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范文欣赏
2022-01-26 02:47
来源:政华教育

申论范文欣赏

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

古语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可见,危和机总是相生相伴的,克服了“危”即迎来“机”。当前,全球在应对疫情蔓延和经济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特别是在大量经济活动因防疫需要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科学审视“时”与“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成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稳中求进,在审时度势中把握新机遇。“时”的角度看,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一些行业企业和大众消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纵观全球经济数据,受疫情影响,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数据都处于下降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扩散,全球经济贸易往来、人员流动大幅度减少,旅游服务业更是遭受重创,中国亦难独善其身。从“势”的角度看,疫情影响是暂时的,机遇依然把握在我们手中。究其原因,其一,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制造业优势并未因暂时封闭国门而受到影响,产业生产能力强、配套设施完善的优势依然存在其二、我国政府适时制定了“六稳六保”的兜底政策,目前看来在应对疫情冲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其三,随着中国疫苗在全世界大范围接种,人类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正在建立,届时我国也将逐步开放国门,重回世界经济正轨。

砥砺前行,在迎难而上中争取新作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容遮盖,但战“疫”下中国经济也展现出强大的韧劲与活力。这期间,众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防疫工作的效率:健康码为人员有序流动保驾护航、行程码为患者追根溯源添砖加瓦,疫苗研发更是为战胜疫情凝心聚力。其他行业内,虽然短期内给传统行业造成严重冲击,但直播带货、智能制造、无接触配送等新兴行业却在释放出逆增长信号,“线上”加速替代“线下”,加快了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在线医疗、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行业更是风生水起,打破了实体经济的停滞局面,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经济顽强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经济重启之势已万事俱备。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中国人民战胜困难挑战的意志亦不曾动摇。值此危与机并存的复杂形势下,中国人民更要团结一致战强敌,脚踏实地谱新篇,要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考卷中取得“双百”成绩,不负人民期望,不负时代重托。

 

推进国土绿化 建设绿色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草木植被是土地的保护屏障,在生物多样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来看,对于生态脆弱地区,草木植被作为天然屏障,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通过根基巩固地表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间接来看,草木植被关系着生物多样性,并对地下水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因此,必须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草木植被,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绿色中国,赢得绿色未来。

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绿色中国,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推进国土绿化的过程中,要统筹生态链,将绿化工作与其他有关生态建设行动系统结合,确保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才能有效绿化。同时,绿化工程不仅关乎生态效益,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各地绿化行动中,在追求生态建设成效的同时,应当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形成。一方面因地制宜注重草木植被的品种选取,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要利用好每一次的规模化绿化行动,适当结合媒体宣传、实践教育活动等形式做好社会宣传教育,提升社会绿化意识。

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绿色中国,要调动社会,全民参与。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进行全面的国土绿化行动,工程量浩大。“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党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每年植树节,越来越多的人拿起铁锹,种下绿色希望,凝聚环保意识,正是这样日渐强烈的社会共识让中国的版图越来越绿。因此,在国土绿化行动中,应注重社会引导,调动群众的力量。只有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才能真正做到无死角的、全面的绿化。

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绿色中国,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很多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劣和绿化工作的技术性,初步绿化工作可能会经历多轮的尝试探索和失败积累,再循序渐进,而后也需要不断地巩固否则将会功亏一篑。而“十年树一木”,草木植被尤其是树木的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能够产生肉眼可见的“绿”需要多年的等待。塞罕坝之所以能实现从寸草不生、漫天黄沙的“人间绝境”到抬头便是蓝天、低头便是绿树的“绿色仙境”的涅槃,背后是两代人五十多年的艰苦付出。久久为功才能利在千秋。

国土绿化是关系我国民生福祉的大事,更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响应我国人民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体现,更是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体现。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绿色中国,才能赢得美好未来。

 

践行国之大者 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国之大者,就是让人民幸福。从以“柔道”治天下的光武中兴,到重农桑、复民生的贞观之治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强国之路,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这些治世良策,都紧紧围绕着人民这个中心。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我们更要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走好共同富裕路,找到国之大者魂。

国之大者的奠基石,就是做到“住有所居”,从而迈向共同富裕。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千古名言既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也体现了住房对谋求人民幸福、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目光转回当下,为避免“马太效应”导致社会割裂,实现最普惠性的民生福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以“扶贫路上绝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决心,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做到了“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朝共同富裕的目标“再迈大步”。这其中保障住房安全就是让人民生活幸福的要素之一,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曲中之意。

国之大者的助推器,就是做到学有所育,从而迈向共同富裕。国之大者就是让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就包含着享受普惠公平的教育。张玉滚一诺千金,20年扎根黑虎庙小学,照亮山区孩子的明天陈立群淡泊名利,放弃百万年薪赴黔支教,指明贫困学子的未来张桂梅义无反顾,用全部生命教书育人,铺平失学女童的前路……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模范外,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在三尺讲台上让更多孩子拥有无限的可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的新起点,应该让每个人都学有所育,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把劲”。

国之大者的安全墙,就是做到病有所医,从而迈向共同富裕。“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落实全民医保卡,到全民免费注射新冠疫苗,再到罕见病高价药纳入医保,我们党和国家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路上踏实筑起“安全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学有所育的基础上做到病有所医,让精神和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去不复返,让更多人享有健康诊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我们迈向共同富裕的底气。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既是郑燮对百姓的关怀之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从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到世界浪潮中的“复兴巨轮”,每一代共产党人的长征路不尽相同,但他们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变,为达成目标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不变,这已经带来当下的人民幸福,也必将带来未来的共同富裕

 

食为政首 粮安天下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自古以来,便是民生之基。我们的民族,也曾赤地千里,我们的百姓,也曾食不果腹。历经百年洗涤,国民已将饭碗牢牢端在了手上,粮食安全,尤是各方各界必须重视的问题。

食为政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可动摇。“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于一国之重要性毋庸置疑,以科技改良增收已成为当代农业生产主旋律,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早已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载入历史教材。回望昨日,途有饿殍屡见不鲜,青黄不接历代有之。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刀耕火种,拽耙扶犁,当机械化生产覆盖全球,拥有十四亿人口的我们,又岂能不与时俱进坚守耕地资源,加之科技引领,强化兴农重任在我辈肩上,智能化生产必将成为现代化农业主流。

食为政首,舌尖浪费必须杜绝。“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袁隆平老先生直到弥留之际都还在关心试验田里水稻的长势,这位历经青黄时代的老人,为填饱国民肚子,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一生,以一己之力,保障了整个华夏民族的粮食安全。但纵观衣食无忧后的我们,那些火锅汤底里丝毫无动的菜肴,那些食堂垃圾桶里堆积如山的米粮,那些网络吃播里盈盈满桌的珍馐,是否又对得起老一辈舍生忘死搏来的饱足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节俭才是永恒的根基。守住祖宗的美德,尊重先辈们为我们创业的艰辛,不仅是每个国民应遵守的义务,亦是国家思想教育的主流方向。

食为政首,食品安全务必抓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今时今日仍然有再提的必要,“毒奶粉”“镉大米”“苏丹红”等等骇人听闻的名词,在每年总是会汇入人们的视野。食品生产者费尽心思,研发出低成本的产品以代替食品本身的价值,与我国提倡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尤为重要,政府不仅要加大行政处罚和监管力度,从外纠错,还应该重视对企业家的教育和引导,从内启发。落实监管,加强宣传缺一不可,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很有必要同时,食品生产者也应该本着工匠精神,发挥聪明才智,本着诚信经营的理念,政企联合,齐抓共管。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将永远作为民生之基,我们的民族,现今国泰民安,我们的国民,现今不知饥辘,我们要将粮食安全这根金扁担越挑越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以改革之力 落民生之实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国家的长远发展在于民生进步,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于民生保障,政府的服务方向在于民生落实。民生问题也始终是习总书记关心的重点,他曾强调“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只有真正把民生放在心上,落实民生兜底,改革民生所需,才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民心所向,激活改革之力,才能落实民生保障。

落实民生保障,听取群众需求。民生的根本落脚点是人民,只有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提升了,才能真正做到普惠民生。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表明民生的重要性。民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落实在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上,要想落实群众利益就必须要先听取百姓的需求,因为倾听群众需求是一切民生保障的根本所在。唯有把握住群众需求才能制定一系列民生改革措施。

落实民生保障,完善公共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是民生保障的一个重要表现,不管是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与群众直接关联的方面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然而在当下城市和乡村的资源不对等,导致出现“马太效应”,两级分化严重,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城市中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完备,而乡村中居民配套设施不健全:教育条件落后,无法享受先进设备医疗卫生室场地小,没有专门治疗室道路设施差,无法发展产业……如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群众心理失衡,影响政府为民形象。因此,要落实民生保障,就必须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革,完善基础设施。

落实民生保障,精准民生施策。民生保障不仅在于群众需求和完善设施,更重要的还要做到改革中要精准施策。民生政策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要始终保持触手可及,感同身受的温度。“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贵州省政府印发《多彩贵州促消费专项百日行动方案》要求,为低保、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提升保障标准,同时还利用微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政策,为百姓开通咨询服务,真正体现了惠民政策的温度。教育“双减”政策、企业增值税下降、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一系列基层所盼的政策改革切身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只有精准施策才能做到让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实现。

古人云: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商纣王荒淫无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闭关锁国,无数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没有把民生放在首位。民生是国家发展之根基,唯有落实好民生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革发展才能让群众劳有所获、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才能助推和谐社会的建设。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