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综合分析题答题技巧
综合分析题目如何应对
对于申论综合分析题,很多人都觉得是申论试卷中的一大难点,同时也确实不容易拿高分。综合分析题目的作答需要同时考虑要点分和逻辑分,而不同类型的综合分析题目又有不同作答逻辑。所以帮大家梳理了各类综合分析题的答题思路以及在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综合分析题的常考题型有哪些
对于省考申论而言,解释型综合分析考查频率最高,即题干中给定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让我们去解释或者理解,则称之为解释型综合分析题;其次是启示型综合分析题,同时国考中也考查过评价型综合分析题目,若题干中给出一个观点或者社会现象,要求进行评价分析,我们称之为评论型综合分析题;山东省考和江苏省考也出现过比较型、关系型综合分析。
二、综合分析题的基本思路
估计有过一点备考经验的同学都听说过,综合分析题的答题思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没错,这9个字就是我们作答这类试题的指导思想,其实就在于这个思路来源于每年的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中对“综合分析能力”是这样表述的,即“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地推断或评价。”所以简而言之,就变成了人人貌似都知道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3个层次、9个字。
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理解这3个层次,千万不要似懂非懂。第一“是什么”:指的就是针对题干中给定内容,进行初步的解读或者是倾向性的态度,其实就是分别对应两种不同题型。第二“为什么”:指的就是多角度进行分析,只要是能够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我们都可以放在作答中,有可能是意义、有可能是原因、有可能是案例、有可能是影响,大家千万不要狭隘地理解为“原因”。第三“怎么办”:指的就是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或者说某个结论。大部分情况是措施,但是有时候也只是一个结论。
三、解释型综合分析题的作答注意事项
对于解释型分析题,很多人一开始在答“是什么”层次时,都是碰运气,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写对。运气好,对了,则一顺百顺;顺气不好,错了,则一路崩溃。所以,我们在阐述“是什么”层次时的原则是“具体本质化”,结合材料把背后的告诉我们的本质问题或者道理讲出来所以,请大家在作答阐释型分析题,阐释“是什么”时,注意一个原则“抽象具体化”。
四、评论型综合分析题的作答注意事项
对于评论性综合分析题,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在阐释“是什么”层次时,观点应该明确,看清题目要求。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结合材料的倾向性明确自己的态度,不要含糊、左右摇摆。如果材料都是意义,观点一般就是肯定,而材料都是危害,观点一般都是否定,如果材料既有意义又有危害,那就辩证看待。
所以综合分析题型很多,但是说到底逻辑基本都是总分总三层,而具体要点则根据材料而定。希望各位考生能够紧急贴合材料,不遗漏踩分要点,将综合分析这个难题攻克。
启示型分析的作答技巧
综合分析题型向来是同学们比较畏难的题型,其中启示型分析看似简单,但若想真正作答清楚,取得理想分数,也并不是一件易事,虽说答题呈现有别于其它综合分析类型,只是分条罗列要点即可,但是并不等同于归纳概括。需要注意的是,启示不等同于单纯的做法和经验,更强调从做法中学到了什么,要考虑国情等实际情况,因此,需提炼普适性做法+从中学到了什么。
下面以2019江苏省考B卷第一题为例,详细说明启示分析的作答技巧。
【例题】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沈书记的“三怕”对做好执法工作的启示。
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通过审题得出:沈书记的“三怕”对做好执法工作的启示。因此,需要先找到沈书记的“三怕”是什么,再依据材料,结合执法工作的特点,写出从沈书记的“三怕”中能得到的对执法工作的启示。进而形成基本思路:答案要围绕“三怕”去写,紧扣执法工作,同时结合材料,分别把“三怕”的具体内容写清楚。
通过找点得出:沈书记的“三怕”是指:“怕听不到骂声”、“怕思想和能力跟不上发展”、“怕发展跟不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而言:
1.怕听不到骂声的启示:因为村里穷,他没少被村民骂——因存在问题,村民有意见,“骂”是一种反馈==》虚心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被骂后的做法:促使努力脱贫,请人出谋划策、办厂发展村办企业。==》在骂声中发现问题,了解工作中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2.村民的意见(骂声):村民不仅关注收入,也关注环境,需求不断变化。村民的“骂声”逼着沈书记继续往前走:被骂原因:经济起来了,但是环境脏乱差、治安问题严重。被骂后的做法:不满足经济好起来,继续往前走。创新管理——发动群众参与,成立管理团队,参与村务管理。==》怕思想和能力跟不上发展对执法工作的启示:工作中解放思想,不断学习,补齐自身短板,避免本领恐慌。
3.做法: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骂声越来越少,为了防止被骂的做法:工作做在前。==》怕发展跟不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执法工作的启示:要深入群众了解需求,从而倒逼自身改善,优化执法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
加工之后形成书写答案:
“怕听不到骂声”对做好执法工作的启示为:虚心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在“骂声”中发现问题,了解工作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怕思想和能力跟不上发展”对做好执法工作的启示为:工作中需解放思想,坚持不懈开展学习,避免能力恐慌,补齐自身短板。
“怕发展跟不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做好执法工作的启示为:要深入群众了解需求,从而倒逼自身改善、优化执法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
综合分析题作答重在逻辑
综合分析题的重点仍旧是在于找点,但是除此之外,在改卷之中相较于其他题型而言综合分析还会侧重于对于逻辑的考察,也就是答案呈现更具有逻辑性一些,下面来讲解一下如何让答案呈现更有逻辑性。
【例题1】(2021联考申论试卷)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对画线句子“这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为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的理解。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400字。
【解析】该题为综合分析题,遵循于“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我们就应先理解该句话,然后再去给定资料中找点,在材料当中找点时,有找到“这辆列车”指的是“公益性小慢车”,这辆公益性的小慢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串联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余的材料内容要点所说的都是小列车所带来的好处,也就是说都是同一个方面的要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将答案呈现整理为“主旨句+具体要点”的表述,最后再可进行总结,符合于综合分析题也区别于其他题型,此时答案整体的逻辑便是“先理解-后解释-再总结”的逻辑。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慢车”传承“铸道精神”,方便日常出行,改变生活面貌,增加经济收入,带来温暖和希望,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表现为:一是方便出行。彻底进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依赖的交通方式,且多年来票价不变;站台提前开放,开车时间弹性化,货物搬运方便;设置乘降站,买票方式灵活,可上车补票。二是增加收入。提供交易场所,利用车厢售卖农产品;帮助电商输送货物,实现线上销售,线下发货的“火车+电商”模式;提供就业岗位。三是完善便民利民措施。优化服务内涵,列车服务结合民俗风情,制作民族文化的宣传牌,提供双语服务和广播;完善便民措施,提供便民物品,实行人畜分离。四是让更多年轻人走出大山到外面学习,务工,通过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改变行为习惯。“小慢车”带领村民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计空格362字)
【例题2】(2018联考申论)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200字。
【解析】该题与2021联考申论卷的综合分析题相类似,答案整体的逻辑便仍旧是“先理解-后解释-再总结”的逻辑,可是由于给定材料的要点内容与上一道题不同,所以答案呈现的逻辑也是稍微有所不同。在材料要点中,我们找到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有其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策等,即不再是同一方面的要点,而是不同方面的要点,此时答案呈现时便会注重要点呈现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不同方面的要点可以按照不同的逻辑顺序书写即可:“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对策”或是“带来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对策”亦或是……但是要注意选择符合常人思维逻辑的答案书写方式。
【参考答案】
城市要突出自身特色,引进正确人才。我国各地城市间经济实力与区位优势不尽相同,对人才的吸引与需求也迥然不同。然而当前各地人才引进手段同质化倾向严重,盲目运用物质因素吸引人才,不但加重财政负担,而且难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厚此薄彼、重外轻里的引进政策更令本地人才寒心离去。因此,各地引进人才要找准定位,展现独特优势,采用不同路线,建设人才生态,引进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人才。
【技巧总结】
1.注意审题,依据作答原则,明确作答基本逻辑思路。
2.掌握材料要点信息为同一方面还是不同方面,同一方面要点可以适当提炼主旨句,可分条罗列要点;不同方面要点可按照常人思维逻辑整理要点即可。
评价型综合分析题作答:总—分—总
该题型的逻辑还是材料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常考的有三类:解释型分析、评价型分析、启示型分析,下面带着大家重点学习评价型分析的作答技巧:
【题型认定】
评价型分析的判断方法和其他类型截然不同,题干中出现让谈对某一个现象、观点的看法、认识,或者评价、评论、评析某一个观点、现象,都为评价型分析。
【作答技巧】
作答方法仍然分为审题、找点、加工、书写。其中审题重点有三个:类型、评价对象、特殊要求;(当然特殊要求中的“观点明确”也要精准理解,就是:亮明观点的意思。)找点就需要围绕评价对象回到材料中寻找相关的所有要点;重点在于加工环节。评价型分析的整体作答逻辑为总分总,那么每一部分有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1.首先第一个总,一定要明确表明对于评价对象的观点,除此之外,在评价对象不明确时也需要先概括评价对象。而围绕第一个总,重点给大家讲解以下几方面:
A.观点来源:围绕作答对象表明的观点一定是命题人的观点,而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断。具体在题目作答中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材料中寻找权威观点(专家、学者、领导人的讲话,中央政策文件内容)第二种需要在全篇分析材料之后得出观点(思考过程和作答过程刚好相反)
B.观点表述:尽可能的优化表述,而不是总是生硬地表达对或者错。对于正确的观点可替换表述为支持、点赞、弘扬、提倡、倡导、学习;对于错误的观点可表述为抵制、拒绝、不倡导、应解决等;而对于需要辩证看待的观点可灵活表述为存在一定积极意义,但也有问题/风险/挑战。在这其中如果谈对于某一政策的看法,那么一般表述为其出发点是好的,但落实不够/未考虑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人性化。当然,除此之外,也有例外情况,看材料具体如何表述,如2015年试题中对于新技术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这一问题的观点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待观察。
2.第二个分,要在对应材料寻找和分析对象相关的所有要点,但要注意要点间内在逻辑。
A.找寻的要点有好坏之分时,一方面;另一方面。
B.如果找的要点是一边倒的好或者坏时,可以按照要素罗列要点:好现象、问题、原因、影响。
C.如果全篇材料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可按照案例的要素呈现要点:处境+做法+结果。
3.最后一个总,提对策或者做结论,注意扬长避短原则。
当材料中出现要、必须、应该等直接对策时,直接放至最后,但有时没有直接对策的话,就需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分析部分全都是正面表述,最后就可以做结论弘扬、提倡等等,但如果分析部分有问题,就可以在最后根据问题反推宏观对策。
评价型分析其作答本质仍然是找全找准要点,只不过在这基础上需要加上一点作答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