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面试高频素材集锦
青年最新素材
(一)是什么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二)为什么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
(三)怎么做
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带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头硬;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格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团员义务。广大共青团员要认真接受政治训练、加强政治锻造、追求政治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目标、为光荣。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广大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要把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变成自觉追求,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跑出好成绩。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广大青年定能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坚持正确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
一、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旗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共产党员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党员干部要始终锚定这个定位,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不断创造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树立正确政绩观,还必须明确“政绩由谁评判”。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案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草帽书记”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与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
二、实干才能出实绩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才能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干在实处,要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下功夫。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科学的决策、周密的部署、宏伟的目标,只有落实到实践、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中去,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党员、干部来说,抓落实考验着党性强不强,也检验着能力够不够。必须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实践中找抓手,不打折扣不装样子,努力找到政策和实际的有效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让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化为群众福祉。
干在实处,要在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不少驻村第一书记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到村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上门问需问计,既熟悉了村情又找到了工作突破口,修一条路、挖一眼井、办一个项目,真心实意为民办事,很快树立了威信,融入了村子,带领群众干出了名堂,让一个个村落发生了巨变。事实证明,领导干部谋事创业、有所作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群众密切联系。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就能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干在实处,要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上下功夫。矛盾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矛盾。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做“太平官”“清谈客”“稻草人”“墙头草”,要当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做疾风劲草、烈火真金,应当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的追求,从而层层负责、人人担当,激荡起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敬畏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手中有权,当常怀敬畏。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当为民所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时时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决策用权。
敬畏历史、文化和生态,说到底是敬畏人民。一项政策出台,可能改变群众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环境,可能影响群众的工作生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在施政过程中多想想、多问问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针对群众的生活习惯、心理认知、价值判断都作一番细细考量和把握,充分考虑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等因素,科学评估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让政策更有生命力,把实事办到心坎上。
四、一张蓝图绘到底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科学的政策一旦制定出台,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真抓实干。
今天的改革发展任务,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很多工作短时间内难有成效,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领导干部接过“接力棒”,就意味着接下了责任,要增强跑好“接力赛”的自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摸清家底和实情。对于那些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科学规划,要接续推进,务求实效;对于一些跟不上时代步伐、不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项目,要坚决纠正、切实改进;对于一些需要攻坚的难题,要掌握方式方法,注重调查研究,找准症结所在,积极稳妥予以解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干部任职有期限,但党和人民的事业是无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要在任期内更好造福人民,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的关系。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要求领导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积跬步以至千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耐心、恒心,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博物馆
一、总书记谈博物馆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二、重要举措
1.文化创意赋予博物馆文物新生命力。以创意为博物馆文物赋能,不断丰富其存在形态,拓展其展示形式,让文物的存在形态更加立体、鲜活、动人。以文化创意促进文物活化,可以最大化扩展文物的文化传播效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文化创意让“有距离感”的馆藏文物以更加鲜活亲民的新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不仅拉近了大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也借由这种近距离接触激发更多人对于文物及其背后历史、文化、故事的探索热情。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让大众体验到了在家“挖文物”的乐趣,也极大地激发了购买者对于文物的求知欲。由文创商品而引发的大众文化探索精神,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2.以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的永续利用。博物馆文物有其严格的保护要求,博物馆空间场地的限制,决定了多数馆藏文物无法全面向公众展示。科技的进步为博物馆文物的永续利用、全面展示提供了最佳契机。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形成了可永续利用的数字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形成了常态化文物数据采集流程、系统化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故宫已采集了超过64万件院藏文物影像数据,以及故宫总面积80%的古建筑360度高清全景数据,数字技术让馆藏文物都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数字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形态,让文物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为全人类所共享。数字技术让文物的跨时空展示成为可能,“云看展”“云游”“全景游”、数字互动展等成为众多博物馆的标配。数字技术为那些无法到博物馆现场参观的人群提供了了解、探知文物的渠道。
3.以亲民、生活、时尚引领文物活化利用新方向。博物馆“活”起来,要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要让文物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将进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常态内容,让数字博物馆更加深入人心。如福州将博物馆“搬进”地铁,打造“地铁里的博物馆”,武汉的省博湖北日报地铁站将24类省博物馆藏品以浮雕壁画形式进行呈现,让博物馆文物与百姓生活无缝衔接。博物馆“活”起来,要与百姓生活亲密接触。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通过文化创意等形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之相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引、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注意力和品鉴力,使他们由爱文物进而爱生活。
4.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既需要多元的优质内容,也需要多样的表达形式,但形式应该服从于内容。忽略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过分强调声光电的技术呈现,过分追逐文博资源的商业化利用,都可能影响博物馆发展。
5.博物馆始于广度,但成在深度。在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吸引人们注意的同时,我们当明白新开设的博物馆应该持续长久地发挥文教作用,不做一现的昙花。为此,新开设的博物馆要避免全套照搬,同质化的博物馆不仅会降低其对大众的吸引力,还会引起馆间恶性商业竞争,让运营难以持续。相反,应当挖掘各自的文化深度,保有自己的人文内涵,才能在大时间跨度内发挥自身功能。不同的博物馆就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历史博物馆,红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不同特色的博物馆百花齐放,才能在自身领域有所深耕,整个行业才能和谐长久地发展。
6.博物馆始于传统,但赢在创新。尽管大多数博物馆都立足于传统文化,但一心搞传统展览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尊古不泥古”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博物馆在保住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乘势而起,抓住现在的“博物馆热”,让自己焕发新时代的时尚新风貌。例如河南博物馆就做了一个创新的优秀示范,率先推出的考古盲盒产品通过寓教于乐迅速吸引住了年轻一辈的目光,不仅在网络上引起热销,还带动了大家前去参观游览的热情,时至今日依然火爆。今年有将近100家博物馆参加网络“双十一”购物节的文创产品销售,开售首日相关销量激增超400%。博物馆不该像往日一般高高在上不可触及,今日的博物馆可以通过优秀地创新来拉近文化教育和公众百姓的距离,才能在这股热潮中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
7.博物馆始于前人,但功在今人。在博物馆事业不断升温的同时,相关人才的工作却离奇地遇冷,地质考古、历史社科、人文艺术…博物馆相关的专业几乎都被认定为是“天坑”,在网上被贴上了难就业低待遇的标签,相关院校学科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许多展览活动的本馆人员人手严重不足,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欠缺,即使是常住展览,博物馆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外包人员。要保持住这股“博物馆热”,让整个博物馆事业得以良性发展,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必不可少,而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媒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人才培养建立舆论保障;家长高校与博物馆要优化相关人才的培养,为博物馆行业输送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国家和相关机构要健全从业者待遇政策,让一腔热血的专业人才不再为收入而担忧发愁。
恶意营销、翻车广告屡屡出现,根源在哪儿
【案例集锦】
1.妇炎洁
最近,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的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此后,妇炎洁在官方微博致歉:“我们为妇炎洁官方旗舰店产品展示页面的不当内容对女性不尊重,郑重道歉。大家对妇炎洁的所有批评,我们都虚心接受。目前公司已成立专项小组,全面下架相关产品,开展自查自纠,深刻反省,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同时也正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调查。”
2.宝洁
3月13日,宝洁会员中心公众号发布文章,文中包含“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现在闻一下”、“女人头发比男人脏一倍”、“再爱干净的女人,内裤都比男人脏”等争议性内容,引发网友热议。3月24日,宝洁中国发布声明称,为宝洁会员中心账号近期一篇文章的不当内容对女性的不尊重,郑重道歉。已经删除这篇文章,并严肃整顿该账号的运营。
3.全棉时代
近日,#全棉时代#发布一个反转广告“深夜回家遇黑衣人尾随,你会用什么方法摆脱”引发网友热议。视频广告里,一年轻女子被一男子尾随跟踪,随后该女子急中生智,用全棉时代湿巾卸妆,卸妆后变丑并成功自保。
4.椰树椰汁
近日,椰树集团发布了一则“辣眼睛”的广告——“椰树集团培养正、副总经理学校再招生!!!专业不限只要懂写作,入学就有车、有房、有高薪、肯定有美女帅哥追。”广告发布后,引发舆论质疑。最新消息是,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对椰树集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行政约谈,对椰树集团涉嫌发布违法广告启动了立案调查。
这不是椰树集团第一次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比如,2009年,因为在海口市公交车上投放“老婆喜欢老公喝椰树牌石榴汁”“木瓜饱满我丰满”等文字广告,椰树集团被当地工商部门认定为违规发布,责令立即停止并处以1000元的罚款。再如,2019年,椰树集团因为胸模代言人一句“从小喝到大”的广告词,被海口市龙华区工商局行政处罚20万元。
【相似之处】
此类营销和广告基本以女性群体为主要受众的大品牌,都打着“科普”“调查数据”等幌子制造羞耻、贩卖焦虑,把女性隐私当作卖点、用歧视字眼博眼球,或拿着孩子博关注、打涉黄擦边球等。
此类行为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搬上荧幕来到大众面前,也令人唏嘘不已。在企划和文案层层审核的过程中,如果说未有任何人感觉不妥、提出异议,显然企业文化已经“中毒”至深;反之,倘若风控团队明知文案风险仍让其通过,则企业的傲慢与自大可见一斑。
涉事广告中对女性身体的侮辱与贬低,本质上都是对女性的物化,其对‘好女人’该是何样的定义,不过是对男性凝视下的社会逻辑的迎合。
【消极影响】
1.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企业来说,广告具有知晓品牌、确信价值、促进购买等多重意义。或许,这些“擦边球”广告,可以利用引发舆论争议而保持品牌曝光度,但是其中一些莫须有的功能夸大,毫无疑问是在误导消费者。
2.违反了法律相关规定,触犯了法律红线。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用出格的广告“亮点”来“吸睛”,也与《广告法》第三条“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的价值观要求背道而驰。
3.此类伤害女性的行为无疑是对其品牌价值的损耗,并不会带来客源,反而会造成消费者流失。
4.广告不仅直接体现企业的形象,同时更涵养着社会的商业文明,绝不能毫无底线。低俗广告让人们大跌眼镜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品牌气质和企业社会责任感。
5.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品牌塑造。今天,在许多领域,中国都有优质的企业、优质的产品以及非常成熟的供应链和产业集群,但真正优质的中国品牌却凤毛麟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品牌价值的塑造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低俗广告的不断上演,恰恰是这一短板的集中体现。
6.妨碍社会公共秩序、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7.商家的广告往往也体现着自身的文化气质。有的商家喜欢搞“擦边球”,觉得这样“有趣”,却不知自己的言行已经冒犯了他人,突破了底线。
【追本溯源】
监管不力。
商家缺乏社会责任感。
企业管理理念落后,企业文化存在偏差。
【基本举措】
1.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严肃处理,提高违法成本,明确“产品再好低俗违法也不行“的监管方向。
2.商家应该切实自省,明确依靠一时博眼球、博出位来营销,绝非长久之计。增加市场占有率,应从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转型突破上入手,创意创造,提高品牌价值。
3.消费者应提高辨别能力,对于在广告宣传上打擦边球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产品予以拒绝,反对消遣女性、性别歧视、虚假宣传等。
劳动教育等近期教育热点政策集锦
(一)劳动教育回归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届时,劳动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相关课程标准的施行,有益于播撒热爱劳动的种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的明确要求。
【背景分析】
1.现实背景
过去,一些人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读好书、当白领,就是为了“告别劳动”。
当今社会,很多学校和家长都很重视学习成绩,对劳动教育关注不足甚至是忽视,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孩子接触任何家务劳动,不小心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导致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走入社会,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意识淡漠、劳动技能缺乏等问题突出,不喜欢工作和劳动,甚至成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新时代巨婴”。
在智能化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劳动课被独立出来列入义务教育课程,意义重大。
2.理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劳动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准确掌握历史前进、社会运转的内在机理。劳动是光荣而高尚的,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意义价值】
1.劳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教育就像青少年人生扣上的第一颗扣子。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还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教会孩子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让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引导学生尊敬每一个劳动者和工种,而不是将劳动分为不同的等级。
2.劳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塑造强大的精神意志。70后、80后对此感触颇深,那时小学每周都有两至三节的劳动课,有时候学习拌凉菜、钉扣子,有的时候也会走出校门帮着居民清理道路垃圾和乱涂乱画。那时并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劳动课是非常生动、有意思的课程,让我们懂得了“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从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中感悟劳动的伟大和崇高,这种敢于吃苦、能够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意志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3.劳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磨炼出强健体魄。我们要着眼于青少年的终身发展。时代新人绝不仅仅只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劳动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在劳动过程中锻炼和强健体魄,帮助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使面对学习压力也能以健康的身体状态迎接,在困难面前打不垮、压不弯、折不断。
4.有助于他们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严谨的做事风格,从而积累各种生活体验和成长经验。
5.对广大学生来说,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在不断模仿、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广大学生培养劳动精神,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持续提升实践能力。
6.在学生现实的个人生活和学习中,持续让广大学生亲历各种实际的劳动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有助于增强广大学生的体魄,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和注重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劳动效率等各种良好习惯,让广大学生确实体验和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7.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中不断反思、感悟,逐渐形成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劳动体验和感悟中,促进学生对生命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使其焕发出热情和力量;唤醒学生内在生命意识,浸润他们的生命品格,促其生命的生长。
【基本举措】
1.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对待劳动课。
2.要因地制宜编制课程内容,统筹好短期的劳动技能培训和长远的劳动精神培养,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热爱。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才能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
3.在全社会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让热爱劳动蔚为风尚,青少年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真正以劳动为荣。
4.在学校的劳动课程之外,家长也应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孩子力所能及做一些家务,让他们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
(二)入学信息采集瘦身
【新闻热点】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做出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健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登记制度,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进一步规范报名信息采集。比如,全面清理取消学前教育经历、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无谓证明材料;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意义价值】
1.这样的信息采集瘦身举措非常必要,不仅能够让家长轻装送娃上学,还能节约信息采集所用社会资源,更好地保障家长和孩子的信息权利。
2.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冗余信息收集、重复信息收集,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以免让部分机构或个人从中牟利。
3.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规范报名信息采集,给学校不正当、不规范招生信息采集划红线,特别是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对健全公平入学机制,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有益无害。
【存在问题】
1.贫困生应该更好的帮扶?
2.如何更好的保证政策落地?
【基本举措】
1.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办学管理和监督,或许是个办法。如发现有教师歧视对待学生,家长可以向家长委员会反映、投诉,家长委员会可以联合学校教师委员会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处理,这就有效监督教师履行职责,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真正意义的家长委员会,应该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且独立运行,代表家长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学校的事务分教育事务和非教育事务两类,教育事务包括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这应该由教师委员会主导、负责,而非教育事务,包括校服采购、食堂卫生、校园安全等,主要应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一是参与学校办学监督,二是配合学校提供服务,扩大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孩子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当前的家长委员会,主要体现了后一种功能,而非前者。
2.完善相关配套监管措施,配套相应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对于学校收集学生家长信息的行为,应该通过何种途径进行监管、如何处理违规现象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3.规范学校报名信息采集,平时也不应过度采集家长信息。
(三)加强学生抑郁症筛查隐私保护
【新闻热点】
近日,教育部对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让人看到了希望。提前介入的方式,会尽早消除抑郁症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积极意义】
1.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测评结果异常者给予重点关注,不仅其心可鉴,其情可明,旨在呵护学生身心健康,且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诚如教育部指出,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2.教育部此次“一锤定音”,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一方面,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认知,避免学生不把抑郁症当回事,而是要理性看待这种情绪障碍,积极配合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校现有的心理咨询力量,关注重点需要关注的群体,给他们个性化的心理疏导与救治。总体而言,覆盖所有学生的抑郁症筛查,有助于学生重视抑郁症,加强对有抑郁症学生的关注。
3.这既能让患病学生及早得到诊断与治疗,也有利于学校和有关部门掌握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健康情况,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对策。
【担心的问题】
1.患病学生隐私保护问题。
2.配套不到位问题,普筛可以最大限度地查出学生群体中的抑郁症患者,但是针对遍布各大城市、乡村的青少年,我国精神心理科的医生依然不足够。抑郁症筛查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检查,目前无法依靠现代科技进行精准的数据监控,主要通过量化表进行检测筛查。在一张被量化的表格面前,专业能力不足的医生可能无法准确鉴定病情,甚至出现错诊、误诊等现象。
3.如何让全社会接纳患病孩子。虽然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抑郁症这个标签所带来的病耻感也在不断减弱。但不可否认,仍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无法直视“抑郁症”这三个字。部分家长因对孩子期待过高,不能正视也不愿意接受孩子出现抑郁症;孩子可能因为抑郁症在学校被老师、同学区别对待,甚至被孤立;部分对抑郁症认识不深的老师,因害怕患抑郁症学生“出事”,要求学生休学……种种外界压力,迫使当事孩子或家庭隐瞒病情,或直接拒绝问诊。
【基本举措】
1.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要基于科学、真实和客观,不能片面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视为教育问题,担心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会影响自身形象,因此就放宽测评标准,或者就是发现学生有抑郁症,也不存档、不报告,担心增加帮助这些学生的工作量,结果把筛查当作形式走了过场。
2.考虑到学生和社会对抑郁症还有偏见因素,因此学校在测评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心理档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严格建立“信息防火墙”,只让能够承担保密责任、具备必要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职工知悉学生具体情况。不然,就可能会给被测评“异常”的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3.调查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学业压力、升学压力、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等而产生,为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障碍、疾病,进行咨询、疏导、治疗,更要未雨绸缪,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从“源头”上加以防范,从而给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保证他们以一个健康的身心,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4.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常识教育,让学生懂得基本的心理常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同时,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医生)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治疗。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普查,也是重要的内容。
5.在帮扶患病学生这件事上,学校同样要注意方式与方法,多听取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意见,少一些不科学的自作主张。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学校既要认识到其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尽可能以温暖、善意的态度对其加以关怀,也不能过度“区别对待”,反而让学生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归根结底,要解决抑郁症的问题,还是要靠正规、专业的医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