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范文评析
2022-05-05 08:03
来源:政华教育

申论范文评析

算法不应“算计”架轻岂能“杀熟”

导读

算法推荐技术正频频遭遇算计用户的诟病,人们对收集数据、用户画像、区别对待的大数据杀熟三部曲质疑频频。我们要向大数据“杀熟”说不,不能让“算法”变“算计”。

算法不应“算计”架轻岂能“杀熟”

3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规定》明确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评析:规定的出台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规范互联网行为的例子,也可以与“法治”等热点话题结合起来考。】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算法摸不着也看不懂,却在广泛影响着我们通过各种平台获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技术通过抓取用户日常的使用数据,分析得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而精准化地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简单一点解释就是“投你所好”。)在购物软件购买商品后,算法根据商品种类和价格区间进行个性化定制;在出行软件预定行程时,算法根据出行记录和消费水平进行个性化推荐;在娱乐软件搜索信息时,算法根据浏览记录和页面停留时长进行个性化推送。按理来说,算法就像“贴心小棉袄”一样,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诱导青少年沉迷等不当行为也屡见报端,令人不堪其扰。

【评析: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新规,将算法推荐服务全面纳入了监管。针对广受诟病的信息茧房、流量造假、大数据杀熟等,都给出了明确的规范。】

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获取消费者信息,为其提供定制服务,信息转换处理过程摸不着也看不懂形如“黑箱”操作,如果没有进行规范,则定制容易产生滥用,过于“聪明”的算法会不留痕迹地进行“算计”,轻则损害消费者的个人权益,严重的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

《规定》一方面做“加法”,要求通过算法推荐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利用信息不对称实行差异化定价,并保护好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为大数据的“触手”设置隐形障碍,阻碍其恣意延伸,破坏规范的市场行为“加”规范,保护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大数据“带着脚镣跳舞”;另一方面做“减法”,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让消费者自行选择是否要定制服务以及定制哪些服务,避免无奈勾选、无意使用、无形掉“圈”最终被有心“算计”。“减”算法强势地位,充分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关闭“算法推荐”,你的信息你自己做主

【评析:《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者应履行告知义务,应保障用户的选择权、删除权等权益,要求平台通过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并提供选择或删除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避免消费者被算法算计。】

严是爱,宽是害。算法不过是大数据机器高速发展阶段的产物,其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决定其使用场景和作用范围的在于服务提供者,也就是平台企业。平台企业通过算法在轻易获取用户信息的同时,也肩负着信息保密的行业责任和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的社会责任,严格监管既是对平台企业进行行为约束,又是对企业承担应尽责任的有益提醒,避免其走上牟利“歧途”,更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民群众利益的共识,确保行业和市场发展保持在阳光向上的运行轨道上。

【评析:平台是算法推荐的使用者,只有把平台的责任压实,才有自觉性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紧箍咒”已经有了,期待算法推荐从此告别野蛮生长。】

★素材拓展:

1、①信息茧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在生产“数据”,这些“数据”被平台硬性采集已非常普遍。平台方采集之后,会通过算法分析得出你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而精准地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平台方如此“投其所好”,不断“投喂”,久而久之,你就会像蚕蛹一样被束缚在“茧房”里,只听(也只能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②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常见杀熟套路:A、自动续费,平台一般都会把取消自动续费的功能隐藏得很深;B、区别定价,新用户享受福利多多,老用户没有福利也就罢了,还偷偷设定不同价格区间,同样的服务不同的客单价;C、花样变现,本以为充了VIP就能享受优惠待遇,但现实残忍地告诉你:IP专属广告来了、视频中间插播广告来了,不想看广告?升级超级VIP!)

2、善用法治力量,更好地保障公民数据权利,让个体免于被算法“算计”,就必须要把算法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算法只有在制度规范下加以应用,才能逐渐解决以大数据“杀熟”为代表的一系列“痛点”问题,从而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事实上,大数据“杀熟”归根到底是一种非正当的商业竞争手段。比如,平台惯用的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等6种套路,与过去商品营销中“看人叫价”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在玩价格心理游戏。所不同的是,平台运用了大数据的分析手段,对用户的定位更精准,再加上平台的相对垄断地位,因此这种定价方式才会被平台普遍使用。

4、整治大数据“杀熟”,不能只给平台定规矩,简单予以禁止,更需要将规定纳入平台的日常治理中,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依据,给监管部门安装“牙齿”,增强其威慑力,从根本上破除“法不足依”的困局。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健全机制,对互联网平台的违法违规定价行为作出处罚,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建立认定标准、细化处罚办法。另一方面,建立与平台经济相适应的监管机制与执法办法,如制定针对价格“算法”的审查、监测机制,针对“杀熟”的调查机制,对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牵住“牛鼻子”,防止平台将“算法”变为“算计”消费者的工具。

 

构筑放心安心的“清朗”精神家园

导读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并非完全虚拟,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清朗”的号角已经吹响,期待“清风”劲吹、阳光播撒,营造天天清朗、时时清朗、处处清朗的网络空间,让“冲浪者”在安全、干净、温馨的网络空间里享受到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构筑放心安心的“清朗”精神家园

近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据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问题开展整治,具体包括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等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这一串数字可以积累起来用于表现网民群体的庞大,可以在论述网民冲浪时发挥主体责任守底线红线的时候用),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充满整个网络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整治各类网络乱象,促使网络生态持续好转,有力维护了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激浊扬清,则精神家园正能量充沛。第一二段说明当下“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实施已经让当下的互联网生态环境有了好转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网络生态乱象的问题是很容易反弹回潮的,有一些顽瘴痼疾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更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色、丑、怪、假、俗、赌”等各类违法违规直播和短视频屡禁不止;通过直播、短视频打造“网红儿童”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现象比较突出,劣迹艺人违规复出、被封账号违规“转世”时有发生……凡此种种,说明“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必须持续深入、久久为功。【治理网络生态乱象,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铲除病根。第三段转折,指出当下互联网还是存在许多顽瘴痼疾亟待解决,清朗行动仍需持续深入开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句话可以稍微展开一下,把“双刃剑”的具体情形做一下展示,算是个作文凑字数的小技巧吧~示范:网络社会有其内在复杂性,它可以孕育优秀文化的花朵,也可能滋生负能量的“毒草”;它可以打开感知社情民意的“窗口”,也可能成为“偷窥”居民隐私的漏洞……)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此次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总结以往的经验,做到更加突出回应网民关切、更加突出对症下药、更加突出效果导向,并把这个“清朗”行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是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一个重要工作手段。

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一方面,网站平台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信息发布审核、公共信息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其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绝不能为违法违规信息提供传播平台。(对策一,平台承担起主体责任,做好源头治理另一方面,各地网信部门要会同公安、文化等部门加强协同监管、全流程监管,着重在精准识别处置、加大惩治力度、强化用户保护、畅通举报渠道等方面发力,坚决打击网络暴力。(对策二,网信部门承担起监管责任,加快制度建设,加大惩治力度行业协会也要发挥行业组织引导督促作用,探索建立重点领域行业信用评价、谈话提醒、通报公告、自律性协同惩戒等奖惩机制,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对策三,行业协会落实好监督责任,利用机制杠杆挤压“劣币”生存空间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释义: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靠这种正气万物生生不息,生长流传。可以积累起来用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话题当中每个人也应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主动摒弃庸俗、远离浑浊,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只有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才能构筑让亿万民众放心安心的精神家园。【结尾是一个面向冲浪者的呼吁,也算是上一段“主体责任”的一种延伸。】

事例拓展:

道德层面具体做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网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等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年来,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络道德实践,推动网络暴力治理不断从治标向治本迈进。例如,开展“中国好人”网上评议,有效弘扬网络文明;组织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这些文明创建的品牌活动,广泛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政策导向,必将不断提升治理网络暴力的成效、建设网络文明的质量。

法治层面具体做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应成为全民共识,针对网络乱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举措。譬如,先后制订《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修订《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实行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暴力等犯罪行为。

 

“算法”推荐,不能无“法”

导读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3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算法摸不着也看不懂,却在广泛影响着我们通过各种平台获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技术通过抓取用户日常的使用数据,分析得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而精准化地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诱导沉迷等不合理应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烦恼。这些服务的推送是网络服务提供者给我们定制的,那么定制就容易产生滥用,轻则损害我们个人的权益,严重的就会危害国家安全,因此算法推荐必须要进行规范。

这篇时评,聚焦热点问题,结构思路清晰,值得学习。

“算法”推荐,不能无“法”

3月1日开始,《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规定》提出保障算法选择权,强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算法推荐的法规正式落地。“算法”怎么算,不再只是平台企业说了算。定好规则、划出边界,才能防止“算法”变成“算计”。【此文大背景——《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算法推荐的法规)的施行,进而引出“算法”这个话题。】【tips:定好规则、划出边界,才能防止“算法”变成“算计”。——这个表达不错,可以直接当做一个关于“算法”的对策。】

移动互联时代,算法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当我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乐趣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隐私”。每一次指尖的碰触、滑动,都被系统后台一点不落记录了下来。仅仅凭这些蛛丝马迹,强大的后台系统就能给每个用户画出一幅细节越来越丰富的“肖像”。职业、性别、年龄、爱好……不知不觉中全部被一一洞悉。【算法的背景——融入生活,特意强调了“隐私”问题。】【tips:此段可以看作是我们大作文中常用的时代背景引题。】

应该说,这种“洞悉”本身不完全是坏事。它某种程度上能给用户带来福利和便捷。比如,在琳琅满目的购物网站上迅速找到心仪商品,是算法的功劳;智能导航迅速找到最优路径,也要靠算法。【算法的意义——福利和便捷】【tips:一个句式可以学习,用于多事例佐证,……,是XX的功劳;……,也要靠XX。】

但是,算法越来越凸显出多种弊病。比如,导致“信息茧房”出现。根据一定规则和偏好计算出来的信息推荐,会呈现片面性、单向度自我循环,局限人的视野和对不同观点、信息的接触面。再比如,制造“系统之困”。最典型的就是外卖小哥,在算法的精细算计中疲于奔命。还比如,产生“大数据杀熟”。有时候,同一款打车软件、同样的路程,不同用户收费却不同。在同一电商平台中搜索同一款商品,消费水平较高的用户,搜索出来的产品可能价格更高。【算法的弊端——1、“信息茧房”;2、“系统之困”;3、“大数据杀熟”。】【tips:“信息茧房”和“大数据杀熟”这两个专业名词,文章对其内涵给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大家大致了解一下。补充一下“系统之困”,是源于一篇引爆社会舆论的调查报告——《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将骑手受困的罪魁指向“算法”与“系统”,即外卖配送算法与绩效评价制度。】

这些弊病的出现,有的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有的是由于企业对算法的不当使用,有的则是由于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无论是哪种,中国互联网用户越来越感受到规范、约束算法的必要性。因此,这部法规无疑是一部良善之法。它的施行,既有利于维护用户权益,让算法更好地为人服务,也有利于相关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算法弊病出现的原因——1技术局限;2、企业使用不当;3、企业趋利】【tips:1、对于原因可以按照主体进行归纳,即技术自身+使用者企业;2、一段的目的也在于过渡,从弊病及其原因,点出规范、约束算法的必要性,进而引出法规,然后分析重要性。可以说,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文章更加流畅。】

值得特别关注且应向用户广而告之的是《规定》的保障算法选择权条款,也就是允许用户隐藏自身个人特征,或直接关闭算法推荐服务选项。这一条款看得见、摸得着、易操作,可以让用户直接说不。它可以说是用户权益的“托底”条款,尤须通过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规定》的特别条款——的保障算法选择权条款

怎么算,离不开价值观的“牵引”,需要外部力量的有效“规制”。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互联网上的种种乱象,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技术本身。任何技术创新要有利于社会整体福祉,必须实现技术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跨越。沉溺于“算计”,为了一时利润而将社会责任、商业伦理抛到身后,这样的企业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尊重,更无法赢得市场和未来。期待《规定》的实施能推动企业和监管方形成优化服务的更强合力。【对策式结尾总结展望,信息量比较多。】【tips:1、这一段可以提炼出关于“算法”的两个角度的对策:(1)从内部(企业)来说——价值观的“牵引”(社会责任、商业伦理);(2)从外部(政府)来说——有效“规制”(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注意前面第一段提到的——定好规则、划出边界,才能防止“算法”变成“算计”,跟这是一码事。这两个角度,也是我们大作文写对策的常见角度了,正好一柔一刚;2、可以重新整合此段语言结尾,比如:只有……(前面提到的两个对策),让企业和监管方形成优化服务的更强合力,才能让企业获得消费者的尊重,赢得市场和未来!】

★【总结】

一、结构梳理

1、第一段:法律出台,引出“算法”。

2、第二段:算法的背景——融入生活。

3、第三段:算法的意义——福利便捷。

4、第四段:算法的弊病——1“信息茧房”;2“系统之困”;3“大数据杀熟”。

5、第五段:(1)算法弊病出现的原因——技术局限;企业使用不当;企业趋利。(2)法律出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过渡段】

6、第六段:法律特别条款——保障算法选择权条款。

7、第七段:对策结尾展望——(1)内部牵引;(2)外部规制。

二、语言积累

1、定好规则、划出边界,才能防止“算法”变成“算计”。

2、怎么算,离不开价值观的“牵引”,需要外部力量的有效“规制”。

3、任何技术创新要有利于社会整体福祉,必须实现技术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跨越。

4、沉溺于“算计”,为了一时利润而将社会责任、商业伦理抛到身后,这样的企业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尊重,更无法赢得市场和未来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