形容消失,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似水流年指时间一去不复返,可以形容时间,与题干关系一致。
接下来,纵向对比。镇定是形容词,只有B选项的谦虚是形容词,与题干词性一致,C项的消失是动词,D项的时间是名词,均与题干不一致,
故本题选B。
例2:语言:简洁( )
A.骨骼:清奇
B.想象:丰富
C.彷徨:徘徊
D.坦途:捷径
【答案】B【解析】简洁的语言,是言语关系中的偏正关系。
A项,清奇的骨骼,构成偏正关系的短语,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B项,丰富的想象,构成偏正关系的短语,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C项,彷徨和徘徊是近义关系,两者不能构成偏正关系的短语,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坦途和捷径不能构成偏正关系的短语,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接下来纵向比较,对比A、B两项,题干中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声音,B项的想象是人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两者都是没有实体的,而A项的骨骼是有实体的,因此B项与题干的联系更紧密。故本体选B。
例3:大义凛然:卑躬屈膝( )
A.安分守己:好高骛远
B.穷奢极欲:节衣缩食
C.得心应手:百无一用
D.持之以恒:虎头蛇尾
【答案】D【解析】首先横向判断考点。大义凛然是指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卑躬屈膝形容低声下气,奉承讨好的样子。二者是反义词。
A项,安分守己指的是安于本分,规矩老实做事。好高骛远指的是脱离实际,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二者是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穷奢极欲形容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节衣缩食形容省吃省穿,泛指节俭。二者是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百无一用形容毫无用处。二者不是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持之以恒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虎头蛇尾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做事不始终如一。二者是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一致。
接下来纵向比较,题干两个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只有D选项是前褒后贬,故本题选D。
通过以上三道例题,相信各位同学都能够掌握纵向比对的相关考点,下次出现类似的题目,一定要做对哦!
行测判断推理解释型——原因会找么?
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考生在复习时一定会着重注意加强型、削弱型题目的相关考点,但往往会忽略考试中的一些小题型,很多考生会认为这些题目考的不多,根本不用复习。但是,在如今“微分时代”下,我们是要分分必争,不能忽略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内容。那么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如何解决解释型题目。
这类题目通俗来说就是题目给出看似矛盾的现象,让我们为其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进行解释。比如:东北的冬天很冷,但是雪糕的销量在冬天不降反升。这其实就是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我们对于这类矛盾的事找一个合理的解释。那我们如何找到题干的矛盾?又该如何解释呢?
一、解题步骤
1.利用转折词快速定位矛盾双方。
2.寻找解释矛盾的选项。
二、解释遵循的原则
①常识思维原则:正确选项需要符合客观事实。
②收敛思维原则:不能否定矛盾的任何一方。
③兼顾双方原则:不能只涉及矛盾一方。
例题:据国家权威机构研究证实,当前市场上热销的某品牌保健食品并不含有提高人类身体机能、增强个体免疫力的成分。但调查结果表明,不少身体虚弱的人在购买服用了该品牌的保健食品一段时间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以下最有助于解释上述矛盾的一项是:( )
A.保健食品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B.许多身体健康的人在服用保健食品后体质也增强了
C.购买该品牌保健食品的人大多经济条件较好
D.服用保健品的人在生活其他方面也开始注重健康
【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转折词“但”找到矛盾现象:某品牌保健食品并不含有提高人类身体机能、增强个体免疫力的成分。但不少身体虚弱的人服用了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A选项指出作用的发挥具有滞后性,也就说明保健品具有功效,但是题干已经明确保健品不具有功效,和题干观点相悖,违背了第一个原则,不能解释。B选项指出身体健康的人服用后的情况,并不能说明为什么身体虚弱的人吃了之后会增强身体素质,不能解释。C选项指出购买人的经济条件。同样不能解释为什么身体虚弱的人在购买服用了该品牌的保健食品一段时间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的原因。D选项指出服用保健品的人还注重健康,那也就说明,虽然保健品没有功效,但是由于他们注重生活其他方面健康,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所以D选项可以解释。
综上,对于解释型题目,首先通过转折词找到矛盾现象,比如“但是”、“然而”、“却”等。转折词前后一般就是要找的矛盾。其次在选择选项过程中需要兼顾矛盾双方,比如上述例题中的D选项,同时也不能否定矛盾的任何一方,比如例题中的A选项。希望广大考生不扔掉任何一分,分分必争!
行测判断推理:教你用“代入排除法”解朴素逻辑
在行测考试当中,朴素逻辑作为判断推理一种特殊的推理题,大多数考生做起来觉得很吸引力,但也给广大考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即使最后做出来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形下显得得不偿失。这类有着极强逻辑思维的题想必也困扰着大家,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如何运用代入排除法解朴素逻辑题。
一、代入排除法适用题目类型
当题干中列举了一些已知条件,并且存在多种不确定的情况需要分类讨论的时候,如果我们逐一的去将可能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话会浪费很多的时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根据选项给定的情况,逐一将选项代入题干中验证做排除,一般来讲错误的选项代入题干后会与某条件(某几个条件)相冲突,这个时候就可以将该选项排除掉,直至选出正确的选项。
二、代入排除法应用
例题:在某次考试中,有3个关于吉林旅游景点的问题,要求考生每题选择一个景点的名称作为唯一答案。其中4位考生关于上述3个问题的答案依次如下:
第一位考生:天池、天池、松花湖
第二位考生:松花湖、松花湖、天池
第三位考生:天池、松花湖、净月潭
第四位考生:净月潭、松花湖、净月潭
考试结果表明,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对其中1道题。
根据以上陈述,可知这3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依次是:( )
A.松花湖、净月潭、天池
B.天池、净月潭、天池
C.净月潭、松花湖、松花湖
D.天池、天池、净月潭
【答案】C【解析】本题给出四位考生关于三个问题的回答,并明确“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对其中1道题”选项涉及情况全面,可以使用代入法解题,将选项依次代入题干验证考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进而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代入A,第一位考生一题未对,第二位考生答对两道题,第三位考生一题未对,第四位考生一题未对,不符合“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对其中1道题”的要求,排除。
代入B,第一位考生答对一题,第二位考生答对一题,第三位考生答对一题,第四位考生一题未对,不符合“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对其中1道题”的要求,排除。
代入C,第一位考生答对一题,第二位考生答对一题,第三位考生答对一题,第四位考生答对两道题,符合题意,保留。
代入D,第一位考生答对两道题,第二位考生一题未对,第三位考生答对两道题,第四位考生答对一题,不符合“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对其中1道题”的要求,排除。
故本题选C。
通过上述例题,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朴素逻辑利用代入排除法进行解题,相较于一一列举情况的方法会更快,更省时间。这对我们考试做题节约时间很有利,因此对于代入法我们要能够了然于胸。当然,要真正做到目无全牛,还是要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与巩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这样才能在经验积累中看到成效。
行测判断推理:朴素逻辑怎么破
2022省考即将来临,相信有不少考生正在挑灯夜战、专心备考。而在备考过程中大家可能会遇到“拦路虎”——朴素逻辑。这类题目一般题干信息给的较多,让考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解答。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朴素逻辑解题思路。
要想快速解出朴素逻辑,一定要找准突破口。突破口有两类呈现形式:一是确定性信息,即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情况数较少(最好只有一种情况),相对更为确定;二是关联性信息,将多个条件都提及的元素,也就是高频词所在的条件关联起来,一般可以得出新结论。我们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小溪根据学习计划制定了阅读书单,准备阅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论语》《道德经》《诗经》七部名著,每部均要阅读,但是她的阅读顺序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阅读《道德经》之前要先阅读《三国演义》,阅读这两部著作之间还要阅读另外两部著作(《诗经》除外)。
(2)第一部或者最后一部阅读《西游记》。
(3)第三部阅读《论语》。
(4)阅读《诗经》要在阅读《道德经》之前或者刚刚阅读完《道德经》之后。
如果小溪首先要阅读《三国演义》,则可以确定她的阅读顺序是:( )
A.第二部阅读《水浒传》
B.第五部阅读《诗经》
C.第五部阅读《道德经》
D.第二部阅读《红楼梦》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确定性信息可知,由条件(3)知道第三部阅读《论语》,第一部阅读《三国演义》;而条件(2)中也有关于第一部信息的描述,将这两个都提及过“第一部”的条件关联在一起,可知最后一部阅读《西游记》。上述信息用如下表格表示:
根据题干条件可以发现关于《道德经》描述信息次数最多,可从道德经入手,由(1)可知《三国演义》与《道德经》之间还有另外两部著作,因此第四部阅读《道德经》。再由《三国演义》和《道德经》之间的著作不是《诗经》,并结合条件(4)可知,第五部阅读《诗经》。而《水浒传》和《红楼梦》无顺序信息描述,二者具体位置无法确定。最终表格如下:
故本题选B。
对于朴素逻辑中排序类题目,我们首先从题干已知确定顺序的信息入手,再结合与确定性信息与关联性信息,画表列出对应顺序进而就能让元素对号入座。之后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找准突破口、列好表格,题目自然迎刃而解,各位考生也会成为“排序大师”。
2022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教你化身“福尔摩斯”巧辨真假
2022省考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了,各位考生在备考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相对薄弱的知识点,有的考生可能对可能性推理中的削弱型、加强型题目有疑问,有的可能对必然性推理中的部分内容存在疑惑……接下来和各位考生朋友一起来了解必然性推理中真假话问题解题思路。
何为真假话问题?
题干中常会涉及几个判断以及这些判断的真假性,一般为“只有一句真话”或者“只有一句假话”,这类题目即真假话问题。
解题方法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为矛盾法,即利用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必然一真一假的特性去解决这类问题。
具体解题方法为:第一步,找到互为矛盾的两句话;第二步,绕开互为矛盾的两句话,去看其他能确定真假的话,进而推出确定的结论;第三步,如果选项涉及到具体哪句话为真或为假时,我们需要将在第二步中得出的结论代到互为矛盾的两句话中去做判断。可以概括为“一找、二绕、三回”。接下来我们通过题目来体会一下矛盾法的妙用。
例题1:在决定孩子上什么课外班的问题上,四位老人发生争执,姥姥说:“学习钢琴比较好。”姥爷说:“如学习视唱练耳,那么也应该学习钢琴”奶奶说:“不应该学习钢琴,应该学习视唱练耳。”爷爷说:“不应该学习视唱练耳”。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对的,那么可以推出:( )
A.不学钢琴学习视唱练耳
B.既不学钢琴也不学视唱练耳
C.学习钢琴不学视唱耳
D.既学钢琴又学视唱练耳
【答案】A【解析】本题为真假话问题,可利用矛盾法解题。一找,姥爷的话和奶奶的话构成了假言命题的矛盾关系,即必有一真一假,故1个说对的人在姥爷和奶奶之中。二绕,爷爷和姥姥的话都为假话。姥姥的话为假话可知不学钢琴,爷爷的话为假可知学习视唱练耳。故正确答案为A。
例题2: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
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
A.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
B.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
C.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
D.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
【答案】B【解析】本题也为真假话问题,可利用矛盾法解题。一找,由直言命题矛盾关系可知警员甲和警员丙的推测相矛盾,必有一真一假,故1个推测正确的人存在于甲和丙之间。二绕,乙和丁的推测都不正确,乙的话为假可知老陈没有嫌疑,丁的话为假可知所有人都没有作案。因本题选项涉及具体谁推测正确,故需三回,将“所有人都没有作案”带入矛盾中,丙的推测“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为真,甲的推测“五个人都有嫌疑”则为假话。因此,推测正确的是警员丙,且老陈没有嫌疑,故正确选项为B。
相信通过上述分析大家应该对其有了初步掌握。希望同学们在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后多加练习,调整好心态,充分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