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范文阅读
2022-05-17 01:59
来源:政华教育

申论范文阅读

做强做优数字经济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不少人因为国内疫情的再次爆发而被迫“宅”在家中,手机不仅仅是我们娱乐的工具,更成为了保障我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从网上订菜到关注疫情防控形势,从线上办公到开展在线教育……手机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满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需要,而手机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数据十四五中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但很多人依然对数字经济这个概念很陌生,其实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的经济形态,它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在我国的战略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高的高度,提起数字经济我们会联想到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模式、新业态。这些都是当今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而我国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均已占据了领先水平。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这种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应用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地图让我们可以说走就走,去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正是导航软件把城市信息化的一种体系,借助数据资源为我们提高出行效率。网上购物让我们满足消费需求,同时我们的浏览记录等数据资源被软件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数据资源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在产业发展之上。如工厂根据物联网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数据资源预测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后续维护和更新提供精确的依据。不仅如此,数据资源在城市管理、乡村治理方面也大有可为,“超级大脑”交通大数据平台为城市交通编织了一张智慧大网,监测交通压力,实现点对点快速处置堵点。可以说数字经济在社会治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就能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的潜力,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正向引领作用,也助力我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那么首先就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除此之外,更要规范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对新动能我们既要包容更要审慎,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凡是在发展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都要依法严厉查处,保护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数字经济的到来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方能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领制高点,让经济稳中求进,让国家发展壮大。

  

平凡铸就伟大 英雄来自人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感动中国,感动你我。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与时代同频共振,让爱国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祥榕奉献与祖国母亲,守护疆土完整,不容侵犯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爱国的品质深深印在他们心头,流淌在血液中,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推动国家的繁荣强盛,守护人民的岁月静好,打破桎梏的枷锁和偏见。因此,广大年轻人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

自强不息,是人世间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是超越自我的关键之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自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力,让一儿一女考上大学,让全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都书写精彩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大学生江梦南,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走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自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担当奉献,是时代的坐标,是涛涛历史洪流中的永久航道。伟大时代孕育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着伟大事业。有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的黄文秀“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承诺的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鞠躬尽瘁,从而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活力

聚沙成塔,涓流成河。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用平凡的坚守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用榜样的力量传播着有形的正能量。他们身上闪耀着英雄的光芒,朴实的情感和举动让我们泪流满面,传递出对善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渴望。他们质朴无华的故事拥有着感动时代的力量,绽放出伟大的精神之花,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种好“中国粮”建稳粮食仓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三农工作持续深化贯彻落实。“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21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三农”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好成绩:年度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农业发展总体实现稳中有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持续向好形势稳住了经济社会大局,接下来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将成为下一个关键点。

习总书记指出,2020年以来,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粮食和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可以领悟到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粮食丰收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作用,端好中国粮刻不容缓

端好中国粮,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三农工作怎么样,全面小康成色如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群众是吃饱穿暖过富足是我党长期以来所贯彻落实民本思想所坚定的原则,任何时期、任何工作都不能脱离群众去办事也是习总书记最深切的民望,反映的最鲜活的民意。工作要做好,粮食要稳定,方向要找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部分党员未能发挥好‘粘合剂’作用,导致土地撂荒,农村空心化严重,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主动联系农民群众,倾听最广泛的民意,让三农战线上充斥着干群一心的智慧,调动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积极性,保证种地基本收入的前提下,提高农业补贴,让土地、粮食因民而兴,因治而盛。

建好中国粮仓,需要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在国际争端加剧的背景之下,粮食问题成为全球人民关注的焦点,有需求的领域就离不开改革的助推,立足本国实际,放眼全球大局,必须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的短板,又着力长远发展,抓好“三农”领域的战略性任务和基础性工作,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为粮食工作划出‘底线红线’降低农业生产研发成本,压住压实农业产业链条的各项生产成本,为农民及农技工作者带来真真切切的获得感,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才能应对好国内国际大变局。

习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线,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不忘初心 赓续奋斗 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他们扎根山村,打通一个个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勇于担当,把一件件扶贫工作干出实效他们和贫困群众一起拼搏奋斗,解决一个个发展难题……在脱贫攻坚一线,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干部,正用他们扎实的工作诠释着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涵。迈步新时代,需呼唤更多基层干部赓续奋斗,不忘初心、主动作为,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以信念为灯,在现实的淬炼中照亮乡村振兴坚征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是毛相林43年不改初心使命,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用艰苦卓绝、打通绝壁的平凡壮举,造福了广大村民,还是黄诗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根基层一线,勇挑工作重担,9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为脱贫攻坚事业鞠躬尽瘁。他们忠于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实现乡村振兴,靠执着坚守铺就幸福生活道路,靠高尚风范赢得群众广泛信赖。广大干部要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心怀一颗对党绝对忠诚的拳拳之心,一颗感知群众冷暖的赤子之心,把忠于党和人民的信念烙进身后的脚印中。

以担当为笔,在岁月的卷轴中绘就乡村振兴胜景。“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基层干部要敢于担难事,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L村第一书记小杨,面对全村最艰苦、最困难的区域,毫不退缩、迎难而上,争做知民情察民意的“调查员”,解民忧暖民心的“服务员”。时代楷模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他们以“敢”字当头、‘‘干”字冲锋,为基层一线干部竖起了一面旗帜。可见,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投身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以奉献作序,在前行的航程中开辟乡村振兴未来。青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她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了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用责任和担当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提灯行一路,照亮身后人,相信广大干部只要秉持奉献精神,必将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展望新的一年,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竖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奋力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文化输出彰显大国实力

从古时的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无一不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中国文化是在悠久历史中继承而来,更是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发展而来。今天的中国不再是洋人口中的“东亚病夫”,而是逐渐苏醒的东方雄狮,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强国,要想继续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就要继续加强文化输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

100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耀中国,鲁迅先生提出文化拿来主义,彼时,清朝政府的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带来的是落后的中国,陈旧的中国,挨打的中国,当西方列强野蛮的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们知道,中国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打开国门,与时俱进。百废待兴的中国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不断地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科学、文化。我们迫切地想要站起来,当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耀到伟人的心上,也传播到了中国大地。但面对马克思主义,我们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有了今天的大国崛起。今天,我们不谈“主义”,但面对国外优秀有益文化我们仍然要坚持“拿来”虽然中国已足够强大,但我们仍然以开阔的胸襟接受一切有益于中国发展的文化养分。

100年后,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形象正在国际舞台上日益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一直在坚守,中国的维和部队在世界的各个战场发挥作用,新冠疫情暴发之时,我们再次展现大国担当,从北京奥运会到背景冬奥会,唯一一个双奥之城在中国诞生……今天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依然是开放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亦是开放的世界,互联网让万物互联,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前所未有的紧密,文化交流不可避免,而如今我们不再一味地拿来,而是要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打破文化逆差,而文化输出,要输出的是中国优秀的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乃至时代进步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念,打破国际上的“中国崛起威胁论”,让世界了解中国人信奉“仁义礼智信”,中国人对家的依恋,中国人对和平的崇尚,中国人的奉献,担当,勇气,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100年前,风雨如晦,100年后,日新月异。站在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起航之年,我们要进一步和各国做好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忘本来,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海纳百川,开拓未来,做好新时代的文化输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增强新阶段的中国实力。

 

审时度势 转危为机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诚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危”无处不在,“机”随之而生。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转“危”为“机”,方能谱写历史新篇章。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尤其是新冠疫情影响下经济复苏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压遏制,不断唱衰中国,再加上国际政治局势瞬息万变,给我国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直面挑战,我们的思想方法要更科学,策略手段要更周全,应对措施要更精准,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化危为机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深刻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危中有机,事在人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展现出必胜的信心与勇气,变局下凸显战略定力,风浪中把稳前进方向,危机中彰显民族精神。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面对重大困难的考验。在抗疫第一线,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涓滴之力汇聚磅礴伟力在脱贫主战场,无数基层干部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汗水和奋斗创造反贫困的中国奇迹在广袤的神州大地,工人全力以赴复工复产,创新创造,让中国经济率先由负转正,农民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国正以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思想,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应对各种阻碍,辩证看待危机和机遇,善于从危中求机,化危为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社会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与壮大,改革开放以来的创造和积累都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在新时代新征程,前进的道路绝不会一马平川、风平浪静,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攻坚克难,才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互联共通 共筑时代新蓝图

回首过去,《管子·度地》的“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展现出山川河水与天上云、地下水汽构成的万物交相通达之景象展望当今,“交通”被赋予多重含义,但依旧是时代发展不可分割一环。唯有相交相通,才能有发展繁荣的机遇。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唯有与世界时代相交相通,方能构筑新时代发展美好画卷。

与世界、时代相交相通,能够突破自我局限,扩展自我视野。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的链接使交流变得便捷,新事物新思想时时涌现,众多崭新领域等待探索,时代赋予青年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平台,但同时也带来困惑与挑战多重选择下,在“舒适圈”内安逸享乐决不愿与世界交流的人,长此以往必将会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危机中,退一步,是暂时的“安全”,但进一步,是风险更是无穷的机遇正如青年运动先驱有言:“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敢于锐意进取,敢于走出自我隔阂,与广阔世界相交连接,不断吸取了解新事物的新一代拼搏者,才能成就个人价值。

与世界、时代相交相通,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走向诗和远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交通网络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等纵穿祖国大好河山,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广覆盖的基础交通网络。正如“背二哥”们能以新方式唱响“背二歌”,无数乡村地区打通了与外界的通道,能依据本地特色发展产业,逐渐脱贫致富。“背二哥”们只是中国乡村一个缩影,在不为社会广泛知晓的多数农村地区都因交通的改善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从中获得了生活的富足。这次的交通,“通”的不仅是路,还是精神与时代的交融。

与世界、时代相交相通,能够激发发展活力,迈向美好明天。犹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不仅带来经济的落后,更于思想上落后世界数年当今世界,一带一路倡议广泛联系诸国,我们立足历史,展望未来,彰显大国形象。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面对全球化,我们致力于与世界交流互通,“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起与沿线各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可见,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唯有开放,与世界相通才是应有之义。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互联共通,连接的是世界,通达的是时代。只有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交通,才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展现中国时代新蓝图。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既是人民期盼,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因此,当前需要切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施好健康中国战略。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健康保障是基础。新中国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然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无奈放弃治疗等现象依然需要关注,由此引发的医患矛盾不容忽视。如何完善健康保障,让人民能够享受健康中国红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需要政府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均衡医疗资源,减轻看病负担,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健康产业是保障。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民对于健康的认知在不断扩大,对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健康产业应运而生。它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领域。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既是改善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因此,政府应大力引导企业发展健康产业,满足人民的需求。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普及健康生活是基础。《黄帝内经》强调: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国古代朴实的健康理念——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这种健康理念,应用与现代,依然毫不逊色。预防,就是对健康最好的维护。十九大报告指出,“提倡政府和社会通过做好健康的保障、管理和服务,帮助百姓从透支健康、治疗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为主的健康生活方式”,恰是推动“以治病为中心”的治疗观念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管护理念转变的明证。普及健康生活,离不开全民的共同参与。唯有政府大力宣传健康理念,提升人民的科学素养,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素质,才能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民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殷切期盼,让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参与,以政策为引、以产业促进、以健康理念为本,合力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整体目标。

 

凝聚生态共识 护航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盲目引进污染企业毒地、雾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竖起一道道屏障。美丽中国人人向往,却非易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共识,上下一心,画好可持续发展的同心圆,才能建设成民之所向的美丽中国。

凝聚绿色共识,释放生态红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求生态”、“盼环保”折射出民生之忧和民心之痛,山西省运城市立足打造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持续开展修复沿岸植被、治理整顿沙场等专项行动,同时加大沿岸景区的改造提升力度,实现黄河沿岸生态的有效改善,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而祁连山的生态之痛、秦岭别墅事件,无不让人担忧,青山不再,绿水断流的悲剧是否会再次重演。因此,要形成绿色共识,坚持绿色发展,打牢绿色基础,共谋稳定未来。

凝聚全局共识,建立统一战线。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城之役,而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黄河流域的水生态治理一直是困扰沿线的痛点所在,为此,河南山东两省率先立下上亿元的对赌协议,上下游齐心协力,全面的、系统的治理流域污染问题,随着上游其他省份的加入,治理黄河水生态,成为各地的共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只有让全局理念深入人心,扛起环保大旗,建立统一战线,才能构筑生态文明社会共治的大格局。

凝聚创新共识,打出生态组合拳。容县坚持绿色发展,建立凤凰谷生态养殖示范区,现代化鸡舍,园林式的养殖场,成功打造出绿色全产业链。当地充分发挥作为国家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的生态及产业优势,通过“生态+”引领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成多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更是获批国家级“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有6家企业获认定为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生态发展,要生态,更要发展,不仅要扭转认识,形成绿色共识,更要随事而制,创新理念,才能兼顾发展大局。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唯有把握好当下,全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让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一句口号,才能切实建设一个民之所向的绿色家园、美丽家园。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