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欣赏
文以载道 薪火相传——百年大计 教育为先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政治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文化的载体之一——教育却显露出一些弊病,行政管理体制让教师无所适从,“唯分数”论让学生压力山大,教育资源不均让家长忧心忡忡……教育本该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如今却偏离了初衷,更导致人文、艺文等文化难以传承延续。因此,重塑教育风尚,振兴中华文脉迫在眉睫。
以立德树人为源,让教育之树深植于地。桃李无言又何在,守得初心见月明。时代洪流下,物欲泥沙被裹挟而来,为了满足功利之心,教育逐渐迷失方向:部分高校过度追求评级评优,任设专业、盲目扩招、管理散漫等不理性之举层出不穷,其本质可理解为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与之伴生的则是学子的人文、艺文等综合素质的全面下滑,更有甚者滋生学术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为此,要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以优秀人才为引,让教育之树挺拔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硬件”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育“软件”的优化。当前,不同地区的教师队伍差异性过大,较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滞后、年轻教师稀缺等问题让教育质量愈加失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即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教育投入向教师倾斜,提高教师待遇,让优秀的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唯有发挥教师这一引路者的作用,才能培育出高水平的人才,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光,让教育之树根繁叶茂。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体制,让大多数学子陷入了空有理论而无实战的窘境。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办学模式,以百校千企、实训基地、技能大赛等重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更多技能,也推动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当时,教育更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牢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让教育繁荣生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人,融合多元素滋养教育之树的生长,坚持立德树人元素,扎牢根系生长;利用优秀人才元素,指引垂直生长;发挥改革创新元素,注入活力生长。唯有发展好教育,方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让中华文脉焕发生气。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被映照进现实,当偏远山村的一隅也响起朗朗书声,当5575万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回首往昔,我们的民生答卷充满温情也充满力量。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定要牢记“人民”二字的重量,做好民生工作的大文章。
人民至上,贴近群众,做好民生工程的增温工作。民之所盼,政之所兴,只有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才能做出让群众满意的人性化民生工程。居民楼下夜宵摊上的袅袅炊烟里,装着是城管部门在市容市貌与民众需求间的平衡之道;公共场所的特殊人群帮扶设施里,修建的是市政部门对所有人民不加偏颇的关心与爱护;身份证读取的健康码信息里,储存的是卫健部门在消除数字鸿沟问题上的斗志与决心。人民至上,就是要不仅仅关注到大多数,也要看到小部分。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以民为师,听取民意,做好民生工程的提质工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有了解好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身上沾有泥土气息,才能把民生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优。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数以万计的扶贫工作者扎根基层,用为民的热忱换取群众的心声,用手中的权力解决群众的隐忧。他们用烈阳下的汗水让脱贫攻坚汇聚了民众所拥有的智慧;他们用田间的脚印让脱贫攻坚的力量更集中的使向民众所需要的地方;他们用与乡亲们一次次的交谈让脱贫攻坚的结果高效且高质。察民情方能解民忧,了解好群众的痛点方能更好地做好民生工作。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民生工程的落实工作。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就要兑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我们一方面要发挥拓荒牛精神,攻坚克难,贯彻党中央的方针理念,把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我们胆子要大,步子也要稳。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在实施民生工程时我们更要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如果我们许下的承诺没有兑现,群众就会对我们失去信心,我们又何谈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呢?因此,既做到尽力,又做到量力,才能真正将民生工作办到群众心坎里。
新时代气象万千,新思想凝聚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眸“十三五”,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历历在目,展望“十四五”,我们更要以必胜的意志,同广大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人民共振,把民生工作抓好抓实,带领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
坚持建设生态文明 共筑祖国大好河山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生存的环境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生物和谐共生,才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景象,也组成了我们生存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坚持建设生态文明,上下齐心,共同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
生态文明建设,需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基。我国国土辽阔,想要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必定是一场硬仗、大仗、苦仗,这也意味着需要党中央冲在一线,为全体人民指引方向,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曾经的太湖流域水污染严重,附近河岸也被漫天的垃圾淹没,正是由于党中央及时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并立即增设了太湖巡查队,在政府的带领下,终于让清澈的湖水重见天日,到现在太湖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周遭的生态环境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由此可见,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更快地实现全体人民“共住蓝天下”的宏伟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需以强化宣传教育为方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若每个人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或许就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场景,但要想改变大家心中的念头,宣传教育必不可少。街道上的保护环境的横幅、小区内垃圾分类的站点、电视上循环播放的公益广告、学校里课堂里新增的生态保护课……这些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已经获得了初步成效,帮助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初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未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让保护生态根深蒂固在每个中国人的脑中,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生态文明建设,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手段。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调整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当前我国仍有许多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污染的产业,像是矿业、采砂业、造纸厂等等,对于这些企业和工厂,如果不能及时的“关、停、并、转”,那么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只能留在理论阶段。抓紧时间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只有这样生态环境质量才会真正有明显的改善。重拳出击治污染,壮士断腕调结构,我们要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大刀阔斧地改革,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战略、新思想,让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在每一个的心里,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携起手来让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润物无声的姿态,滋润着华夏子孙的心灵,砥砺着我们的品行,在前进道路上给予支撑,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我们要接续奋斗,用文化书写中华最美的华章。
要以不日新者必日退的理念讴歌文艺事业。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在当下时代发展中,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活动抑或是文艺惠民等方面文化工作者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他们积极投身于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等领域,戏剧领域人才辈出,电影领域歌唱新时代,文学作者层出不穷,他们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熠熠发光,才让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参与文艺事业。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要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传承文艺事业。习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泱泱大国,屹立东方,中华民族的血脉都藏在一卷卷古文卷宗,一进进老旧古刹中,那些雕梁画栋、北曲南词里说的都是曾经的“规矩”,那些起承转合、平平仄仄间道出的尽是祖宗的智慧。文化是细密而绵长的,生生不息,当下还有部分人传播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内容。文艺要生活,但绝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营造和谐,绿色,和而不同的文化传播氛围才是让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成就最伟大的文化姿态,必先是认可本国文化的,高度的文化自信展现中国之风采,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让我们在文化发展之路上可以愈走愈远,前行之路愈来愈宽广。
释放时代经济潜能 提高经济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指出了新常态化经济发展新特征,正如互联网协同消费经济、新动能产业经济、新业态模式经济等的出现,但新形势下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环境受阻、发展方式滞后、发展内需不足…………因此,应结合新时代进程,促进新经济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带动经济新增长。新经济、新业态催生了消费者新需求,其中新环境的需求尤为迫切,如部分互联网协同消费经济模式下的APP运营企业中商家、平台、消费者三者的权责关系不明晰,致使纠纷不断;网络直播带货等新消费模式兴起的同时,出现多起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维权难;部分商家利用网络平台肆意侵害消费者个人隐私,造成个性信息泄露……揭露了新经济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侵害,消费需求减弱、消费动力不足。而通过创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增强消费信心与消费潜力,使消费者敢于消费也乐于消费。因此,规范网络法治环境,强化商家违法惩戒力度,倒逼企业与运营商诚信经营。
创新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新增长。新经济的发展,如: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制造向创造的飞越……均离不开发展模式创新。正如S省清洁能源特色小镇围绕清洁能源产业链,深化产业发展方式,深入研发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实现经济新发展;再如著名的K公司警示录,K公司排斥新技术最终被数字化所淘汰……告诉我们企业发展是时代演变的缩影,跟不上时代步伐,终究被时代抛弃。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不顾当下时代需求,民众需要,那企业产品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从而谈何盈利。正是如此,当下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模式,更新产品,迎合需求,推动企业经济发展。
提高内需动力,拉动经济新增长。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要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自疫情以来,投资、出口和消费均遭到一定程度的打击,致使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受阻,国内的经济波动较大。随着国际贸易争端、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等推波助澜,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当下,推动国民内需动力,提振经济日益迫切。当下内需减弱是由于对民众对未来预期收入与支出不确定的担忧,可以通过多项民生政策提高预期信心,如为鼓励消费各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应的消费券,帮助民众减少支出;为保障就业、住房需求,各地出台购房补贴与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多途径稳定居民生活,提高消费意愿,促进经济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理念,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立足经济发展新局面,通过多途径培育经济发展潜力,营造经济发展环境,调动经济发展动力,扎实推进高质量,让民众共享新时代经济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