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范文阅读
2022-03-23 02:13
来源:政华教育

申论范文阅读

让公共服务更有民生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做好便民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便民服务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事关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事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树立。因此,要不断优化便民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坚持问需于民,契合群众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想提高群众满意度,必须确保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符合群众需求,是问需于民的最佳途径。新民县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时,首先制作演出节目单和调查问卷了解群众的喜好,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演出节目,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反观部分地区在进行服务供给一味采取的是“送服务”的方式,缺乏对群众需求的了解,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对群众“胃口”的情况,造成资源了的浪费。因此,在提供公共文化前应做好问需于民的工作,根据群众需求输送相对应的服务,让服务真正送到群众心坎里。

实行市场运作,购买优质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不一定是生产者,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的公共服务,是对公共服务体制的破冰尝试,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政府要直接面对数量庞大的群众,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完全满足大众的各种公共服务需求,包揽各项公共服务的供给,必然会产生公共服务供给量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引发群众不满。因此,政府在公共服务的完善上正通过转变思路,放开“手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提升业务水平,收获群众“点赞”。

完善监管机制,保障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在为群众供给公共服务时,如果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服务质量自然难以保障,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也难以有所增加。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供给服务后,直接“一包了之”,对服务外包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导致公司敷衍搪塞甚至采取违法违规的服务方式,最终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与公众的期望存在差距,群众满意度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政府必须强化服务外包领域的监督机制,同时完善群众监督举报渠道,通过内外监督发力,倒逼服务机构提升质量,为群众送去满意服务。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一目标,提高该服务满意度无疑是高山之基、活水之源。政府必须敢作为、善作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携手传承非遗留住文化根脉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和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

“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到“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明显提高,许多“中国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和传承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

当好保护者筑牢精神家园。千百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和生产生活知识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华夏文明的标志,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切实保护好这笔宝贵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当好宣传者凝聚前行伟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记忆的载体。现如今,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太极、书法培训受热捧,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了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而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变“潮”。如川剧变脸经过改造、精简,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可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凝聚起中华民族向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的磅礴伟力。

当好传承者引领健康生活。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成为了很多居家群众、入院患者和医生护士的日常锻炼方式,既可以缓解压力,也能够提高免疫力。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应当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精神,进一步引领人民群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面向未来,我们要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传承者,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为14亿中华儿女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奋斗源泉。

 

扎根基层 贴心服务 奉献青春

青春应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青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青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当下,在我国的政策中,鼓励青年到基层去书写人生的比比皆是,比如“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社区志愿者”等等政策出台,都体现了对于基层青年人才的重视。鉴于此,应该继续加大力度,让青年的不易青春找到舞台。

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脱贫。有志青年扎根基层、努力奋斗、尽心拼搏,能够让基层人才队伍得以扩充、让农村事业产业得以激活、让农村经济活力得以释放,这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简言之,这让农村脱贫工作有了带头人、有了规划人、有了领路人,正因为这些人的无私奉献,也就有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富裕的“智囊团”。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群众脱贫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并非一人之力,需要大量人才、长时间地扎根基层,努力奋斗,才能有所突破。

扎根基层,促进生态保护。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则需要青年人才的助力。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对于生态保护、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等方面同样需要人才护航,尤其是需要愿意奉献、敢于吃苦、乐下基层的青年人才到基层、去农村挥洒青春。以前,人人都信奉“人往高处走,水到低处流”的人生信条,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将大城市作为青春奋斗的舞台,这就使得农村缺少了各项事业的主心骨,生态问题同样少了带头人;而现在,有些人将奋斗的方向转向了基层,将青春的舞台搬到了农村,将价值的取向转到了困难地区,这对生态而言同样会有福音。鉴于此,青年当从基层做起,为生态保护助力。

基层工作是政府工作的“显微镜”,是民生服务的“试金石”。便民举措暖人心,政务服务伴民行,唯有切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久久为功,善始善成”的拼劲,才能推进政务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讲好黄河故事 延续历史文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高山出发,在高原前进,经千难万阻,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奔流到海不回头,大河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助力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传承黄河文化从认同开始。文化自信暗含着文化的高度认同,对某一种文化持高度的支持,毋庸置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国内也对中国文化与现代的适用产生怀疑,所以对文化的认同就变得尤为重要。,对中国文化如此,对黄河文化亦是如此。从夏商周直到汉唐北宋,中华文化的顶级辉煌,中华文化所体现的世界文明的高度,就是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中国大古都的“黄河时代”,中国核心王朝的政治中心在这里长达3000多年。中国的制度体系、科技文明、顶尖人才、民族融合在这条河流产生、壮大,比如汉字、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丝绸等,这些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按照记录都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发展最根本的基础,我们必须正视黄河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要从黄河文化符号的梳理中寻找历史上促进民族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关键符号、关键要素,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承黄河文化从保护着手。黄河文化的载体就是黄河本身,黄河遭到破坏无疑会让文化受到伤害。如今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远远超过生态警戒线,致使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困扰着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地发展,所以首先要做好对黄河生态领域的保护,孕育新的文化。对于如今现存的黄河文化内容,更要做好其研究,目前我们正努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发展平台,整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院及相关研究机构,支持黄河文化研究会队伍建设,对黄河文化的内涵、框架、理念等进行深度研究;其次黄河流经的领域不是一地,应该对黄河进行系统保护,各省联合起来加强合作,目前已经建成“黄河文化保护委员会”,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中华子女自称“炎黄子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都为是一名中华儿女而自豪,黄河已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当然,黄河之水要奔腾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也要永久延续。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深度挖掘,高度呈现。

 

不日新者必日退——持续深化改革

从脱贫攻坚彰显中国温度到疫情防控展现中国速度;从中国高铁实现四通八达到航空航天致力追求卓越;从简政放权逐步走向纵深到政务服务日臻趋于完善......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归功于改革的种子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它又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推动我们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奋进新时代,唯有持续深化改革,才能谱写出新的绚烂篇章。

坚定信念是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理想信念犹如灯塔,指引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理想信念亦如源泉,滋养我们干涸已久的心田拥抱充满未知的时代;理想信念更如引擎,激励我们持之以恒地奋斗答好人民满意的答卷。倘若信念缺失,面对变革挑战,常常会紧张失措,迷茫不已,错失良机;面对是非曲直,往往会真假难辨,难抵诱惑,怯于亮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信念是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唯有强化目标感,增强信念感,才能在改革的道路上获得源源不断的底气、坚如磐石的信心以及只争朝夕的劲头。

务实精神是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务实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务实是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务实是慎终如始,砥砺奋进。改革之路上,涌现出无数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先进典型,他们发挥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助力“中国号”巍巍巨轮行稳致远。习总书记曾强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奋进新时代,不断深化改革,我们要少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多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实绩,用求真务实的精神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高分答卷。

理性思考是改革成功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开放共享依然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抓住契机,便可乘风破浪,实现共赢,然而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风险与机遇并存,深思熟虑,慎重走好每一步,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既要有当机立断、多谋善断的果敢,也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真正能做到洞若观火,一叶知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回望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依旧任重道远,唯有理性分析,精心规划,方能制胜。

回顾党的百年征程,”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逆潮流而动,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才是人间正道,现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唯有秉持”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的坚定信念,培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务实精神,坚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的理性思考,方能再续新的百年辉煌!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