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判断推理解题法方法
朴素逻辑之假设法:你的假设对了吗
在行测考试中,朴素逻辑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因其题干信息量较大,不确定信息较多,且没有既定的逻辑规律,真正考察我们逻辑思维的能力,所以是很多学生为之头疼的题型。针对这一类题型,今天来探讨一下除排除法、图表法之外的一种方法——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根据题干信息进行假设验证。
【找准时机,会用假设法】
一般来说,假设法多用在真假话的题型当中,就是当题目中出现了真假话的,但我们又不知谁说的真话谁说的假话,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假设其中一个信息为真或为假,判断其是否成立,以此解题。如:
【例题1】某公司举行假面舞会。张先生与张女士头戴不同颜色的面具相遇。“我是一位先生。”戴红色面具的那位说。“我是一位女士。”戴黄色面具的那位说。说完后,两人都笑了。因为他们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在说谎。
据此,可以推断出下列哪项判断为真:( )
A.张先生说真话,他戴红色面具
B.张先生说假话,他戴黄色面具
C.张女士说真话,她戴红色面具
D.张女士说假话,她戴黄色面具
【答案】B【解析】因为题干中说俩人中至少有一人说谎,通过题干不确定谁说真话谁说假话,此时就可以用假设法:先假设戴红色面具的说真,所以戴红色面具的为先生,此时因为张先生与张女士头戴不同颜色的面具相遇,所以戴黄色面具的为女士,为真话,两人均为真话,与题干“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在说谎”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戴红色面具的说假话,为女士,此时戴黄色面具的只能为先生,也为假话。故本题选B。
这就是当题干中出现真假话的情况是,不知谁说真话谁说假话时,可以用假设法去尝试解题。
【理清题干,用对假设】
关于朴素逻辑的题型,有时题干信息较多,确定信息和不确定信息交错出现,此时,该如何运用假设法,该假设那个信息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要有一个准确定位,因此,在假设时,应尽量选择题干信息比较单一且可能性信息比较少的进行假设,从而提高效率,方便做题。如:
【例题2】有小利、小美、小星、小真、小珑五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有的孩子额头上沾了泥巴。显然,每个孩子只能看见别人头上有没有泥巴,而看不见自己头上有没有泥巴。头上沾有泥巴的孩子只说假话,只说假话的孩子头上一定沾有泥巴。同样,头上没泥巴的孩子只说真话,只说真话的孩子头上一定没有泥巴。已知:
小利说:我看见三个人头上没泥巴,一个人头上有泥巴。
小美说:我看见四个人头上都有泥巴。
小星说:我看见四个人头上都没泥巴。
小珑说:我看见一个人头上没泥巴,三个人头上有泥巴。
由此,以下陈述一定为真的是:( )
A.小星头上有泥巴
B.小利和小真头上没泥巴
C.小美头上有泥巴
D.小真和小珑头上有泥巴
【答案】C【解析】比较四人的话,显然小美和小星的话比较单一,较好入手假设。假设小美的话为真,则小美头上没泥巴,其他四人头上都有泥巴,与小珑的话相符,即小珑的话为真,则小珑头上没泥巴,矛盾。故小美的话为假,小美头上有泥巴,C项正确。还可继续进行推理,由小美头上有泥巴可知小星的话为假,则小星头上有泥巴。由于小星与小美头上都有泥巴,所以小利的话为假,小利头上有泥巴。若小珑的话为假,则所有人头上都有泥巴,与小美的话为假矛盾,所以小珑的话为真,小真和小珑头上都没有泥巴。故本题选C。
定义判断含有指代词的题目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行测考情的分析发现,定义判断题型的难度有所上升,同时由于判断时需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导致容易选择一些模棱两可的选项而错过正确选项。其中,题干中含有指示代词的定义,容易被语文功底较薄弱的同学所忽略。为了帮助同学们熟悉这类题目,在此就对定义中含有指代词的题目进行分析。
解题思路:判断清楚题干中出现的指代词所指代的人物对象是谁,他的动作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赋予的,即题干讨论的对象A是主动还是被动干某事。
接下来,通过几道例题进行讲解说明。
【例题1】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人成长得更快,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而不要将他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这种给予更大空间而带来更快发展的现象被称为“鱼缸法则”。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属于“鱼缸法则”的是:( )
A.某学生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除了本专业课程,还选修了其他专业的课程
B.某地将工作能力突出的青年干部适时提拔到重要岗位任职,使其承担重要责任
C.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千方百计将孩子留在身边
D.西部某市拓宽选贤门路,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招聘各种优秀人才
【答案】B【解析】题干定义所介绍的的“鱼缸法则”,可以知道关键信息是:在成长过程中给“他”更大空间,即个人被给予更大的空间,属于A被动干某事。
A项是某学生自己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即主动干某事,不是被他人给予更大空间,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青年干部被提拔,被动承担重要责任,属于被动给予更大空间,符合定义,保留。
C项非常明显的说明有些父母对于孩子实施的“反鱼缸法则”,与题干定义相反,排除。
D项是某市主动招聘吸引人才,而非体现A被动干某事,所以题干定义不一致,排除。故本题选B。
【例题2】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认知失调的是:( )
A.甲喜欢吸烟,读了吸烟可能致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舒服
B.乙正在减肥,本应少吃高热量食品,但有一天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吃了一个甜甜圈,事后觉得很难过
C.丙看到与自己干同样工作的同事拿到的工资远远高于自己,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D.丁很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上司,仍不得不恭维他,为此,丁感到痛苦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定义可以知道,认知失调的定义要点主要有两个:①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即自己与自己主动产生分歧;②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注意问法,问的是哪项不属于该定义。
A项,甲喜欢吸烟,读了吸烟可能致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舒服,说明甲的行为和原来自己的认识产生分歧,并且表示不舒服符合要点①和②,正确选项,排除。
B项,乙正在减肥,本应少吃高热量食品,但吃了一个甜甜圈,事后觉得很难过,说明乙的行为和原来自己的认识产生分歧,事后觉得难过,同时符合要点①和②,正确,排除。
C项,别人的行为(公司同工不同酬)与自己的认知(同工同酬)产生分歧,而非自己的行为与认识产生分歧,该要点不符合定义。
D项,丁很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上司,仍不得不恭维他,丁感到痛苦,说明丁的行为和原来自己的认识产生分歧,感到痛苦,同时符合要点①和②,正确选项,排除。故本题选C。
最后,当题干出现指代词时,优先找准指代对象,进一步判断指代对象是主动还是被动承接动作。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希望同学们掌握解题思路后,能够多多练习,融会贯通。
类比推理:方法真的对吗
行测类比推理属于很多考生比较青睐的一类题目,相比言语理解的繁杂冗长和资料分析的大量计算,这类题目以短小精悍的特征迅速就能俘获众多考生的芳心。但“动心容易守心难”,到了真兵真枪做题时,很多考生却发现正确率并不高。今天就带大家来聊一聊类比推理的“那些事”,帮助大家更好地找准做题方法。
一、牢记“二级考点”排除法
类比推理做题时需要先确定题干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再根据确定的关系选择与之相符的答案。如果关系明确,可以直接排除其他答案,选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选项均与题干词项关系较为接近,此时我们就可以采取“二级考点”排除法,从而选出最优答案。
【例题1】树根:根雕( )
A.陶土:瓷器 B.纸张:剪纸
C.水泥:砚台 D.竹子:竹排
【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树根可加工成根雕,二者是原材料与成品的加工关系,由此可以排除C项。再比对二级考点,题干中树根经过雕刻成为根雕,发生的是物理变化。A项陶土需要加工烧制成为瓷器,是化学变化,排除;B项纸张经过裁剪成为剪纸艺术品,D项竹子捆绑成为竹排,均为物理变化。但题干中树根经过雕刻成为根雕,原材料发生形状上的改变,因此可排除D项。故本题选B。
二、“括号式”首选代入法
代入法主要适用于括号式的题目中,因为题干是缺少对应关系,确定不了关系,需要把选项依次代入题干,选择正确答案。
【例题2】寡 对于( ) 相当于 利 对于( )
A.孤 弊 B.少 害
C.众 钝 D.多 益
【答案】C【解析】把选项依次代入题干,A项寡与孤是相近的,并列关系,而利与弊是相反的,前后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寡与少并列,利与害相反,前后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寡与众是相反的,利与钝也是相反的,前后关系一致,保留。D项,寡与多是相反的,利与益是相近的,前后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本题选C。
三、“谨慎”使用造句法
造句法是大多数考生做题时比较喜欢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虽直观易操作,但主观性较强,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它非常适合应用于两词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模糊的情况下。
【例题3】抽样调查:抽样原则( )
A.调查问卷:征求意见
B.人物访谈:访谈内容
C.数学模型:建模软件
D.设备操作:操作规程
【答案】D【解析】题干通过造句可知,“抽样调查按照抽样原则进行,抽样原则是抽样调查必须遵循的准则”,适合这个句式的是D项:“设备操作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规程是设备操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其他选项都不符合。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