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阅读
奏响非遗文化旋律 彰显文化自信乐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彰显文化自信。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太极拳、送王船”的申遗成功,非遗绽放出迷人的魅力,体现出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剧增。在踏上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上,要持续奏响非遗文化旋律,彰显文化自信乐章。
奏响非遗文化旋律,需以传承为根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样,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的展现。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建水紫陶的名气享誉国内外,制作工艺也写入了国家非遗名录,马先生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2009年成立紫陶文化艺术公司,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且手艺更加完善。与自发寻找适合的传承人才相比,家族传承是一种更加稳定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是制约非遗传承发展的瓶颈所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种世代单传逐渐造成了今天“人走艺绝”的危机。未来,我们要摒弃糟粕思想,寻找真正的非遗传承人才,实现非遗传承的最大化。
奏响非遗文化旋律,需以保护为财富。在韩国抢注“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有关我国将春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伸遗的工作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不难看出,如今的整个社会都已经逐渐地意识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的重要性。2020年12月,我国申报的“太极拳”和“送王船”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居世界第一。积极申遗充分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非遗保护水平,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奏响非遗文化旋律,需以发展为力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非遗不是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而是要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发展。文山州广南县的民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张凤仙,通过展出或培训,与楚雄的民族刺绣同行相互借鉴学习,迸发新想法,产品制作精细化,门类多样化;济南市各级政府定期举办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乡村、社区等地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并推动主流媒体加大非遗宣传传播力度,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丰富传播手段,增强山东非遗的知名度、美誉度;兰州市借力非遗品牌,盘活文旅资源,走出一条吸引“流量”的良性发展之路。非遗文化的创新,是非遗文化内容的创新、是传承手段的创新,推动非遗发展,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力量。
“百年字号,祖传技艺”。非遗不仅要活在过去、现在,也要活在未来。未来,我们要持续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夯实文化基础,传承中华文明;继续敲响非遗文化保护的警钟,加强文化普及力度,了解非遗文化,提升国民文化自信;赓续向前发展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方式,丰富内容,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力量。
以“绣花”功夫推进社会治理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新机遇,唯有在变局中改变“大水漫灌”式的治理方式,敢于创新,抓住并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痛点、难点,才能够为发展之路扫清障碍,开创繁华盛景。这就需从细微处入手,着眼于群众的大事小情,用一针一线绣出的社会治理的美丽画卷,绣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依旧存在停车难、基层矛盾纠纷较多、城市流动人口大难以管理、疫情防控等社会治理难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制约新治理格局的打造。粗放式的治理方法已不适用,精细化的“绣花”功夫才是破解难题的制胜一招。“绣花”要绣到实处、绣到深处,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从“网格化”和“智能化”入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满足新矛盾下的新需求,筑牢执政根基。
以“网格化”手段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网格虽小,却将党与千家万户连接在了一起,诠释着治理新思路。在疫情防控的大考中,青岛聚焦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疫情防控网络,全面排查,严格控制,筑牢了人民群众的安全保护墙;潍坊潍城区设置“全科大网络”,推动“四有网格”建设,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精细化的服务。除此之外,网格员是驱动网格化管理的不竭动力,正是由于网格员用心用情用力,发挥着“通讯员”和“服务员”的作用,才换来了群众的幸福生活。在精细化的前进道路上需更多网格化创新模式的涌现,更要向基层延伸,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群众工作做实做透做好。
以“信息化”手段赋予社会治理动能。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浪潮,才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社会治理亦是如此。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成“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转型是应有之义。从“一枚印章管审批”、“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的建设,到疫情防控“健康码”“行程码”的应用,再到农村“数字化平台”的提出,社会治理“信息化”探索一直在路上。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治理的效能,及时发现细微问题,解决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省时省力省心。“信息化”提高了精细化水平,更为社会治理指明了光明大道。
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社会治理不能一蹴而就,需久久为功,变“粗放”为“精细”,以“小网络”彰显“大智慧”,用“信息化”提供“新思路”,解决群众的烦事、杂事、难事,促进基层善治,在服务民生中稳定社会秩序,书画美好未来。
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助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指明发展的方向,创新决定发展的进程,创新让未来充满希望。为了高质量发展,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发展模式创新,动能转换,腾笼换鸟;发展重心变革,乡村振兴,打造样板;发展方向革新,海洋经济,走向深蓝。一次次创新的探索,就是发展前路上的一次次飞跃,依靠创新、注重创新、成于创新。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期,唯有抢抓创新的机遇,方能在发展中搭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弯道超车,傲立潮头!
助推高质量发展,协调是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上。总书记深切关怀人民的福祉,在当前背景下提出了共同富裕的要求,鼓励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巩固脱贫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接续奋斗,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让不平衡平衡,让不充分充分,让共同富裕不再是梦,真正实现协调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也正因如此,要着眼乡村,以五大振兴为统领,东西协调,山海协奏,打造协调健康新山东!
助推高质量发展,绿色是必要条件。“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自然资源是最公平的福祉,同时也是无法替代的。在发展的前期,盲目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以经济论政绩,以发展论英雄,导致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问题与日俱增,求得了经济,败坏了家园。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后,的人口红利、资源要素逐渐枯竭,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唯有转变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手段,才能补短板强优势,聚焦聚力,实现突破。高质量发展,从我做起,树立正确生态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生态治理,共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要解开思想上的小疙瘩,补齐制度上的短木板,对急功近利者及时泼冷水,对畏葸不前者敢于扬鞭子,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立足改革创新 迎接发展曙光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到为民服务理念的提出;从文创概念的兴起到绿色发展观念的创新……改革创新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的国际发展格局和国内发展现状,唯有坚持理性思考、保持务实精神,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发展目标。
坚持理性思考,为改革创新注入活力。理性是个人前行路上的航标,更是进行改革创新的依据。不论是乡村改革过程中从硬件设施完善着手夯实基础到思想观念转变压实乡风;还是政务改革过程中深刻认识自身建设不足、着眼政务服务难点,深化简政放权……都是理性的重点体现,是改革能够行之有效的必须条件,更是真切为民、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然而,现实之中缺乏理性思索的现象层出不穷,党内作风建设过程中刀刃向内的决心不够;发展追求一步到位,而忽略现实困境的举措不断……严重制约改革成效的实现。因此,助力改革进程,理性思想必不可少。
弘扬务实精神,为改革创新丰富内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务实进取一直以来都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改革的中坚力量。没有切实的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措施,脱贫攻坚工作无从谈起;没有体制机制完善、技术人才扶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更是难以实现……务实不仅是评判干部作为的标准,更是改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个人的务实是实现价值的基础、干部的务实是服务为民的体现、政府的务实更是确保改革有成效、发展有前景的关键。然而政策的落实往往流于纸面、扶贫工作往往止步于拍照,文山会海也好、繁文缛节也罢……这些都在提示我们,改革仍需推进,唯有务实、唯有踏实进取,才能卓有成效。
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变的是发展的一个个目标,不变的是“改革”和“求变”本身,唯有坚持理性思考和务实精神,才能看到前行道路上的曙光。
丹凤朝阳温阔野 振兴乡村再出征
曾几何时,我们眼中本应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美好风景变成了一座座光秃秃的山,一池池散发异味的水;本应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足月留鸡豚”的祥和景象变成了“空心农村”,留守儿童与老人孤单守家……习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所以,我们要继续稳固脱贫成果,推进城乡一体化,振兴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兴在产业发展。产业是一切举措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乡村来讲,产业要想振兴,就要鼓励和扶持农民依据地方特色发展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陕西的木耳,厚实紧致;云南的普洱,清香隽永;福建的枇杷,甘甜多汁。中国的土地,地大物博,中国的农产品,各有特色。除此之外,东北的冰雪王国,西藏的雪域高原,海南的热带风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待我们去游览,去感悟,去发掘。而对于乡村的产业振兴而言,我们更要利用好以上的独特资源,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旅游业与农产品齐头并进,打响本地品牌,为振兴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
乡村振兴,兴在文化建设。我国有五千年上下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是我们所有华夏文明的根与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中华古代美好而又娴静的农耕文化一直是我们的向往。而不知何时起,我们的乡村文化开始逐渐变得淡薄,现在的农民闲暇时间全部用在打牌娱乐之中,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居逐渐被水泥砖房所替代,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可是我们的“根”养分淡了。所以我们亟需振兴乡村文化,多利用现代化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开展网络节日,文化旅游等方式,助力文化传承,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兴在生态改善。儿时我们的乡村是在丰收的田垄上,在清澈的水池边,鸟儿放声歌唱,一排排整齐的平房,一颗颗翠绿的柳树,空气中充满着泥土的芬芳。可现如今,如多农村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清澈的水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漂浮着垃圾的臭水泡;鸟儿不见了,剩下的只有嗡嗡的蚊虫;泥土的芬芳不见了,唯有腐臭的味道充斥着鼻腔……曾经美好的乡村环境一去不返,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造成了对于环境的破坏,习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的农村生活生产必须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还要坚定不移恢复农村生态,还一片清澈的天空。
青砖绿瓦,桃红柳绿,小桥流水人家,美丽的乡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现代化的农村就该是生活乐园、心灵家园、休憩田园和历史故园,乡村兴则国家兴,让我们用美丽的乡村来点缀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