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常识:神舟十三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无疑是让全国人激动和自豪的消息。在感叹祖国强大的同时,一些对于神舟十三号不了解的小伙伴会有这样的疑问:“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间隔很短就接连发射飞船执行任务,难道是做神舟十二的收尾工作吗?”其实神舟十二已经圆满并且出色的完成任务啦!这次神舟十三的发射也是为了进一步进行太空实验,完成我国航天事业走好第三步做准备工作。
那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神舟十三号的突破点:
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
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这个技术可以说是拓宽太空工作空间,延长宇航员在站时间,构建空间站的关键性技术。并且在发射之后达成和预想一样的自主对接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又一大突破。此次径向对接有三大技术难:
(一)持续控制姿态和轨道“难”
在我国前几次的自动交汇对接都是在空间站飞行轨道上前后对接,这种在同一轨道的对接,根据物体的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知道即使飞船发动机不工作,飞船也能保证自己的轨道和姿态稳定来进行对接。而径向交会对接的难点就在于飞船和空间站是在两个不同的运营轨道上,并且要时时保证相互之间的速度大小一样,并且对接口稳定,这样就大大消耗了推进剂,导致出现突发情况,没有更多的动力支撑。
(二)是姿态和相对位置确定“难”
想要对接就必须保证对接口的相对静止并且卡口之间对应准确。这就需要飞船要有自己的眼睛——敏感器。是飞船用来定位的仪器。它主要是通过观察星星和识别飞船预设的标志点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并及时矫正。但因为太阳光线的影响,对“眼睛”识别的准度和抗光干扰的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航天员手控交会模式“难”
如果自动对接出现偏差,就需要宇航员手动控制对接,但是径向对接的视角是背对着地球的,失去地球这个参照物,位置测算困难,再加上两者不在同一运行轨道。给对接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
这将是航天上又一里程碑。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可短期住进三人。到如今的110立方米,可驻留6—7人。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空间站技术的发展全世界人有目共睹。并且计划在2028年退役的国际空间站,也会在2024年提前报废。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是未来10年之内唯一的空间站。
三、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
要知道宇航员在天上生活工作,可与地球上生活天差地别,别不简单,也并不是很舒服。因为长期的失重会让宇航员肌肉萎缩,所以为了防止,要每天定量锻炼。而且失重也会使心脏有影响;此外还有宇宙中各种的辐射也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实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长期的与外界隔离和密闭环境,可能出现睡眠问题、疲劳、情绪低落、免疫系统变化等状况。
四、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而神舟十三号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
巾帼不让须眉说给王亚平最合适不过了。在此次飞行中承担了出仓任务,在2021年11月7日成功出仓太空行走,并出色完成任务,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数据,截至今年3月,共有565人进入过太空,其中只有65名是女性,占比约为11%。在225次太空行走中,仅15次由女性完成,王亚平是第16位。
五、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
神舟13号航天员会对天和核心舱进行三大空间站技术验证:遥操作验证,机械臂技术验证和再生生保技术的验证,这些实验都是关系到未来航天员能否长期驻扎太空,宇航员能否返回以及空间站能否平稳运行的关键。
六、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这意味着我们将着重训练和关注于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自己对自身掌握的制造水平的一种考验。
神舟十三是我国空间站大规模建造前的最后一艘飞船,主要针对构建空间站核心技术的试验。为我国打造“天宫”空间站做了准备,同时也加强了国际影响力,突破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垄断,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