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阅读
公共场所登记的个人信息要及时善后
【热点背景】
近期,不少市民反映接到的推销电话明显增多了,这样的推销电话让人烦不胜烦。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健康码”尚未普及,不少市民在出入餐厅、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时都留下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最终都是如何处理的呢?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被收集的纸质个人信息被留存,其中部分定期进行销毁;个别写字楼的登记现场信息保护措施不足,登记簿被随意摊开放在桌上;有些单位员工将市民的个人信息卖给中介或不法分子……
【模拟试题】
不少市民在出入公共场所时都留下了个人信息,收集到个人信息的单位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做的不尽如人意。有些单位直接将登记簿随意摊开放在桌上,有些单位会“定期销毁”,有些单位甚至将市民的个人信息卖给中介或不法分子。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表明态度:
市民在公共场所填写个人信息是配合防疫工作的表现,但个人信息保护的举措却如此草率,甚至进行贩卖,这是对市民的严重伤害,理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2.分析个人信息保护不尽如人意的危害:
(1)日常生活被严重干扰。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不当,会使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进而收到源源不断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甚至有人挂失公民的银行账户,补办银行卡后重置密码,盗取钱财,个人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2)个人信用会出现污点。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能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复制你的身份证,办理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进而恶意透支消费,造成市民的信用污点,影响公民的个人征信。
(3)影响政府形象。现今,个人信息越来越重要,公民在出行时依旧会按照要求填写,是配合防疫工作的体现。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势必会伤害公民的感情,也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3.分析个人信息保护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1)缺乏应有的规范要求。疫情早期,会有明确的发文要求,公共场所要对外来访客如实登记个人信息。然而,“健康码”推广后,登记的个人信息该如何保管和处理却没有明确的说法。即便有些单位会“定期销毁”,但方式方法也没有对外声明。
(2)缺乏相应的监督。各个单位对登记的个人信息的处理都不相同,有的要求暂时保存,但没有明确的保存期限,有的要求定期销毁,但“定期”的差异化很大,并且都没有相应的监督,最终如何处理,不过是各单位的一句话而已。
4.提出对策建议:
(1)政府部门需尽快完善管理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尽快明确公共场所登记的个人信息应如何留存和销毁,给各单位树立统一的标准,实现个人信息在疫情期间从登记到留存、销毁的闭环管理。
(2)各单位要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要明白,公民登记个人信息是出于防疫要求,只能用于防疫,并且经营者有义务妥善保管公民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是对公民隐私的侵犯,恶意倒卖,也是一种犯罪。
(3)加强惩治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整治泄露或倒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并要对外进行公示和报道,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打破高技能人才发展“天花板”
【热点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训高技能人才,被视为中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人社部2020年1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方面做出规定:要求淡化学历要求,具备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均可参加职称评审,不将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作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
【模拟试题】
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明确不将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作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总体评价:
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有利于打破高技能人才发展“天花板”,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的良好局面。
2.政策出台的目的及意义:
(1)优化评价机制。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倾向,突出工作业绩,强化技术技能贡献。
(2)畅通发展通道。破除束缚高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畅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通道。
(3)提升待遇地位。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增强获得感,同时改变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观念,为培育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激发人才活力。鼓励更多人自我驱动、自我学习,向高技能人才转变,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进而在客观上提高相关行业水平,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3.谈落实:
(1)加强宣传引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政策深入解读,提高用人单位积极性,引导两类人才积极参与。及时宣传两类人才贯通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做法,强化引领和示范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2)完善评价标准。强化技术技能贡献,注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工艺改进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
(3)坚持以用为本。立足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促进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措施相互衔接,着力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刷脸时代”信息安全防线
【热点背景】
随着“刷脸”支付、“刷脸”开门、“刷脸”进站……人脸识别得到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风险也如影随形。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近日发布《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报告显示,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2元就能买上千张人脸照片;3D打印技术可制作逼真面具;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而后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骗过人脸核验机制,进而盗窃公私财产……犯罪分子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犯罪的案例多种多样,令人触目惊心。
【模拟试题】
随着人脸识别走进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1.表明自身观点:
大数据时代,人脸是非常关键的数据信息。个人数据信息保护工作看似是技术问题,其实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线。
2.分析现状:
如低价就能购买上千张人脸照片;3D打印技术可制作逼真面具;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而后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骗过人脸核验机制,进而盗窃公私财产等。
3.分析影响:
(1)泄露个人信息。人脸识别的过度采集或者滥用,容易泄露个人生物特征信息,若被不法分子利用,侵犯了消费者隐私。
(2)危害社会稳定。对于围绕用户数据信息衍生出来的黑灰产业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危害社会稳定。
4.阐述具体对策:
(1)相关部门提高重视。要坚持问题导向,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正确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2)建立健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规。通过完善抵御风险的政策与措施,建立更严格的人脸数据存储标准和使用规范。
(3)加强监管。消除技术开发方、App运营方的数据壁垒,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破除人脸识别领域的风险,用严格的监管来筑牢信息安全的基础,做到多方联动。
(4)相关企业应坚守科技伦理。强化技术更迭,重视用户隐私风险,要在法律和行业规范下采集、使用、存储数据,全力维护信息安全。并注意收集、使用、保存用户信息时的法律边界,规范经营,主动厘清行为边界,规避法律风险。
数字化时代,如何让老人潮起来
【热点背景】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有码畅通无阻,无码寸步难行”,媒体已公开报道多起老人出行公共场所没有健康码“被拒”的案例:有因为不会出示健康码无法乘坐公交、地铁或进超市购物的;有因为老年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被其他乘客赶下车的。
2020年10月,一位网友晒出一张照片,配文仅有三个字两个标点:“无锡。善……”却收获近19.7万网友的点赞,近6千条评论与3.7万次转发,微博话题“无锡火车站设置无健康码通道”也获得了超1300万的阅读量。一块简单的提示牌囊括了不会使用健康码的老年人,还将手机没电,没带手机,无微信等特殊情况的旅客纳入其中,通过这条简单的微博,瞬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称赞:“真好,文明的温度!”
【模拟试题】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晒出一张拍摄于江苏无锡火车站的照片,配文只有3个字+2个标点符号:“无锡。善……”获得了19万次点赞。照片显示,无锡火车站为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无手机、不会操作等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通“无健康码通道”。对于如何让老年人在数字化经济时代“潮”起来,你怎么看?
【解析】
1.表明自身观点:
观点一:
老年人就好比一部手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不断的更新版本、迭代升级。而如何让老人跨越数字化的鸿沟,在数字化时代潮起来,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毕竟人不是手机,不会因为卡顿而被抛弃,应该保留互相体察的温度。
观点二:
疫情期间,衍生出了健康码、线上预约、无接触式配送等多种数字化的交际模式,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和便捷度。在这样一个全民“扫一扫”的时代,这项在不少人看来很简单的技能却并没有全面普及。在大多数人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之时,也应当想到那些没有搭上信息化快车的被“健康码”困住的老年人。
2.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
(1)分析“关注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生活”的原因:
社会背景:
①疫情期间,互联网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网上购物更加普遍,多元信息化的时代需要老人适应。
②我国老龄化形式严峻,国家应对养老出台了相关政策,因此,老年人是我们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
老人自身:
①老年人口基数大,低龄老人占比高,老年人也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渴望跟上时代潮流。
②干部延迟退休,需要老年人加强自身学习。
③乡村老年人的特征:年龄大,思想固化,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弱一些。
家庭方面:子女工作繁忙,忽视老年人需求,形成老年孤岛,老人难以满足精神慰藉。
市场需求:银发经济和老龄产业,对疫情经济复苏有助力作用。
(2)分析“关注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生活”的影响:
社会治理:这是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体现城市对边缘化人群的温度和人文关怀,进而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老人:
①有利于打破老人与智能生活的壁垒,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满足自身需求,提升体验感,幸福指数。
②能满足多元化交友需求,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家庭:
①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通过视频电话等形式能拉近亲情交流。
②形成数字反哺新潮流。
市场经济:推动银发经济和老龄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潜力和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助力疫情期间的经济复苏。
3.提出对策:
将心比心,关爱老人,是一个城市应有的善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也考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因此,需要我们做到:
(1)社会:
①加强职业培训。鼓励村(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家属等,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帮助广大老年人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同时,播放防诈骗方法的相关视频,提醒他们保持戒心,规避诈骗陷阱。
②公共交通设施也要人性化管理,支持老人卡功能,不能将老人完全阻挡在网络围墙之外。
③在老年大学设立智能手机培训班,(每周一次,每课1.5小时),手把手教学手机上网、缴费、购物等一系列问题。
(2)政府部门:
①民政部门及相关单位,保留人工窗口和面对面的服务形式,更好的为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等贫困老人服务。
②引进指纹识别,刷脸识别,语音识别技术,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方便他们在办理各项业务时可以刷卡办理,方便快捷。
(3)老人:乡村老人也要积极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掌握互联网技术,提升生活质量。
(4)家庭:子女应主动耐心引导,帮助学习智能技术,同时倡导理性消费。
(5)市场:
①相关企业和第三方平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崇尚科技向善,充分尊重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加强技术突破,支持适老化终端设备升级和推广,让老人看得懂,学得会,能使用。
②完善服务水平,例如共享单车提供电话人工咨询服务,更好的为老年人及时解决问题。
4.知识补充:
(1)宁波一位近八旬老人过马路时亮,司机们都自觉停车避让,交警特意把绿灯多亮了97秒,这件事同样照见了一个城市的善意,折射了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所有司机安静地等待、有车主冒雨送伞给老人,体现了市民的文明素质。
(2)疫情期间,有媒体推出慢性病患者购药求助平台,帮助许多老人解决买不到药的难题;为了教老人使用微信,一位小伙把操作步骤都画了下来;还有很多手机厂商推出了大字版的老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