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阅读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浙江“最多跑一次”,办事程序简化让百姓舒心,上海“当好店小二”,转变工作作风让百姓开心,黑龙江网上政务办事大厅,数据多跑路让百姓称心……提供优质服务是新时代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也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关键。然而仍存在个别地方门难进、工作人员脸难看、管理效率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不仅破坏了政府的形象,也有违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因此,要多措并举,持续深入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转变作风态度,重视无形服务。在政府提供的服务中,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作风等是整体服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虽然不是有形服务,却能让百姓直接感受到政府服务的好坏。高速收费员翁芯帮忙推走故障车辆,耽搁了时间,被后面排队的司机指责,她委屈得流泪,但面对下一位司机时,她擦掉眼泪坚持微笑服务。疫情期间,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等面对困难和风险冲锋在前,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们耐心反复解释,服务隔离群众他们送菜送安慰保障民生……用微笑化解焦虑,用热情化解陌生,用专业化解误解,用真诚打动人心,无形的服务化为有形的纽带,真正拉近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这才是优质服务的体现。
倾听百姓诉求,提升服务质量。“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民。这就需要政府能够学会倾听百姓诉求,尊重民意。近几年我国很多地区尤其农村地区开展厕所工程改造,为了让百姓真正享受便捷舒适,基层干部深入基层,走街串户,征集百姓意见。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明确百姓关心的问题,保证民生工程的建设能真正让百姓满意。不仅基层干部,不管多忙习近平总书记也会每年到各地考察,访贫问苦,了解百姓生活,了解发展情况……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耳倾听百姓声音。“行走”在百姓的身边,供百姓需,解百姓难,提升服务的精准度。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考评机制。良性服务需要刚性的制度作为保障,自律经不起反复的考验。服务型政府的推进,需要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管理,引入社会监督,增加透明度,让群众的满意度真正成为评判标准。当前各地开通市长热线,无论是百姓还是企业都能及时反馈问题,百姓监督成为常态化。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岗位规则,明确权责,尤其是强化考核,过去我们存在以材料多寡,痕迹多少进行考核评定,但是如今更应强调结果导向和工作实绩,相应的奖惩机制也应跟上,让能者上、庸者下,倒逼工作部门提升责任意识,满足群众期望与需求。
让政府服务更有温度,实现从“官老爷”到“店小二”的转变,切实推进服务型政务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转变作风态度,聆听百姓诉求、完善监督考评机制,方能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建设发展。
以开放合作之姿走好发展之路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合作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石。如今,全球化是当前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唯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明确方位,行稳致远。
开放合作之姿助力国家经济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社会,无数新机遇、新挑战等待着各国把握和应对,只有坚持合作共赢的观念,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进步,方能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倘若以邻为壑,限制、影响他国利益,只会踽踽独行、固步自封。任何时代,人类的发展始终是合唱,而不是独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延续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胜利。
开放合作之姿推进全域生态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受限于地域,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各地时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孟子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正适于破解当下的生态治理局面。W市与T市面对流域甚广的东山湾,主动协同发展,通过建立市际联席会议、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污染治理机制,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实现了海洋治理难题的解决。因此只有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完善合作机制,厘清责任,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
开放合作之姿实现个人成长进步。“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无论是谁都无法逃避社会竞争,而在竞争中发展成长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合作。三国时期曹操用人不疑,手下降将亦为其一统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袁绍对手下猜疑防备,无容人之量,亦无合作之心,终使袁家四世三公之名灰飞烟灭。纵观历史,历朝历代都无单打独斗而成功之人。项羽勇冠古今,刚愎自用落得自刎乌江的境地;朱元璋不过一介放牛娃,但礼贤下士,海纳百川,终一统天下。合作,正是个人发展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助力。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学会合作才能进步、发展和壮大。在新的征程上,一幅全面开放新图景正徐徐展开。相信未来的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合作共赢的未来!
深化农业金融改革缓解农村融资难题
习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然而,在新发展阶段,农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却存在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不充分、市场体系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多方发力,切实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工作,进一步缓解农村融资困境。
深化农业金融改革,要树典型,强化政策激励。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成员,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更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但是,目前仍有部分金融机构缺乏责任担当,认识短浅。因此,要推进梳理金融机构示范典型,引导和激励各金融机构主动作为、规范管理。同时,要做好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工作,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从而使其主动担当使命,为乡村振兴谋得金融力量。
深化农业金融改革,要拓渠道,促进多元融资。融资渠道单一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融资难”的一大瓶颈。不少经营主体表示,资金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难题。要支持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领域发展,推动优质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通过注资、入股、人才和技术支持多种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挂牌融资,以拓宽其融资渠道,从而破除融资瓶颈,从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深化农业金融改革,授知识,提融资实现度。知识是实践的基础,金融知识影响着农民的数字金融行为响应。金融知识不仅能够激活了农户的金融需求,还能提高其数字金融行为响应。政府应着重开展金融普惠教育下乡活动,提高农户金融知识水平,让数字金融“种”在农村地区的每家每户。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村里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减少农民在数字金融服务过程中“不愿用”与“不敢用”现象,提高金融产品利用率,从而较大程度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要找准发展方向,要树典型、拓渠道、授知识,从而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好环境,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湖南苗族发展刺绣技艺让百姓实现“守着家、刺着绣、养着娃”的愿望;唐卡传承人马才成通过注入新元素,打通了技艺传承与学校特色教育的通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将传统戏曲与当地旅游活动相融合,编排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领了非遗文化进万家......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频频亮相,为百姓增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中韩端午节申遗争论,到端午节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对非遗传承发展越来越重视。然而,目前非遗保护传承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社会认可度较低、创新手段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活起来、传承好?在坚守其本的基础上,与古为新、与时俱进,无疑是重要路径。
盘活非遗,坚守其本,不忘来时路。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功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彰显文化大国的一张张精彩名片。600多年历史的昆曲,不论是剧场舞台,还是田园乡村,在老一辈昆曲表演艺术家的演绎下,处处曲声,传承经典;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篆刻,作为我国独特的镌刻艺术,借助笔法、结构,方寸间施展技艺,彰显了国人真实、专注的一面;300多年历史的粤剧,采用戏剧、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的结合,展现着岭南坊间的生活......盘活非遗,从认识了解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对非遗的保护和实践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
盘活非遗,与时俱进,砥砺向前行。以前,非遗传承一般以口口相传的模式发展,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少感情,导致非遗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窘境。而如今,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非遗技艺,挖掘年轻传承人”之下,一阵青年非遗风刮起,让我们看到了短视频主播的黄梅戏,听到了微博博主的昆曲之声,感受到了年轻人喜爱的潮剧......越来越多年轻传承人尝试将非遗“搬”到互联网,借助网络平台与网友实时交流,穿插非遗知识普及讲解,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创新内容表达、打通线上线下......新潮的探索让非遗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
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非遗的传承发展,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才能让传统文化拂去历史尘埃,才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书写属于中国的文化故事。
做好垃圾分类共建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你是什么垃圾”成为热门话题。垃圾分类“小事不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民生领域的生动体现、关乎社会文明水平和生态文明程度。垃圾分类不是易事,部分民众“嫌麻烦”,垃圾桶一撤了之,小区物业“甩手掌柜”,垃圾分类落地似乎不是一帆风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因此,要做好垃圾分类,共建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立法先行。“法治安天下,德治润人心。”任何惠民政策的落实,都离不开法治的强制性,对于垃圾分类来说更是如此。初到日本旅行的游客无不为日本干净的环境所折服:湛蓝的天空、清洁如洗的城市、无一片纸屑垃圾的街道……日本的环境早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而这一切与其数十年如一日、全面细致的分类政策的落实有着密切联系,可见垃圾分类只有做好立法的“里子”才能塑造城市美好的“面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我国垃圾分类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攻坚期,不应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懈怠思想,应积极学习优秀经验,加强立法工作,让垃圾分类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垃圾分类,全员参与。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政府需要有引导作用,但绝不是政府一家之事,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事关社会全员的生活质量、发展质量。但为何垃圾分类推广二十年,却一直在试点,雷声大、雨点小的运动式治理到底谁之过?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市政管理集体映射的结果,推行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乏缺少主人翁意识,缺少统一处理机制,缺少城市责任感等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为此垃圾分类工作,不仅需要政府有担当、负责任、补欠账、理新账,能“治理的好”;也需要社会公众有意识、重自觉、懂知识,能“参与的好”。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环境“发展的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推动垃圾分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大家携起手来,将一件一件“垃圾分类”的事情办实做好,我们就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