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疫情相关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奥密克戎病毒肆虐,仅4月7日一天,上海就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24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0398例。3月以来此轮疫情,上海累计报告感染者已超过13万例,形势极其严峻。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说过,奥密克戎是最新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变异株。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引起的疾病严重程度低,但它仍然是一种危险的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现该病的各种症状,从无症状感染到重症甚至死亡,有基础疾病、高龄、未接种疫苗的患者在感染后症状表现可能较为严重,人们仍然会因为感染这种变异株入院甚至死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近日也公开表示:有研究对有关国家在2021年8月至10月与11月至2022年1月两个时间段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做了比较分析,发现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的病死率确实下降了,但造成的死亡总数却高于德尔塔毒株流行同期的死亡数。可以说,奥密克戎毒株流行的危害依然严重,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流感化”。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对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具有严重威胁。吉林省收治的奥密克戎感染者中就出现了重型和危重型病人,需要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在上海的确诊病例中,有些是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也有从轻型、普通型转为重型。上海市卫健委称,目前有1例重型,正在治疗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上海是一个老龄化城市。截至2020年底,上海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533.4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1%。老年人本就是易感群体,假如视奥密克戎为“大号流感”彻底“躺平”,将有多少老人会遭殃?
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加上同样绝对数量巨大的基础病患者,这两大群体一旦大规模被感染,不仅会给医疗卫生系统以及其他基本服务带来“挤兑”风险,还会对这两大群体构成巨大的生命威胁。
当下,整个社会都必须认识到奥密克戎的潜在危害性,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尽快控制疫情,使奥密克戎不会造成持续性的社会传播和大范围的流行。这正是中国抗击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应有之义。
为共同战“疫”创造良好信息环境
在网络平台上对不实信息进行辟谣,公安机关依法严肃处理造谣行为,网信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查处网络圈群造谣行为的公告……近段时间,针对网络上存在的制造、发布、传播有关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谣言和不实信息这一情况,上海相关部门及时出手、协同发力,澄清事实、粉碎谣言,用权威发布回应关切,维护了抗击疫情的公共秩序,为共同战“疫”凝聚了共识和力量。
当前,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快速上升,部分地区社区传播仍未阻断,疫情仍在高位运行,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疫情变化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涉疫信息自然也受到极大关注。一些人为博眼球、蹭流量、抢热点,或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或移花接木、拼接捏造事实,或张冠李戴、企图混淆视听,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资讯、交流信息。任由这些人为制造的谣言和不实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不仅会误导大众,还容易诱发非理性情绪,干扰疫情防控大局。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应是谣言滋生、传播的温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的信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也规定,对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将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手指动一动,圈群造谣言”的行为,不仅有违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也违法违规,必将受到法律惩处。从这个角度而言,治理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既是人心所向,也是法治要求;既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辟谣澄清,对谣言制造者、蓄意传播谣言者一追到底、依法惩处,也需要作为传播载体的平台主动担起主体责任。
阻断谣言的传播链条,人人有责。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媒介传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传播方式和路径向移动端、社交平台、视频平台转移,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和快速化。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节点,每一次转发都可能带来信息裂变。也正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理应多一些理性、多一份定力。我们应该关心疫情防控信息,但不能以情绪宣泄代替理性思考,成为谣言的“传声筒”;我们需要对疫情变化保持关注,但不能未经核实就“随手转发”,在无意中成为谣言的“放大器”。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增强抵抗谣言的“免疫力”,才能携手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
人心齐,泰山移。眼下,全国疫情总体呈现流行范围广、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外溢病例及续发疫情多发等特点。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需要凝聚风雨同舟的思想共识,越需要维护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正如一名网友所言,“在这个特殊时刻,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也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的一个表现”。从我做起,增强辨别网络谣言能力,主动拒绝传播谣言,为共同战“疫”创造良好信息环境、社会氛围,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必备条件。
动态清零体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不断提高“早发现”能力;紧盯传播链条,及时进行流调溯源;精准实施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分类管理措施……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各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与病毒赛跑,跑得越快,就越能掌握战“疫”主动权。目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隐性感染和轻症病例比例高等特点,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较多,导致发现和防控疫情工作更加困难。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动态清零”的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准。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发现一起就扑灭一起,既能减少疫情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又能最大限度地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是“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的必然要求,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有力体现。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医疗卫生条件存在差异,疫苗接种在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同时老年人口基数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态清零”是现阶段基于我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保持战略定力,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从严从实开展防控工作,我们必能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越是防疫吃紧,越要摒弃“躺平”心态
当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处于高位流行,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全国各地紧急驰援,众志成城打赢这场大仗硬仗。然而在舆论场上,也有一些“大号流感,防疫过度”“重症率、死亡率低,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等错误认识,有的借疫情鼓噪“躺平”“与病毒共存”等消极言论。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疫情防控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随着疫苗接种比例提高,以及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不及其他毒株强,感染者的临床严重性、病死率确有下降,但这并不表明新冠肺炎等同“大号流感”,对其危害可以掉以轻心。有研究对有关国家在2021年8到10月和2021年11月到今年1月这两个
时间段的病死率和死亡率作了比较分析,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因疫情造成的死亡总数或者死亡率,高于德尔塔毒株流行同期的数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非常小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乘以14亿多的人口基数,绝对数就会很大。奥密克戎病毒传播快、传播力增强,且感染者大多无症状,感染后不易被发现。一旦“解禁”“放开”“听之任之”,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导致大量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者等可能出现死亡,以及大面积感染后可能产生新的病毒变异,后果不堪设想。
从防疫的成本来看,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实付出了不小的成本。毋庸讳言,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定的代价,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从西方国家情况来看,选择“躺平”、走所谓“群体免疫”路线,带来社会层面的混乱、经济增速的下滑,有目共睹。制定任何政策,都要看大局、看总体、看长远。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阻击了局部疫情反弹,确保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全球领先。事实证明,“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规律,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成本也是最小的。
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带来影响,这种影响落到每个企业、每个商户、每个个体身上都是巨大而沉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些情绪、怨言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在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前提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保持必胜信心,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政策,才能尽早控制局部疫情暴发,才能尽快还老百姓以正常生活。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层面,要加大对受冲击的市场主体纾困帮扶力度,对居民生产生活中遭受的实际困难切实予以解决。我们相信,疫情是可控的,影响也是暂时的。
越是防疫吃紧,越要摒弃“躺平”心态。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这场大战大考前,容不得丝毫犹豫,来不得半点松懈,只有尽锐出战、拒绝“躺平”,才能早日战胜疫情,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常态,有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