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答题技巧
2022公务员考试行测选词填空之语境分析
2022省考已经临近,大家都在紧张的备考中,在做题的时候,言语理解中的选词填空依旧是考生面前的一座大山,需要长期努力去翻越。对于选词填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语境分析,去分析一下这个空的空义,进而去选出符合空义的词语。下面分析一下其中一种语境——递进。
递进指上下文之间语义相近,但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前轻后重。考试中可通过递进词来判断上下文之间是否构成递进关系,常见递进词如:甚至,更,上升到,乃至,何况,进而等等。
【例题1】君子之德要求坚守正道、深明大义、矢志不移,乃至____,不为各种威逼利诱所降服。这就是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文夫”。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__,《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身殉道 人云亦云
B.杀身成仁 口是心非
C.视死如归 沆瀣一气
D.舍生取义 同流合污
【答案】D【解析】第一空,由“乃至”这个递进关系判定标志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比前文的“坚守正道、深明大义、矢志不移”语义程度更重,但需要表达出为了道义更进一步的做法。“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生命,不含为道义、正义之意,排除C。第二空,由“更不能”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随波逐流”构成语义上的递进,且语义程度更重。题干“随波逐流”指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与“随波逐流”意思相近,不能构成语义上的递进,排除A。“口是心非”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的不一致,与空缺处语义不符,排除B。“同流合污”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填入空中,不仅立场不坚定,而且直接和坏人一起去做坏事,可与“随波逐流”构成递进关系。故本题选D。
【例题2】创新型人才对经济社会进步有引领和____的作用,应用型人才则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遊布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两者之同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可以相互转化,乃至____。( )
A.带动 取长补短
B.促进 珠联璧合
C.推动 融为一体
D.指导 并驾齐驱
【答案】C【解析】此题可从第二空入手,由“乃至”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要比“相互转化”意思更重一层,提示信息在前,由“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可以相互转化”可知,后文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比相互转化更重。“取长补短”指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侧重的是吸取长处来弥补自己,不能与“转化”构成递进,排除A。“珠联壁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侧重的是美好事物聚集在一起,也不能与“转化”构成递进,排除B。“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侧重的是不分高下,地位相当。空缺处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并没有在二者之间比较高下,“并驾齐驱”填入不符合语境,排除D。“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填入空缺处能体现出二者的关系不仅相互转化,而且更进一步如同一个整体,可以与“转化”构成递进,符合。验证第一空,空缺处需要与“引领〞一起体现出创新型人才对经济社会进步的作用,而且要与后文的“中坚力量”相呼应,“推动”填入恰当。故本题选C。
通过这两道题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选词填空中的语境分析有所了解,希望大家勤加练习,在做题中熟练应用,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阅读:关注“因果词”
行测考试中有一类题目就是片段阅读,题量比较大,几乎可以说占据了言语半壁江山。片段阅读的主要技巧是把握片段材料的主旨。片段材料实际上就是句群,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句群。下面给大家来介绍一个片段阅读的文段类型:带有因果词的文段。
【例题1】现代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地方性限制,使整个社会生活连为一体并受市场规则的支配,由此便形成了所谓的“陌生人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熟人”关系式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再有效,新的信用体系和诚信主要依靠契约和合同,并在法律和制度的下发挥作用。由于诚信的规则所指向的对象和关系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因而其社会性程度显然大大提高。一旦诚信受到破坏,整个经济链条将会出现断裂,整个社会生活也会陷入危机。因此,现代社会凸显了诚信问题。
上述文字旨在阐述:( )
A.现代社会必须打破地方性限制
B.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信用体系
C.现代社会出现诚信问题的原因
D.诚信需要较高的社会性来
【答案】C【解析】文段第一句话指出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传统的熟人关系式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再有效,接着由现代社会诚信社会性程度提高的特点强调了诚信受到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尾句作者通过“因此”对前文进行总结,强调现代社会凸显了诚信问题。“诚信”和“现代社会”是文段强调的两个关键信息,选项中与此相符的为C,当选。
题型总结:文段前面分析,后面顺着前面的分析,通过因果词得出结论。重点就是结论。当尾句出现因果词时候,一般的作用就是总结前面,尾句是重点。那么有没有尾句不是重点的情况呢,其实也有,我们来分析下下面这道题目。
【例题2】莫高窟是古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其高窟选址在戈壁荒漠的绿洲之中,体现了佛教与世俗隔离、与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河水滋润着莫高窟周围的绿树,形成了独特的清幽风光。莫高窟呈蜂窝状排列的洞窟最高处不超过40米。冬季,从西边刮来的风沙经窟顶而过,吹不到洞窟;夏季,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东边刮来的风沙无法威胁到洞窟。这样,莫高窟便成了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正因如此,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莫高窟设计建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C.莫高窟及其中壁画完好保存的原因
D.莫高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清幽的风光
【答案】C【解析】文段第一句说明莫高窟选址的特点以及其传递的思想;第二句提及莫高窟洞窟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告诉我们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莫高窟都不会被影响;第五句“正因如此”后面说明莫高窟保存完好这一事实。符合“分析——事实”的行文脉络,所以重点在前文的原因,故本题选C。
这道题目,我们发现文段也是用“正因如此”结尾,但是我们会发现重点不是尾句的事实,而是事实的原因。所以因果词后面如果是结论或者对策,一般尾句为重点,如果为一个事实,重点一般为事实的原因。
那么大家做片段阅读题目时,大家要关注因果词标志词:因此、那么、所以、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由此、总之、观之、显然等等。这些词之后的句子,很可能就是文段的主旨。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让大家更透彻滴掌握了因果文段,进而提升考生们做片段阅读题地能力。
推断下文宏观看,把握脉络很关键
行测考试中,片段阅读有一类特殊的题型考查推断下文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都会问“文段接下来讲的可能是什么”,也就是考查我们根据已知的文段信息合理推断后文的内容。
大部分的推断下文题目是在延续尾句话题,往往可以重点结合尾句话题进行分析。但是,部分题目的考查往往重在文段的宏观脉络,需要考生们宏观把握文段脉络,依据文中已有的层次,推断下文可能介绍的其他层次。这类题目如果重点关注尾句,很可能会落入“陷阱”,也就成了常见的易错题。下面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宏观把握文段脉络,解决这类易错题。
【如何宏观把握】
对文章的宏观把握建立在对文段结构的理解上,推断下文题目对把握宏观能力的考查大多数情况是对总分结构的考查。这类题目往往在题干开头给出一个总括性句子,包含多层次内容,之后文段介绍说明了其中一部分层次,但并不全面,此时的文段脉络结构不完整,而合理推断下文就需要延续文段尚未谈到的总句中的话题,以使总分结构完整。
比如,文段首句先告诉我们“要从控制人员流动和核酸检测两个方面来介绍防疫工作进展”,然后向我们具体地介绍了“控制人员流动的防疫工作进展”,那接下来最有可能会介绍什么呢?既然总句介绍了两个方面,那么介绍完“控制人员流动”之后,下文最可能介绍的就是另一方面——“核酸检测”。
我们不难发现,当文段总分结构不完整的时候,重点需要提炼文段总括句的话题,认识清楚文段已经具体说明的话题,据此分析出尚未讲到的话题,那么文段接下来讲这个尚未讲到的话题才能使总分结构完整,这就是宏观把握脉络的方法。
【例题】造成“假学问”的原因很多,这其中既有研究动机的问题,也有研究方法的问题。就动机而言,我们一些人文学者长期以来不是把人文研究看成是一种面对历史和文化、并从中总结人类经验和教训的学术活动,而是将其看成是一种面对上级领导并为其宣传和图解政策的政治活动。从这种动机出发,原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的人文学术,却仅仅变成了政府决策的宣传品和附属品。
这段文字接下来可能要叙述的是:( )
A.人文研究的历史性
B.人文学术的不足之处
C.研究方法的问题
D.假学问的危害
【答案】C【解析】题干首先指出造成“假学问”的原因,既有“研究动机的问题”,也有“研究方法的问题”,接着具体阐述了“研究动机”方面的问题。此时文段的总分结构不完整,“研究方法的问题”应该被讨论但还没有讨论,所以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说的是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故本题选C。
上面的例题分析已经帮助大家认识了宏观把握文段脉络解决这类推断下文题目的基本思路,这类易错题的关键在于大家要打开思路,不要一见到推断下文题目就想当然靠尾句解题,需要注意这类总分结构不完整的文段,借助宏观脉络解题。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多练习,争取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提高做题正确率!
选项无尾句时,推断下文题如何“推”
片段阅读是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考题型,而推断下文题是其中一类题型,其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下文信息。相信同学们都能明确的一点是:既然要推测下文,与下文话题关系紧密的地方便是文段的尾部。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见过选项当中没有提及尾句的题目,那这种题目怎么解决呢?接下来带着大家来了解一下这种情况下的解题思路。
通过对推断下文题的分析,发现若选项之中没有涉及尾句的话,那么文段大多是两种情况:第一种,题目太复杂、理解有障碍,不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内容;第二种,题目本身有自己“隐藏”的行文结构,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发现。
先来看第一种情况,由于此类型题目可能确实有一定难度,所以建议同学用排除法的方式去解。出现以下选项时适当考虑排除:①出现原文已提及信息、②与题干主旨无关的信息。最后来分析第二种情况,如果文段有自己的“隐藏”行文结构,常见的是:“问题+原因”的结构,这种类型下文多数是在探讨“解决的对策”。下面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说明。
【例题】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对培训机构打出的“儿童情商培养”的宣传心动不已,一年动辄几万的学费也挡不住他们的热情。有专家分析其原因,有几种可能:一种是意识到要对孩子进行情商的培养;另一种则是家长感觉到自己教育孩子出现了问题,宁愿将孩子送出去教育,而不从自己的教育理念上找原因,这实际上是一种推脱责任的表现;此外还有来源于白领阶层日常工作模式中铸就的“自我实现”价值观,使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过于焦虑,也是导致培训班火热的原因。
接下来最可能讨论的是:( )
A.选择情商培训班的方法
B.儿童情商培训现存状态
C.如何理性认识情商培训
D.情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答案】C【解析】题干尾句探讨的是情商培训班火热的原因,选项当中都没有提及此话题,故我们可以尝试用第一种方法——排除法去解题。文段开头提出问题——家长重视培养孩子情商,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家长这种行为的原因,通过“推脱责任”“焦虑”等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家长的行为是不认可的。A项“选择情商培训班的方法”、D项“重要意义”与文段作者不认可的态度不符,排除;B项“现存状态”在文段首句就已点明,所以下文不能再做论述,排除。故答案选C项。这道题,还可以从第二种方法去解决。既然文段探讨了问题及原因,那么接下来则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C项“如何理性认识”与文段内容衔接恰当,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