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之乡村振兴类文章如何分析
2022-03-28 02:58
来源:政华教育

申论之乡村振兴类文章如何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10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以数字乡村建设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意义分析】

一、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民生领域)

1、方便农民生活。以前,村民买东西要去县城,路上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县城内东西品种也不多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后,村里通了网络,村民在家就可以选到中意的商品,节省购物时间,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生活更加便利。

2、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数字乡村建设使网上开店、直播带货走进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其中,通过农村电商,农产品销售找到了新出口,农民也真正享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利益

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政府管理领域)

1、推进乡村治理多主体。长期以来,普通村民较少参与乡村治理,而数字乡村建设将使个体或组织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和发展中。

2、推进乡村治理内容线上化、透明化。数字乡村建设要求乡村公共事务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进步增强群众对基层部的信任。

3、推进乡村治理方式数字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新技术和新业态,提高村民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自动化的可及性。

4、引导乡村治理动力前置化。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农村个体、组织的思想、心理、行为规律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有利于将乡村社会矛盾与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使乡村治理的动力激发模式转向“主动预防一积极创稳”。

提高农业产业能级和效率(产业发展领域)

1、促进农业生产从以人为核心向以数据大核心升级。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个人经验来决策和执行,这导致整体生产环节效率低等问题。而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对农产品产前规划、产中管理和产后销售进行全链条精细化管理,进而提升产业链效率。

2、促进农业生产由标准化向定制化升级。在消费端,数字乡村建设促使商业模式创新,如创意农业等,这让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农业供给精准、高效对接。

3、促进农业服务向综合赋能升级。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据,从生产管理、溯源体系、智慧物流等各个环节全面赋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重组产业组织系统,升级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的能级和效率。

【问题分析】

一、相关规划设计滞后(规划方面)

1、缺乏整体规划设计。虽然农业农村信息化有总体规划,但是数字乡村建设仍然处于自下而上的各地自主探索的阶段,还有待进行系统性的统筹。

2、地方规划设计脱离现实。一些地方不能看清自身的实际情况,或没有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探索研究,对其他地方的数字乡村建设经验盲目照搬,对相关政策文件的理解浮于表面,这都导致数字乡村建设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物力方面)

1、乡村网络设施落后。乡村数字建设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网络、信息不通畅,很多乡村手机信号很弱,网速较慢,计算机的普及率也比较低。

2、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较低。各地在推进乡村建设进程中,出现了网络信息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脱离的现象,比如在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方面没有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结合,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普及率较低。

三、数字乡村人才匮乏(人力方面)

1、农民数字化水平低。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对农民来说是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还没有真正融入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让村民了解数字化、熟练运用数字产品、进行数字化生产,更是困难。

2、专业人才匮乏。当前,很多地区都缺乏本土的专业人才,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同时,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也较为匮乏。

【对策】

一、加强相关规划设计

1、加快推进整体设计。新时期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在现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整体规划设计,以设计试点和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各级政府、各类企业、乡村、公众极参与,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因地制宜建设数字乡村。各地差异化的条件决定了多样化的推进模式。因此,各地需要在整体设计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需求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规划,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乡村应用功能的设计和创新。

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1、完善乡村网络设施。加快乡村网络高新技术装备、加快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努力实现乡村地区网络信息全覆盖,基站全覆盖。

2、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应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村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包括手机、电脑等智慧终端设备的使用和软件的应用等。

2、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农村大数据、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培养一支爱农村、懂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政府给予补贴,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物流公司等组织开展乡村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建立规范、有序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加强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当前我们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至半山路更险之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成为时代命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蕴含了更多的对文化供给的期待和期许。由此可见,加强文化建设是当前发展核心要义,要下好先手棋、打好攻坚战,以文化促民生、以文化谋发展、以文化展风采。乡村文化有着他独有的魅力,我们要让乡村文化继续焕发活力。

【意义分析】

一、以文化为媒介,实现乡村乡风文明

1、能营造团结友爱风尚。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凝聚精神力量,提高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营造团结友爱的乡村新风尚。

2、能营造诚实守信氛围。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传播“恪守信义”的家风家训,有利于弘扬诚信道德品质,营造“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3、能营造互帮互助风气。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能够加强村民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村民间的情感,营造邻里互助、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尚。

二、以文化为支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能够为乡村经济注入不竭动力。

1、促进产业融合。乡村文化建设能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乡村依托当地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拉动衣食住行的消费需求,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2、调整产业结构。乡村文化建设能助推旅游业的发展,改变过去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乡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三)以文化为载体,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1、能强化部素养。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能增强乡村领导部的人文素养、精神素养,能提高乡村领导部的治理智慧、治理眼界,有利于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2、能提高乡民素养。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能够提高乡民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乡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增强村民对乡村治理相关政策的理解度,也能增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问题分析】

一、文化振兴人才相对缺乏

1、本地有能力的乡民外流居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造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这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失去了一定的人力支撑。

2、本地尚留下的乡民文化素养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留守人群成为农村人员构成的主体,这部分留守人群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深刻认知,使得乡村文化振兴失去内生动力。

3、外来文化人才不愿留下。与城市相比,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善,待遇相较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个人发展前景和机会不甚明朗,使得现实中真正愿意投身乡村、扎根乡村的人才非常稀少,因此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力量不足。

二、文化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1、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供需失衡。目前,部分乡村忽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导致农家书屋、乡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场馆缺失。同时,部分乡村建设的文化场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缺少使用功能,难以满足乡村的使用需求。

2、乡村文化设施使用率低。部分乡村文化场馆老旧、常年关闭、缺乏监管,甚至常被挪用、挤占等,使乡村文化设施既不能满足丰富乡民休闲生活的需求,又不能满足普及生产知识的需求,基本形同虚设,无法真正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乡村文化发展规划不合理

1、缺少实际调研。政府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层面缺乏精准性,难以做到因地制宜,过于注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效能质量,未能有效与乡村民众文化需求吻合。

2、政策难以跟进。乡村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在遇到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未能主动做出整体、科学的规划,致使部分乡村文化政策更似“权宜之策”。

3、政府重心失衡。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上,未能有效结合城乡发展实际将重点向乡村倾斜,存在乡村文化管理滞后、乡村文化人力资源配备不足、乡村文化投入不足等问题。

【对策】

一、壮大乡村文化人才力量

1、做好返乡创业工作。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不断创新乡民返乡创业模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优秀乡民留在农村,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2、积极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邀请专家,为乡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加强乡村文化活动组织建设,团结乡民共同构建乡村文化空间。

3、引导社会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引导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深入基层开展艺术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二、实现文化基础设施有效供给

1、充分对接农民实际需求。着力破解过去只依靠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建立“上下互动”的柔性供给机制缩小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化解“供需错位”矛盾。

2、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配置专兼职人员加强监督管理,以文化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乡民生产生活需求为载体,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引导村民参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

完善乡村文化发展规划

1、因地制宜发展。政府需做好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调研工作,了解乡村文化发展需求,了解乡村文化发展短板了解乡村文化特色资源等,将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相结合,科学制定乡村文化发展规划确保乡村文化精准建设。

2、让文化政策与时俱进。政府要综合各方意见,站在全局立场,制定富有前瞻性、预见性的政策,并要经过多方论证,最大限度争取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科学有效。

3、增强对乡村文化的重视。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引导文化消费活动向乡村倾斜,扩大非遗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等消费,推动乡村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同时,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生活短视频

近年来,短视频作为媒介“新风口”,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习惯,由此也衍生出全新的视觉和消费逻辑。当新的视觉和消费逻辑与乡村生活接合在一起时,乡村生活类短视频便应运而生。短视频呈现的乡村生活话语有其固定的视觉和消费逻辑,乡村生活类短视频的创作也在实践中遵循着这些视觉和消费逻辑。乡村生活类短视频的功能并非限定在也不该停留在以消费为导向的视觉呈现。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短视频,乡村生活类短视频应有正确的社会和文化导向。

【意义】

1、满足多元情感需求对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士,可以唤起他们的记忆乡愁产生情感联结。而对于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士,就可以通过短视频来满足他们的想象与期待

2、短视频拍摄门槛不高制作门槛低通常短视频的拍摄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够了,所以拍摄短视频的成本低。而且新媒体技术简单易学,很快就可以掌握到拍视频的方法。

3、政策支持平台扶持政策政府通过乡村创业活动平台新农人计划,鼓励乡村创业建设。

【分类】

乡村生活类短视频的生产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机构及在专业机构运作下生产乡村生活类短视频的生产者,我们称之为专业生产者;另一类是非专业机构及专业机构运作下生产乡村生活类短视频的生产者,我们称之为非专业生产者。由于生产主体的差异性,这两类生产主体生产出的短视频也属于不同的内容生产类型,前者以职业生产内容为主,后者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不同生产主体生产出的短视频有不同的视觉与消费特点。

问题

一、专业生产者对乡村生活类短视频过度美化

凭借精良的设备、成熟的制作手段等,专业生产者生产的乡村生活类短视频往往具有较高的视觉制作水平,这种表现乡村生活的短视频往往是被过度美化过的:画面色彩在各种滤镜的作用下变得脱离现实,画面本身也不再立足于真实客观的乡村现实生活,反而通过对角度和构图的选择制造脱离乡村生活的纯粹“想象”,但这种短视频却又往往以表现、纪录乡村现实生活的形式出现。专业生产者通过对镜头、构图、光线等要素的处理,赋予画面以全新的视觉意义和视觉形式,这种全新的视觉意义和视觉形式从属于消费主义的逻辑之下,所有的视觉表征都是为了制造关于乡村的某种“想象”,进而获取经济利益。

短视频是算法驱动下的“注意力”产品,在“眼球经济”的浪潮中,专业生产者一定会通过各种视觉手段争夺用户的视觉注意力。但是,争夺用户的视觉注意力并不是专业生产者的最终目的,专业生产者的最终目的是将这种视觉注意力转换成经济利益。在这类乡村生活类短视频中,生产者所使用的一切视觉手段都必须服务于这个最终目的。因此,以消费为导向的短视频通常会采用各种新奇、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视觉手段对乡村生活进行表征。

二、非专业生产者注重乡村生活的真实呈现

由于生产经费和专业技能的限制,非专业生产者制作的短视频水平往往不高。虽然大多数非专业生产者中并没有视觉维度的制作意识和制作技术,但仅从视觉表达本身而言,没有使用视觉语言意识和能力的生产主体反而会对乡村生活进行相对更真实的呈现。制作意识和制作技术的局限限制了这类生产主体对短视频内容的视觉加工空间,所以这类短视频往往会选择更接近乡村现实生活的视觉表征形式。非专业生产者虽然很难通过商业化的专业视觉手段吸引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但是他们对乡村生活类短视频题材的选取却成为他们制造“眼球经济”的重要手段,因为这类生产主体较专业生产者而言更了解乡村生活,他们知道乡村生活的真实样貌;这类生产主体在视觉表达的内容上也存在与专业生产者不同的选择倾向,他们更注重视觉表达的对象内容,而非视觉表征手段本身。然而,仅凭借内容而放弃对短视频的视觉加工难以满足短视频时代用户的视觉需求,这也不是非专业生产者生产乡村生活类短视频的长久之计。

三、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乡村生活类短视频

就目前来看,领域内专业和非专业的短视频生产主体大多都服务于“眼球经济”,但二者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前者通过技术的手段制造近乎完美的“想象”,后者则经常选取乡村现实生活中某些极具吸引力的题材。

以李子柒为例,仅就视觉表达而言,其短视频虽然也对乡村生活进行了视觉加工,但这种加工是一种对乡村生活适度的艺术化处理,并没有脱离现实。李子柒短视频在追求视觉注意力的同时,也展示了乡村现实生活及乡村文化的魅力,所以这类短视频不会以视觉表达的形式作为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核心手段。

乡村生活类短视频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适度的视觉加工,过度追求“眼球经济”则会使乡村生活类短视频脱离现实;而放弃对乡村生活类短视频适度的视觉加工则会丧失短视频的视觉吸引力。只有坚持积极的社会、文化、审美导向,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在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利益上获得共赢。

【对策】

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短视频制作质量小切口记录乡村美好,记录真实美好的乡村生活。其次就是创新多种方式鼓励主流媒体入驻,通过云直播和网民互动,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生活。最后就是加强扶持监督,对高质量的视频给予流量资金技术,同时也要打击违规同质内容

题】目前短视频平台兴起,有人说好,可以丰富大众生活,从上面获取知识和乐趣,有人说这些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容易上瘾。现在官方媒体却开始用这些短视频平台发布政策,你怎么看

解析我们应当警惕个别官方媒体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呈现内容定位不准部分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官方号定位模糊,为了追求流量,过度迎合受众,盲目发布与自身形象不符的内容。另一方面,表达方式千篇一律。部分官方号缺乏整体规划,没有运用新媒体平台的表达方式,内容千篇一律,无法起到宣传效果,影响政府形象。

从早期走红的华农兄弟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李子柒,短视频在传播乡村文化上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藏族白马少年丁真到记录东北乡村日常生活的张同,新的乡村叙事空间被大大拓展。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