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面试热点素材积累
2022-05-05 07:51
来源:政华教育

面试热点素材积累

基层伪创新素材

【原因句】

“一刀切”的硬指标催生“伪创新”。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一些“疑难杂症”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加以根治。鼓励大家揭榜挂帅,涉险滩,攻堡垒,啃硬骨头,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使得一些矛盾得以化解。但囿于条件、环境,不是所有地方都具备创新的基础条件,鼓励他们创新是应该的,但“一刀切”下指标就会让创新变味。有些地方不是把党的大政方针怎样落实好作为创新的内容,而是另起炉灶要大家创新。由于没有切合实际的内容,基层就在过程上大做文章。为创新项目起个名字,绞尽脑汁,一定要与众不同;为充实内容,七拼八凑,一定要丰满厚实;为确保过关,全程留痕,一定要令人信服。至于是否解决问题,根本无从考虑。

“一阵风”的大呼隆诱导“伪创新”。比学赶超是创新的应有之义,但不顾客观条件,跟风赶时髦,为创新而创新,让创新变了味。在一些地方不是比靠创新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比我有没有得到上级认可,内容不够形式来凑,似乎成为创新捷径。简单问题复杂化,把不成问题的伪问题作为创新主攻方向,软的挖一锹,硬的挖一锹,在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上大费周章。有的为证明自己的创新成果,利用自媒体向外展示,印成画册向外散发,利用开会向外宣传,看起来有模有样,到头来还是装模作样,问题依旧,创新走样。

“一团糟”的表扬助长“伪创新”。有些地方不是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投其所好上;不是用功夫解难题,而是用心思讨欢心。为准备现场煞费苦心,环境布置、线路安排、停靠站点、具体讲解,诸如此类的细节反复过堂演练。为总结经验,移花接木选材料,偷梁换柱换主题,角度选择、材料运用、遣词造句、框架结构,从头到尾反复打磨修改,其目的就是让上级领导高兴。遇上作风漂浮的领导,有的还真被这些表面文章迷惑,或在虚构的经验材料上批示推广,或在编造的参观现场上表扬肯定,致使弄虚作假的“伪创新”愈演愈烈,破坏了社会的风气,影响了干部形象,助长了投机取巧,影响了地方发展。

【对策句】

心中常怀民,让创意“走心”,破除“为创新”。为民服务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目的自上而下都应该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扪心自问,问问这项创新措施有无利民之处;多登门讨教,问问这样的创新成果有无群众需求,以“获得感”为标尺,让创意走心、创意为民。要不断探求解决矛盾的新方法,发展的新道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度、满意度。

脚下多粘泥,让新路“可行”,破除“唯创新”。工作措施是创新落地落实的抓手,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多下基层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关心群众疾苦,感受群众冷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基层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前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把群众放在心头,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要做到“带着调研的课题下去,带着群众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点子上来”。要突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及基层治理党员干部工作中遇到大事难事时要依靠群众的力量,与群众多商量,多向人民群众征求意见建议,在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中走好、走稳、走实群众路线,在方式方法的选择时充分注重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一竿插到底,让政府“守信”,破除“伪创新”。基层最怕“半拉子”工程,费钱、费力、费感情,久而久之让人民群众产生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让政府失信。因此,各级政府创新必须注重实际,不能搞政绩工程,切忌搞“政治秀”。喜欢做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喜欢“作秀”几乎成了一些地方党政干部的顽疾。政府创新如果也搞成形象工程,那就不是简单地劳民伤财,而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政府的创新必须脚踏实地,少说多做,重在实际效果,重在落到实处,重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各级政府的改革创新,充分肯定其成绩,不要以偏概全,否定改革,坚决遏制政府无效低效投资行为,坚决不能搞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党员干部要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让创新措施一竿子插到底、立竿见影。

各级领导干部对理想信念这门终身必修课要紧抓不放,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常思投机取巧之害,常念为民造福之本,抛除私心杂念,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攻坚克难上。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级领导干部问计于民,从群众的真知灼见中提炼创新的“金点子”,让创新不变味,始终保鲜。

【消极影响类】

“伪创新”的出现,尽管是个别地方的个别行为,但如不加以制止,会产生恶劣后果。

往小处说,“伪创新”会让投机取巧者得逞,挫伤真创新者的积极性,使创新失去动力。

往大处说,“伪创新”会使现实问题无从解决,致使问题积重难返,错失宝贵的化解窗口期。

从深处说,“伪创新”会干扰大局,让决策者误判形势,误导发展方向,葬送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要解决“伪创新”问题,不使创新变味,还得从源头上查原因,从群众中找方法。

纷繁杂芜、鱼龙混杂的各色所谓“创新”,实际上是表面形象、经不起推敲、缺乏价值意义的“伪创新”,既不能破解客观问题、又不能造福基层群众、更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行政资源,给基层党员干部徒增无谓的事务和烦恼。

【本质分析类】

归根结底,“伪创新”就是打着创新的旗号,另搞一套无谓事务,是形式主义的变种和翻新,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劳民伤财、加重基层负担。

“伪创新”不是新事物,背后是形式主义的老问题。形式主义善于伪装,长于变异,不断出现新花样。形式主义蔓延到创新,也就出现了“伪创新”。

伪创新与热造景

一、基层伪创新

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具体表现】

——“造词式”创新。同样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但不得不想破脑袋,在造词上苦下功夫。如前几年常用的“三三工作法”“三四五六机制”等“数数型”总结“烂大街”后,“找第一”成了新方法,“首例”“首创”等表述成为新宠。

——“复制式”创新。一些乡镇干部反映,随着“河长制”“林长制”流行,有的基层工作创新风向呈现以“长”为荣的趋势: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

——“亮点式”创新。有受访者反映,村里的村史馆建得“高大上”,迎检多次被夸“新颖”,却常年闭门不对老百姓开放;党建展板“琳琅满目”,楼梯、走廊贴得到处都是,内容却华而不实,只顾“上墙”却不入心。

【本质分析】

基层部分伪创新的出现,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变种。

【消极影响】

1.加剧了干部负担。如有些地方,为创新基层数字治理机制,某政务服务App安装覆盖率曾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以突显政务服务智能化程度。不少留守老年人尚不习惯智能手机操作,干部只能辗转联系他们在外务工的子女,既耽误群众精力,也增加基层干部压力。

2.增多了成本浪费。村史馆高大上却不对外开放、展览版琳琅满目却上墙不上心,领导换一任,创新就要换一轮......一定程度上都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3.助长了官僚气息和形式主义。很多伪创新都是在为领导做嫁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加剧了基层形式主义。

4.消耗了群众的期盼和信任。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搞创新,但却没有真正落实到造福群众上,无形中也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追本溯源】

1.少数干部急功近利、甩责任、求短效的不良心态是导致伪创新现象在基层冒头的重要原因。

2.工作成效靠新概念加分,伪创新是“为领导创新”。许多基层工作都是类似的,仅仅完成工作只是“及格水平”,为给上级留下印象,就算同样的事情也要整个新概念,领导才会认为落实有力。

3.工作责任随着新提法下压,伪创新成为“甩锅”新方法。少数基层机制上的伪创新,一方面是作为汇报材料中的“填充剂”,另一方面在出问题时,成为相关部门推脱责任的“润滑剂”。

4.工作思路跟着新领导更换,届届都创新才显得“有成效”。

5.当下基层一些工作往往倾向于自上而下的评价,缺乏群众监督,民众意见无法参与其中。

6.过于追求“亮点”“新意”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导致基层“重虚轻实”的重要因素。

【基本举措】

1.相关考核应该避免被所谓“新概念”和“新提法”迷惑。基层工作固然需要创新思维,但要求每个地方都有创新,只要看到“新提法”就给加分,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有失公平。对于基层工作来说,相对于创新能力,更重要的还是务实能力。尤其是一些地方,基层工作一年一种新提法,一届一种新主张,这反而会给基层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这些年,各级政府都一再强调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样的思路其实同样适用于基层工作。

2.避免基层工作过于依赖于“对上负责”,而忽视“对下负责”。应该看到,基层工作本来就是直接与民众打交道,工作是否到位,创新是否有必要,都应该首先让民众有发言权。如果忽视了“问计于民”,只顾着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给上级留下好印象”,很多创新实际就变成了“自嗨”和“花架子”。说到底,一些基层的创新,都不过是“投上所好”的产物,忽视了民意、民情这个最基本的准星。所以,其再怎么“标新立异”,都有形式主义之嫌。

3.需要各级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校准”政绩观,既传承好现有成功经验,又聚焦急难险重问题,在方式方法上突破,探索出真正适应新形势下工作新特点新要求的思路和举措;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考评创新工作时,不应以材料论胜负,要多去一线听民意、看实效。

4.有关方面应该找回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科学合理评价何为创新、何为“伪创新”。不妨多一些沉淀,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认真的调查研究,少一些关起门来编造新词。真正把力气和智慧用在增进民众福祉上,用在提升发展成色上。

5.各地在决策评估时,最好要多结合民意,让群众真正做“阅卷人”。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哪些行政行为能够解决问题,哪些行政行为是在制造麻烦,群众看得很清楚。创新与否,本质上应该以求真务实为标准。

【好文好句】

进一步言之,到底是“伪创新”泛滥妨碍了“真创新”,还是“真创新”动力不足,才催生了更多的“伪创新”,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或才能在创新上“去伪存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跳出基层看基层,才能找到更准确的答案。

二、基层热衷“造景”

“总结出经验,‘造景’出政绩”成为一些地方的工作惯性和出彩“妙招”,主要聚焦于三个领域,一是机制上的“创新景”,二是点位上的“示范景”,三是沿线上的“脸面景”。“造景”成功后,“经验报给上级,功绩揽在名下”似乎就大功告成,但这其实是对务实求真和真抓实干的背离,基层党员和群众十分不满。

“创新景”而言,“假创新,真功利”是其本质。一些领导干部“新官上任三把火”,仿佛不搞点新提法、不出点新经验、不换个新思路,就无法彰显其工作成效。实际上,不少工作机制冠之以新名头,实则是旧办法,甚至是把上级早已统一部署的工作打包一番,或把其他地方的工作方法变换名目,“新瓶装旧酒”当作创新点,“换汤不换药”看成新功绩。

“示范景”而言,“假赚钱,真赔本”是其痛处。一些地方习惯于将领导干部联系点打造为示范村庄、示范社区,对外宣称探索出“新路子”,打造出“新产业”,开辟出“新模式”,仿佛其他村庄“照猫画虎”便能“山鸡变凤凰”。实际上,部分所谓“示范村”纯粹靠行政资源堆起来,一些数百口人的小村庄就要投入数百万元、上千万元的财政资金,最终搭起光鲜亮丽的“空架子”,却没有发展壮大的“实底子”。

“脸面景”而言,“脸面光,里子差”是其痼疾。一些地方习惯于“打肿脸充胖子”,明明财政捉襟见肘,却要把有限的资源花费在“涂脂抹粉”上,高速口造个“假山迎客景”,主道旁栽出“立体观光带”,临街处还要刷出“北国江南风”。资源堆在脸面上,工夫耗在“磨皮”上,乍一看,金玉其外,再细观,败絮其中。

更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沉浸于“造景”出成绩的逻辑自洽,认为正是在“创新景”的机制引领下,才有了点上“示范景”的出彩,面上“脸面景”的光鲜,“理论指导实际,实际反证理论”,形成自洽的逻辑闭环。甚至出现一种不良倾向,认为“干出汗花,不如笔下生花;熬出泪花,不如舌灿莲花”。

真抓实干见效慢,聚力造景功绩显。实际上,这种“假务实,真造景”的做法根本不值一哂,是典型的“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也是投上所好、急功近利的表现。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受制于考核规则、评选要求、支持标准的被动“造景”,不“造景”,无法评优评先,无法争取资源;另一方面,是勃发于好大喜功、升职进步、讨好上级的主动“造景”,为“造景”,从不“问计于民”,总是“琢磨领导”。

“造景”难出政绩,欢喜沦落成空。热衷于“造景”出政绩的干部,往往逃不过“人走茶凉”;沉浸于“造景”出政绩的地方,往往导致“一张蓝图绘到底”变成“一届一种新主张”。基层工作的科学性、连续性、稳定性由此备受干扰,最终导致“造出千般景,竟无一处红”。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造景”能手们应仔细思量这句话。

 

伪神器

一、让孩子闭嘴睡觉的封口贴

一直以来,网上都流传着“睡觉时张口呼吸会让人变丑”这一说法,这也引发了很多家长的担忧。为了纠正孩子不良的呼吸习惯,很多家长购买“封口贴”,强制让孩子“闭嘴”。从数据上看,“封口贴”非常畅销,月销量过万的比比皆是,但有家长称,用了几晚后,孩子的嘴巴就出现红肿症状。医生表示,盲目使用封口贴并不可取。

当网店、微商、直播间、博主,重构了公众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权威理据,各类奇葩“神器”作为“解决问题”的答案,自然层出不穷。只可惜,“伪神器”多是真忽悠。一次次不过脑的趋之若鹜,得到的只是失望和风险而已。

【本质分析】

“网红神器”很多都是基于头脑简单的单线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究详情、不明就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并给出一种“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其厉害之处在于,总能击中公众的痛点,比如说容貌焦虑等等;其迷惑之处在于,乍听之下总是一副“很有道理的样子”。若是不细想深想一番,很多人莫名其妙就被绕进去了。

【存在问题】

1.影响孩子健康,治标不治本。张嘴呼吸的根本原因是咽腔、鼻腔狭小导致呼吸不足,如果封住嘴巴,呼吸则更加不充分,不仅导致睡眠低氧血症,加重酣症,更影响孩子生长发育,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窒息,心脏骤停等……由此可见,“封口贴”根本就是风险巨大,稍有不慎贻害无穷。

2.虚假宣传满天飞。网商在鼓吹和推销“封口贴”时,只顾吹得天花乱坠,根本就没有进行丝毫的风险提示。

二、量子速读

商家宣称,接受培训的孩子拿着书一遍遍快速反复翻阅,就能过目不忘。

【追本溯源】

1.部分家长的“抄近路”心理。有些人在教育焦虑之下,总想着给孩子省去学习艰苦和漫长的过程,让成绩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迅速超越同龄人。这种对学习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意忽视,背后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急功近利心理。这也是“量子产品”屡屡“割韭菜”成功的根源,总有人想“付出更少,更快收获更多”。

2.商家的过度牟利思想。

3.监管和宣传的不及时不到位。

【基本举措】

1.消费者深挖固有认知,清除其中的“垃圾”,摒弃急功近利、“抄小路”心理,用正常的思维和科学的认知来理解这些新生事物。

2.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获取、辨别信息的能力。有专家表示,量子技术对试验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所需经济成本也比较高昂,还难以普遍应用于民用领域,当前所有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的,一般都是炒作概念、招摇撞骗。获许信息的终端——每一位消费者,都要牢记这一点。

3.相关部门加大普及力度、媒体及时报道。

4.对于打着“量子”幌子传播虚假消息的网站和平台,也有必要加强监管。

三、“防疫伪神器”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批号称可以抵御病毒、预防新冠肺炎的商品在网络和实体店热卖,有的打着“高科技”旗号,有的则是人们熟悉的“老面孔”。如三价银离子、日本含氯消毒卡等。

这些商家口中神乎其神的“黑科技”,都是典型的“噱头大于内容”。不仅难言科学,更跟抵御病毒不搭边。倘在平时,大伙恐怕还会有所警惕、多问一句,但面对疫情,就可能“宁可信其有”了。事实上,各路商家也恰恰是抓住了大众对新科技的好奇和推崇心理,制造信息不对称,引得大家纷纷解囊。这样的套路,与其说是“商业营销”,不如说是“借疫生财”。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