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判断推理题答题技巧
行测备考指导:可能性推理遇到这些选项怎么办
识别削弱、加强型题目
可能性推理是相对于必然性推理而言,根据前提不必然得到结论的推理。削弱加强题就是典型的可能性推理,可以通过问法识别削弱加强型题目,如“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够支持科学家的上述推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该模式的有效性?”所以当问法出现“最能(不能)支持或削弱”等关键词时就是可能性推理中的削弱加强题。
对于削弱加强题,整理题干的论证是难点,选项的选择更是难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选项,提高对常见选项的敏感,会帮助我们快速选择。
遇到这些选项我们怎么办
(一)常见的可以削弱、加强的选项
1.解释因果选项
例1
酒精本身没有明显的致癌能力。但是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喝酒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正相关——也就是说,喝酒的人群中,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升高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发现?( )
A.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可以稳定地附着在DNA分子上,导致癌变或者突变。
【解析】题干认为酒精本身无致癌能力但喝酒会提高癌症发病率。A选项解释了为什么酒精本身无致癌能力,但是喝了酒后会致癌,是因为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是可以致癌的,起到了支持作用本题选A。
所以如果加强型题目中遇到这种揭示科学原理、内在关系的选项,简单来说“解释因果”的选项就可以直接选择。
2.因果倒置选项
例2
尽管家长、老师都大力宣扬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健康情况,但是他们还是会把运动和学业对立起来,认为孩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业上,以提高学习成绩。而有专家表示,运动时间越多的孩子,学习成绩越高,建议家长、老师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运动。
以下哪个选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专家的推论?( )
B.家长、老师倾向于让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
【解析】题干中专家认为运动会提高成绩。B选项指出学习成绩好是有更多运动时间的原因,但题干认为学习成绩好是孩子有更多运动时间的结果,证明题干中的因果关系颠倒了,所以选项起到削弱作用,最终本题选B。
在考试中遇到因果倒置的选项,结合问法,如果选最能削弱的,一般当选。
(二)常见的不能削弱、不能加强的选项
1.选项出现影响行动、行为的词语,如难度,尚未试验等
例3
干细胞遍布人体,因为拥有变成任何类型细胞的能力而令科学家们着迷,这种能力意味着它们有可能修复或者取代受损的组织。而通过激光刺激干细胞生长很有可能实现组织生长,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激光技术或许将成为医学领域的一种变革工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
C.目前激光刺激生长法尚未在人类机体上进行试验,风险还待评估
【解析】题干的结论是:研究人员认为激光技术或许将成为医学领域的一种变革工具。C选项指出这一方法尚未试验、风险还待评估,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一方法到底能否成为变革工具,不能支持。
所以当选项出现影响行动、行为的词语,如困难,尚未试验等等,结合问法问,一般慎选。
2.选项出现主观的词语,如意愿,意识等
例4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钙质减少,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比如使用雌激素或者降钙素有助于阻止进一步的骨质减少但不能增加骨头质量。氟化物被认为能增加骨质,给骨质疏松症患者注入氟化物会帮助他们的骨骼不容易折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削弱文中观点?( )
A.大多数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没有意识到注入氟化物可以增加骨质
【解析】题干认为氟化物能增加骨质。A选项指出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没有意识到注入氟化物可以增加骨质,“没有意识到”有作用不能说明到底有没有作用,不能削弱。
所以当选项出现主观词语时,比如意愿,意识等,结合问法一般这样的选项要慎选。
综上,我们在做可能性推理题目时,要多总结并识别常见的选项,可以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速度与准确率。
行测判断推理削弱加强中的“实践论证”
对于削弱加强题这类题目,整理题干的论证过程很重要。而做了大量的题目后我们会发现很多题干在形式上是比较相似的,我们把这些相似的题干进行归类,最终整理出一些不同的论证模型。今天就其中之一的“实践论证”和大家说一说削弱加强题到底怎么做。
“实践论证”的题干特点为:讨论采取某措施,来达成某目的。
下面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说明。
例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其中青少年用户占了很大比重,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刻不容缓。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短视频平台企业研发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日使用时长将限定为累计40分钟,打赏、充值、提现、直播等功能将不可用,每天22时至次日6时,禁止使用短视频App。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该模式的有效性?( )
A.用户使用“青少年模式”需提交身份证信息等,增加了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B.不加选择地浏览视频内容,可能会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C.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识别疑似青少年用户,可能会“误伤”成年人
D.“青少年模式”目前尚无法识别网络使用者的真实身份
【答案】D【解析】题干中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的使用时间来达到防止青少年沉迷的目的。
A项指出“青少年模式”增加泄露隐私的风险和“青少年模式”能否防止青少年沉迷不是一个话题,无关系,排除。
B项指出不加选择地浏览视频内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但题干讨论的是“青少年模式”能否达到防沉迷的目的,话题不一致,无关,排除。
C项指出该系统可能会把成年人识别成青少年,但题干讨论的是该系统能否达到防止青少年沉迷的效果,就算把成年人识别成青少年也无法说明最终能否达到防止用户沉迷的效果,不能质疑,排除。
D项指出“青少年模式”目前无法真实准确地识别用户身份,也就是说青少年可能无法被识别出来,那么该系统就无法限制青少年的使用时间,因此也就达不到防止青少年沉迷的目的,质疑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故本题答案选D。
题干认为可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的使用时间来达到防止青少年沉迷的目的,也就是采取措施(设置“青少年模式”),来达到目的(防止青少年沉溺)。A、B、C选项都倾向于表示这种措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这些负面影响是否会阻碍目的的达成,尚不明确,也就无法对题干起到作用。而正确选项指出了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实践论证”的削弱选项往往从措施不可行或采取措施后仍然达不到目的两个角度进行削弱。相应的加强选项往往从措施可行或采取措施能达到目的两个角度进行加强。
行测判断推理加强削弱——选项中的“类比”
行测可能性推理中加强型与削弱型是每年都会涉及的题型。对于这类题型而言,题干信息与选项是有规律可循的,每种题型都有其常出现的不同的加强和削弱方式,但是多数考生在选择时往往会被一些迷惑选项所困扰。今天就来说一说选项表述迷惑之一——类比型选项。
例题1
数十年来,在恐龙研究中存在这样一个观点:某些恐龙可以根据其骨骼差异来分辨性别。比如,雄性安氏原角龙与雌性的区别在于,雄性具有更宽的头盾,鼻子上的突起也更大。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
A.鸟类和鳄鱼是最接近恐龙的现存动物,雄性鳄鱼比雌性大得多,而鸟类的两性骨骼差异更加明显,如雄孔雀长着巨大的艳丽尾羽,而雌孔雀则朴实无华
B.髓质骨富含钙质,能为蛋壳的生成贮存原料,仅存在于产卵雌性恐龙的长骨中
【答案】B【解析】这道题目题干指出某些恐龙可以根据其骨骼差异来分辨性别。问的是哪项最能支持上述观点。A项,就是通过类比与恐龙最接近的鸟类和鳄鱼,它们两性骨骼差异明显去说明恐龙也可能存在骨骼差异,但鸟类、鳄鱼和恐龙毕竟不是同一物种,所以就不能很好地支持。B项,指出髓质骨仅存在于产卵磁性恐龙的长骨中,说明恐龙确实可以根据骨骼中髓质骨的差异来分辨性别,支持了题干观点。故本题选B。
对于这道题目A选项的表述就是根据题干所论述的事物与某些相同或者相似性质的其他事物情况来进行类比加强。对于这类选项而言,两者事物间的联系是否可进行类比是不确定的,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削弱或者加强,所以对于类比行选项在选择时要敏感。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道例题。
例题2
酒精本身没有明显的致癌能力,但是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喝酒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正相关——也就是说,喝酒的人群中,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升高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发现( )
A.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可以稳定地附着在DNA分子上,导致癌变或者突变
B.东欧地区广泛食用甜烈性酒,该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很高
C.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成分,其在人体内代谢物与酒精在人体内代谢物相似
D.有科学家估计,如果美国人都戒掉烟酒,那么80%的消化道癌可以避免
【答案】A【解析】题干结论:喝酒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正相关。A项,解释了酒精是如何致癌的,说明喝酒确实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起到支持作用,保留。B项,通过东欧地区的现象,举例证明了观点,但是东欧地区只是特例,未必具有代表性,其对题干的支持力度不如A项。C项,通过烟草与酒精的类比来说明酒精可能会致癌,但烟草与酒精本不相同,两者未必具有相似性,属于不当类比,不能很好地支持上述发现。D项,说的是“戒掉烟酒”可以避免消化道癌,到底是戒掉烟还是戒掉酒避免了癌症选项没说清楚,无法支持题干结论。故本题选A。
通过两道例题,大家要提高对类比型选项的敏感度,对比选项进行选择。
行测可能性推理:评价型之“真假美猴王”
在行测众多题型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题型,如:以下哪项的逻辑结构/论证方式/逻辑错误与题干一致……,这类题型我们一般称之为评价型。通常只需要我们理清题干的形式结构,什么是形式结构?举个例子:所有会跑的动物是猪,蚂蚁是会跑的动物,所以蚂蚁是猪。这样一个题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所有A是B,C是A,所以C是B。也就是把题干的具体内容替换成符号,然后对比选项的逻辑结构选择答案。
有同学可能就会有疑问了,很多时候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去做题,但是会遇到不止一个选项和题干的结构完全一样,那么该如何在结构完全一致的选项中分辨出正确答案呢?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们先看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张某是人,因此,张某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以下哪项的逻辑错误与上述推理的错误最为相似( )
A.人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我是人,因此,我是宇宙间最宝贵的
B.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不是人
C.干部应起带头作用,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应起带头作用
D.干部应为人民服务,我是干部,所以,我应为人民服务
【答案】A【解析】题干规则可以理解为:人看作A,认识能力是无限的看作B,张某看作C,即A是B,C是A,因此C是B。
接下来我们分析选项:
A选项:(人)A是(宇宙间最宝贵的)B,(我)C是(人)A,因此(我)C是(宇宙间最宝贵的)B,和题干结构一致,先保留。
B选项:(人)A是(有自知之明)B,(你)C非(自知之明)B,因此,(你)C非(人)A,和题干结构不一致,排除。
C选项:(干部)A是(应起带头作用)B,(我)C非(干部)A,因此,(我)C非(起带头作用)B,和题干结构不一致,排除。
D选项:(干部)A是(应为人民服务)B,(我)C是(干部)A,所以,我C是(为人民服务)B,和题干结构一致,保留。
比较A和D选项,结构和题干完全一致,但是,题干中大前提“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和小前提“张某是人”中的两个“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中的“人”是集合概念,指的是人这个整体,后者是普遍概念,指任何一个人,因此题干犯了四概念错误。A和D中,A和题干一样,两个“人”不是同一个概念,同样犯了四概念错误,所以这道题我们选择A选项。
那么该如何去区分题干给的概念是否一致呢,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说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区分。第一,在概念前加每一。比如: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在中国人前加每一,会发现“每一个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是不可能的,这个中国人就是集合概念,表示中国人这个整体。再比如: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在概念前加每一,“每一个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也是不可能的,同样的我国的大学是集合概念。当然这个方法有些时候是派不上用场的,比如:小张是中国人,这里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呢?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人前面加每一,也就是“他是每一个中国人”,句子都不通顺,那怎么办,可以从第二个角度语境来区分,这里的中国人是指某一个人,所以在这里,中国人是一个一般的普遍概念,也就是非集合概念。
综上,评价型题只关注题干的形式结构有多个选项符合时,记得对比选项概念,学会通过两个角度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行测判断推理:不容“小瞧”的真假话问题
这么多年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是必考内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常考的逻辑题型——真假话问题。此类题目一般题干中会给出若干人说的话,最后会提示这些话中有几句真几句假。由于真话假话并存,所以把这类题目称为真假话问题。
“真假话”题型的特点是题干问法中会出现“只有一人说谎”或者有明显的提示说明其中条件有真有假。对于这部分题目很多同学有些摸不着头脑,一会儿真一会儿假,到底要怎么做呢?下面就以两种“真假话”题型为例来看一看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那对于真假话问题如何解决呢?
第一类用逻辑中的一个知识点——矛盾关系解题。矛盾关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永远一真一假。只要学会找矛盾,并牢记口诀:“一找二绕三回”就能解决含有矛盾考点的真假话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看一看。
补充:“矛盾”是两个命题永远一真一假的关系。例子:“胡歌是帅哥”和“胡歌不是帅哥”这两个句子就是一个矛盾关系,它们永远一真一假。所以:“某个是”的矛盾“某个非”。
例题1
六年级的某节语文课,甲乙丙丁四个学生中有一人没来上课,其他三人都来上课了,老师在事后询问时,他们做了如下回答:
甲:乙没有来
乙:我不但来上课了,还回答了问题
丙:我迟到了一会,但直到下课才走
丁:如果丙来了,那就是我没有来
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说了谎,那么说谎的是:( )
A.丁B.乙C.丙D.甲
【答案】D【解析】该题考察的是直言命题的矛盾。题干中出现了多个命题,首先找矛盾:其中甲说乙没有来,乙说乙来了,甲乙符合“某个是”和“某个非”的矛盾,必定一真一假;其次绕开矛盾,判断其他命题真假:题干说只有一个人说谎,则说谎的人必定在甲乙中,可推出丙丁必然为真,可以得出丙来上课,丁没有来上课,由题干说甲乙丙丁中有一人没有来,其余三人都来可知,甲乙丙都来上课了;最后回到矛盾中判断矛盾真假:甲说的话为假话,乙的话为真话,则说谎话的人是甲,故此题选择D选项。
例题2
某家有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四口人。一天,家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份为奶奶准备的神秘生日礼物,对于生日礼物是谁准备的,四人有如下说法:
爸爸说:“我们四人都没有准备”
妈妈说:“不是我准备的”
哥哥说:“妈妈和妹妹至少有一人没准备”
妹妹说:“这是我们四人中有人准备的”
已知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两人说假话。由此可以推出:( )
A.爸爸和妈妈说的是真话
B.妈妈和哥哥说的是真话
C.爸爸和妹妹说的是真话
D.哥哥和妹妹说的是真话
【答案】D【解析】先整理题干中几人说的话:爸爸:所有非;妈妈:非妈妈;妹妹:有些是;哥哥:非妈妈或非妹妹。然后利用“一找、二绕、三回”解题。
一找(找矛盾):依据整理的信息可知,爸爸和妹妹的话矛盾,故这两句话有一真一假。
二绕(绕开矛盾判断其他命题真假):依据题干可知存在两真两假,则剩下哥哥和妈妈的话也一真一假。然后通过假设法判断谁真谁假:假设妈妈说真话,则哥哥也是真话,这就与“哥哥和妈妈的话一真一假”冲突,故假设不成立,妈妈说的是假话,哥哥是真话,所以得到确定信息礼物是妈妈准备的,
三回(带着得到的确定信息回到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中判断真假):根据礼物是妈妈准备的可知爸爸的话为假,妹妹的话为真,所以说假话的是爸爸和妈妈,说真话的是哥哥和妹妹。故本题答案选D。
解决条件中含有矛盾关系的真假话题目一定要记住:“一找、二绕、三回”。要更好的掌握真假话题目的技巧,大家需要系统的学习下矛盾的相关知识。
第二类真假话问题用假设法,我们来看一下具体题目:
补充:“假设法”即先假设题干中的某个条件成立,如果推出的内容与题干已知条件冲突,则说明假设不成立,若不冲突则假设成立。
例题3
甲、乙、丙、丁四人的笔试成绩有“缺考、不合格、优秀、满分”四种情况。在问到他们各自的成绩时,甲说:“乙没有参加考试。”乙说:“丙笔试满分。”丙说:“丁不是优秀。”丁说:“除了我之外,三人中有一人是满分且只有他说的是实话。”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
A.丁缺考,丙不合格
B.丙不合格,丁优秀
C.乙优秀,丙满分
D.甲缺考,乙不合格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除了我之外,三人中有一人是满分且只有他说的是实话”可知也是真假话问题,但题干中不涉及矛盾关系,这时可优先采用假设法,根据题干中说“丁的话为真”可知在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说实话且只有这个人是满分,可以据此为突破口找题干中涉及满分的人,题干中涉及满分的人是乙,假设乙的话为真,可知乙的成绩是满分,但乙说的内容是“丙满分”不符合题干中只有一人满分且只有他说的是实话的情况,所以假设不成立,则乙的话为假,可推出“丙不是满分”,则丙的话也为假,可推出“丁优秀”。因为“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满分且说真话”可推知“甲说真话且甲满分”,继而推出“乙缺考”,则“丙不合格”,故此题选B。
对于这类真假话问题,我们首先要整理题干,找到做题的突破口,判断是否具有矛盾关系,若有则用“矛盾法”的方式来解题,若没有则采用“假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