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解题技巧
行测标题添加题——你是“标题党”吗
标题添加题在近几年的公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都有所考查,虽然考察的数量不多,但是对于公考考生而言,我们应该做到每分必争,所以它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有些同学的做这类题的正确率却并不理想,为了帮助考生突破这类题目,接下来带大家来一起学习下标题添加题的解题方法。
标题添加题就是根据题干的主要内容或者作者的写作意图看哪个最适合做这段话的标题,筛选选项,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题型。对于这类题,重点需要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并归纳概括文段主旨,在此基础上选出与主旨最契合且语言生动、吸人的眼球的标题。
例题: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在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没有质量并且不带电荷,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这使得中微子的运动轨迹不会发生改变。那些来自遥远宇宙、来自黑洞边缘或者来自宇宙线发源地的中微子,可以告诉人类那些“源”在哪里,甚至可以让我们一探黑洞的究竟。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令人惊喜的存在
B.特立独行的中微子
C.中微子:宇宙的使者
D.触不可及:隐形的中微子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点明观点:中微子在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后具体论述它的重要所在——运动轨迹不发生改变,可以借助它探索宇宙。能够点明这一作用的标题只有C项的“使者”,并且文段围绕“中微子”展开,所以C符合,当选。
A项令人惊喜的存在。并未提到文段的论述对象“中微子”,排除。
B项“特立独行”强调独特性和与众不同,不能体现中微子在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排除。
D项“触不可及”也不能体现中微子在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排除。
标题添加题的关键是紧扣文段主旨,因此首先要梳理文段的行文脉络,概括文段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筛选出符合文段内容的标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文段的论述对象快速排除错误选项。
“多拿一分是一分”,公考之路漫漫,希望同学们能够吃透“添加标题”的方法,拿下这一类题型。
抓好“对策”,巧解行测主旨题
在行测考试中,片段阅读中的主旨观点题在考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主旨观点题中,出题人考查频率较高的考点其中之一就是对策。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如何抓好文段“对策”,巧解主旨题。
一般情况下,提出对策类文段的行为脉络大多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这个时候作者想表达的重点是在解决问题上,因此,当遇到这样的行文脉络时,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对策句,由对策句理解概括同义转述得出答案。这类题目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还有一种行文类型需要我们重点关注一下。
第二种对策类文段的行文脉络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此时文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对策,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如果文段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行文的脉络时,如果选项给出了合理的对策,我们也是可以选择的。那如何体现出合理性呢?选项要满足一点,也就是对策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文段的核心问题,对问题本身提出解决对策。
例题精讲
科学素质是公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我国仅为6.2%。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科普方面的公共服务很不均衡,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服务的机会明显偏少。
这段话意在说明:( )
A.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B.全社会应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C.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民科学素质上存在差距
D.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强调了科学素质对公民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接着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指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存在的比例低、不均衡的问题。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要解决这一问题,即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B项的“全社会关注”无法推出;C、D项仅指出存在的问题,非解决之策。A选项针对文段给出的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故本题选A。
在这里,整理了文段中需要重点把握的表示对策的标志词:
1.应当、应该、需要、必须、亟须、亟待+做法
2.通过/采取……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
行测言语理解:你真的知道“接下来会讲什么吗”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有一个永远“猜不透”的女朋友,她会让你猜各种问题,总是让人不知所措。同样的,在行测考试中,出题人也特别喜欢让你“猜一猜”他的心思,比如:“接下来会讲什么?”你还记得这类题目吗?没错,就是推断下文题。这类题目虽然考查的不是很多,但是难度却在逐年增加。大家做这类题目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一般都是直接看尾句进行选择,但是你会发现有些题目按这个方法会出现错误。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呢?在这里带领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这类题目在大部分情况下的确通过尾句可以选到正确答案,但是当我们遇到一些特殊文段时,一味为了求快,只关注尾句,就会掉进尾句的“陷阱”里。比如“总-分”形式或者“并列”形式。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们在做推断下文题目时,还是需要通过分析句间关系、梳理行文脉络,来帮助我们确定落脚点在不在尾句。如果在,那便可以选择和尾句话题直接相关的选项;如果不在,那我们就需要对文段进行整体把握。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感受一下如何做这类题目。
例题:中国的古代城市都有城墙吗?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古代的城市似乎必然有城墙,尤其是都城,高耸的城墙彰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城墙的失守往往意味着帝国的末日。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北宋汴梁城、隋唐长安城与东都洛阳城……这些城内的里坊格局、外围的高大城郭,构成了帝国都城最鲜明的物化表征。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的是:( )
A.帝国都城的发展演变
B.古代都城城墙的作用
C.皇权与城市格局的关系
D.没有城墙的中国古代城市
【答案】D【解析】文段首句提出“中国的古代城市都有城墙吗”的疑问,然后指出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古代的城市似乎必然有城墙。由“以往的印象”“似乎”可知,文段暗含了以往的印象不准确的意思,即下文可能对没有城墙的中国古代城市展开论述。D项与此相符。A、B两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与文段无关。故本题选D。
相信通过上述例题,大家对这类题目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在这里再一次建议大家,做推断下文题目时,切忌图“一时之快”,还是要做好文段梳理,快速确定落脚点在不在尾句。各位小伙伴快去找几道题练习一下吧!
行测选词填空微操作:利用指代词找准提示信息
在选词填空的做题过程中,面对不同的题干材料,理解起来确实会有困难。要想提高选词填空的做题准确率,我们必须找准空缺处的提示信息。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类很重要的提示信息——指代词。
常见的指代词有:这、那、此、他、它等等,如果在选词的空缺处附近有指代词,那我们就需要根据指代词去找准空缺处的提示信息,从而理解空缺处含义,最终选出我们的正确答案。我们一起来看到这道题:
例题:仔细观察自然是发现的开端,是认识事物奥秘的向导,我们要注意观察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注意大自然偶然疏忽留下的破绽,通过对这些________的观察,追根寻源,让大自然________出各种深藏的秘密。我们要以大自然为师,以自然之道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调节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得人类社会________,不断向前发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蛛丝马迹袒露日新月异
B.细枝末节显现顺势而行
C.精益求精裸露改天换地
D.细致入微尽显弃旧图新
【答案】A【解析】这道题我们首先看到第一空。读到设空处,我们大概知道设空处要填入的是我们观察的一个对象,那么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呢?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要记住,每次读到空前的指代词“这些”就要马上用笔圈起来。这很重要!通过这个指代词就能帮助我们确定设空处的含义。往空前看,指代的对象就是前文所说“要注意大自然偶然疏忽留下的破绽”,所以设空处要体现的就是大自然偶然不经意疏忽,留下破绽的意思。
那我们接着就来分析一下各个选项的第一空。首先是A选项的蛛丝马迹,在公文写作常用的用法当中,这个成语一般侧重隐约可寻找的线索痕迹的意思,而破绽也就是指不容易察觉到的事物,所以蛛丝马迹基本上能够表达出这种大自然偶然疏忽,留下破绽的意思,我们先把这个选项保留一下。
再看看其他的选项,B项细枝末节,侧重的意思是无关紧要,那我们知道偶然疏忽留下的破绽其实和重要不重要这个意思是不一致的,可以排除。接着再看C项的精益求精,侧重好上加好,表达不了设空处含义,排除。最后D项细致入微,侧重体贴关心,同样表达不了设空处的含义,排除。通过第一空指代词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答案为A项,继续看第二空。
读到第二空,大概可以确定这里要表达的是大自然对深藏的秘密的做法,前文的“让”说明是前面观察,追根寻源所带来的结果。前文既然告诉我们“要追根寻源”,所以大自然会说出它的秘密,那设空处的含义应该是我们追根寻源后,大自然会说出他的秘密。看选项:
先验证一下A项袒露,侧重坦白、露出想法,基本能表达追根寻源后,大自然会说出他的秘密的意思。B项显现,侧重自然流露,但这里要表达的是追根寻源后要表达的结果,不能体现空意,排除。C项裸露,侧重没有遮盖,同样不能体现空意,不能选。D项尽显,侧重全部出现,题干体现的是大自然说出秘密,秘密不能被全部说出,无法体现空意,排除。
再看第三空,这个空体现的是人们以大自然为师,利用自然后对于人类社会的一个结果,空前出现了“使”,那前面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空处含义应该表达不断向前发展之意。最后看看选项
A项日新月异,侧重不断发展,基本上是可以表达出不断向前发展的;其他选项的顺势而行、改天换地、细致入微都无法体现空意。
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正确答案就是A。
通过上面的这个例子,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已经理解到,我们在做选词的的时候如何利用我们的指代词,找准它的指代对象帮助我们快速的找准正确答案,祝愿各位同学考试顺利!
2022省考行测:主旨句没找到?那可能是“隐身”了
主旨观点题作为省考中一类重要题型,备受考生重视,但是一些考生往往主旨观点题的正确率却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考生并没有真正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没有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核心观点。大部分的主旨题文段中都会体现主旨句,我们可以根据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例如转折词、总结词、对策词等判断主旨句所在的位置,然后再对应选项选择符合主旨句意思的选项。加以训练,大家的正确率就会有所提高。
但是有一类文段,我们会发现正确答案所表述的内容,题干中并没有论述到,那是不是说答案错了呢?当然不是,之所以文段没有论述到,那可能是你遇到了“隐性主旨”这种文段。那何谓隐性主旨?遇到这类文段我们又该如何作答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所谓“隐性主旨”,就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将其观点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一些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意图。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房间太脏了,生活在这里一定会得病的。那么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想表达的意思仅仅是指责你的房间脏吗?并不是,而是想让你把房间打扫一下。“打扫房间”并不是我直接说的,而是隐含在我描述背后的。这就是一种隐性主旨。那么考试的时候,隐性主旨又是如何考查的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题:
例题:空气、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必需条件,然而相对于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公众对土壤污染并不够重视,防治意识要弱很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雾霾来了我们能看到,河水变臭我们能闻到,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吃的大米、蔬菜是什么样的土里种出来的,含有什么不该有的元素。更可怕的是,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如果今年这片地里种出的庄稼有毒,明年也必定带毒,若想恢复如初,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漫长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土壤污染与其他生态污染有哪些不同
B.公众应重视土壤污染并提高防治意识
C.土壤污染危害的发现为何具有滞后性
D.土壤污染治理应舍得投入时间和财力
【答案】B【解析】第一句指出公众对土壤污染不够重视,防治意识要弱很多,指出问题;第二、三句指出土壤污染后会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土壤污染一旦发生很难恢复。既然对土壤污染不重视,防治意识弱,会带来巨大的危害,那么,公众就应该重视土壤污染,提高防治意识。
A项对于土壤污染与其他生态污染的不同对应到文中第一句话,但是“不同”并不是文段的重点,排除;
B项公众应重视土壤污染并提高防治意识与文段重点相符,保留;
C项讨论的是滞后性的原因,对应文段第一句,原因并不是重点,排除;
D项“应舍得投入时间和财力”并非文段表述,过度推断,排除。故本题选B。
在这道题目中,作者阐述了“公众对土壤污染并不够重视,防治意识要弱很多”这个问题,同时也告诉我们“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如果今年这片地里种出的庄稼有毒,明年也必定带毒,若想恢复如初,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样的危害。既然有问题,问题又会导致危害,那我们就应该重视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作者隐含的核心观点就是“公众应重视土壤污染并提高防治意识”。
通过上面这道题目,我们会发现,隐性主旨的文段结构会呈现出“问题+危害”的形式,这时我们应该选择的选项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重视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明确了这一点,相信同学们再遇到隐形主旨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作答了。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