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阅读
保护三江源,总书记这些话语重心长
浩浩黄河、滚滚长江,哺育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保护好母亲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一直牵挂于心。
2022年6月8日,正在四川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长江岸边,了解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情况,强调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多次就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每年向下游地区输送洁净水资源逾600亿立方米,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就位于此。
图为三江源图景。
关于保护三江源,我们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重要论述,一起来学习。
▲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2021年6月7日至9日,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2021年6月7日至9日,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图为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拍摄的藏羚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索南/摄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就不宜发展产业经济,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9年8月19日,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
▲“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实践证明,在三江源地区限制或禁止开发,不是妨碍发展,恰恰是有利于发展。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6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2016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统筹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统筹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继承陕北公学开展国防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党员教育品牌项目。“红船领航”引领学员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图为2021年5月,“红船领航”计划党员先锋营学员合影。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和“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奋斗,我们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不结合本国实际,“复制”、“翻版”所谓西方一流大学发展之路,不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同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必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一是把坚持“中国特色”作为争创“世界一流”的前提和保障,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把追求“世界一流”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目标和动力;三是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内在融合,走出一条同我国发展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努力创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的更大成绩。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新时代高等学校怎么扎根中国大地,才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就是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把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办学治校的战略方向。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师生在滇缅边境的亚坪村现场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教育的发展建立在一个国家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土壤之上。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内生规律。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校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才能真正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当年,《华北联合大学章程》曾把“为保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而斗争”明确为“要努力完成的任务”,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的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高校必须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主动,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发展这些可再生能源,我国有潜力
“十四五”时期,在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条件下,需进一步认清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21年12月7日,我国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搭载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组成“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率先在全球具备大容量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及运营能力。图为“三峡引领号”航拍图。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水电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我国是世界水电大国。自2004年起,我国的水电总装机容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国水电装机3.9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16.5%,年发电量1.34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6.1%。水电是目前最经济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发电出力稳、调峰能力强、启停速度快、调度灵活性高等特点,可以承担为新能源发电调峰的重任,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稳定器”和“调节器”作用。除发电外,水电工程还可以实现防洪、航运、生态、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助力乡村振兴等多目标、多功能、多效益。进一步发展水电,可以破解资源、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带动水能资源富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我国水能技术可开发量达6.87亿千瓦,目前开发程度仅为57.1%。已开发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程度不高,部分流域具有较大调节能力的龙头电站有待开发,制约着梯级电站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我国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站点资源丰富,但已投产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较低,发展潜力巨大。
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迎来发展新机遇。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成为电能增量的主力军,将实现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的转变。除西北地区大型风光资源基地外,我国海上风电资源禀赋好、资源储量大,相对于陆上风电、太阳能,海上风电利用小时数高,出力更稳定,且靠近东部沿海用电负荷中心,电能消纳条件好,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风能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50米水深、70米高海上风电开发潜力可达5亿千瓦。
新能源具有典型的间歇性特征,出力随机波动性强。随着风电和光伏进入倍增阶段,我国需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显著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建设和高水平消纳利用。新能源电力企业要推动新能源技术持续进步、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持续提升、竞争力持续增强,全面摆脱风电和光伏发电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实现平价甚至低价市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