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阅读
职教法升级为职校学子发展保驾护航
热点背景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施行意味着职业教育法律规定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从法律层面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扭转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并明确加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畅通人才培养通道、完善服务保障制度体系、畅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发力,拓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为职业教育搭建更广阔的就学、就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模拟试题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无论升学、就业还是职业发展方面与普校学生拥有同等地位,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职教法出台的背景。
(1)新发展阶段现实需求。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强烈。如何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提升劳动者素质,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2)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有大幅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且由于缺乏企业支持和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普通教育较为落后,使得群众有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
2.职教法实施的意义。
(1)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法治保障,消除社会偏见。职教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从法律层面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法律地位和职业待遇,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和歧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
(2)畅通职校学子未来发展渠道。法律层面对职业教育的同等地位规定,让职业教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制度上保障了职校学生在未来升学、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同等的地位,让其进入高等院校就读、求职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不再是“断头路”,打通学生上升渠道,形成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直通车”,有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职教法的实施让全社会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既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目标与方向,也把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转化为法律规范,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法治保障,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如何保障职教法更好落实。
(1)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加快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完善教师引进、培养和交流制度,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纳入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就业质量导向,提升职教质量。
(2)完善配套政策。完善普职协调发展政策,政府牵头打通职教与其他教育体系互相融合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的职校高考制度,让职业院校的学子未来发展能享有平等权利。
(3)推动产教融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多种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导向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技能学习模式、实习基地建设等全过程,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多元校企融合路径。
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热点背景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温暖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彰显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模拟试题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对于家庭文明建设,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谈对家庭文明建设的总体看法。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小家铸就成为一个国家。每一个家庭的发展建设关乎一个民族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因此做好家庭文明建设是我们当下的重中之重。
2.分析家庭文明建设的意义。
(1)做好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
(2)做好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廉洁性。少数干部的腐败之路源于家庭成员,由于家庭成员收受优惠卡、美容卡等看似微小的行为,实则打开了干部之家的腐败口子,并一步一步走入深渊。良好的家庭文明建设,特别是廉洁建设,能够提醒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3)做好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每一个家庭做好家风建设,那就是整个大家庭做好家风建设。将小家的发展目标融入国家的发展方向,能够为民族复兴共同助力,也能够凝聚国家的发展的力量。
3.结合实际谈如何做好家庭文明建设工作。
(1)以党员干部为关键榜样。党员干部需要以身作则,必须注重家庭、家风建设。可以通过单位举办家庭家风教育活动,要求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好自己、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遵守廉政准则,决不能以权谋私,禁止谋求特殊照顾。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大力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活动的评选,将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良好家风建设、家庭文明建设的家庭事例,通过拍摄纪录片、撰写专题报道、征文、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利用当下热门的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以及短信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造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3)落实制度,以法为保障。各个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核心法律,研制类似《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家庭文明建设内容,让家庭教育由“家事”变成国事。
制造强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起
热点背景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本,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我国的核电、盾构机、纺织、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在国内国际市场逐步跨越了行业跟跑、并跑、领跑三个阶段,许多产品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展示了竞争力。而在这些蓬勃发展的行业之中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从2008年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在北京奥运会上初次登场,到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十四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是令人震惊的。
模拟试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期目标牵引下,身边出现了一辆辆外形酷炫、省钱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并且成为一种时尚。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突起,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表明观点。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应用正在全面加紧推动。工信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联合财政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一道,通过完善财政补贴、免征购置税、综合奖补等政策措施,积极促进汽车消费。
2.分析新能源汽车突起的意义。
(1)满足消费者需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国内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产品可选择,价格方面相较于进口车也有很大的优势,能让消费者真正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2)推动双碳政策落实。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汽车更加环保,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对双碳政策的有效落实。
(3)助力行业健康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同样大力发展汽车电动化,并且不少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
3.分析新能源汽车突起的原因。
(1)政策驱动。政策驱动让我国新能源汽车具有了先发优势。从推动公共交通引入新能源汽车到政府出钱补贴新能源汽车购买,再到2012年发布产业发展战略引领行业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步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创新驱动。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而通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我国的动力电池已达到了全球顶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自主创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产品、产业链的高速超车,推动了产业的高速发展。
(3)需求驱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根据不同城市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多样化的产品,通过在小城市主打亲民路线,在一线城市推出中高端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保障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4.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1)加强工作统筹协同。研究制定支持洗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关键资源保障能力,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要。
(2)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车试点。
(3)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加快车用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协同推进单车智能、智慧道路、通信网络、云控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互融共生、分工合作的产业生态。
让沙漠“只此青绿”
热点背景
中国沙漠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6%。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实施防沙治沙工程,采用生物、农艺和工程等方面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甘肃高台种植枸杞、云南种植大芸,推动“防沙治沙”向“治沙用沙”转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但是荒漠化防治是长久的事业,需要久久为功。
模拟试题
为了推动“防沙治沙”向“治沙用沙”转变。多地积极探索新生态经济模式,通过种植大芸、枸杞等,利用沙荒打造成景观林、经济林,让沙漠披上绿装,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表达观点。
“美丽的大芸”、“小小的枸杞”给沙漠带来的不仅仅是“青绿”,也带动各地经济发展,让“治沙用沙”在前进的道路上从此一往无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沙漠变绿洲是我们每一代人的使命,需要做好延续。
2.分析意义。
(1)生态效益。①改善人居环境,“治沙用沙”让居住地不再是沙漠,而是园林,也改善空气质量,让居住环境更加安全和绿色;②增加生物多样性,绿洲给各类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满足了生存需求;③改善气候,景观林、经济林能够涵养水源、释放氧气,降低温室效应。
(2)经济效益。一方面增加就业,通过种枸杞,打造经济林,让当地有产业依托,让更多的人钱包鼓起来,另一方面打造品牌,通过种植大芸、沙地玫瑰等,形成景观林,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参观,打造旅游名品牌。
(3)人文效益。在与沙漠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等理念,例如塞罕坝精神、高台刘老汉等,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继往开来,不断推陈出新。
3.分析目前现状。
我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治沙成果,但是仍然存在沙漠化速度快和治理过程中人力、资金投入难的问题,导致人居环境差、粮食生产受阻等情况。
4.结合实际,谈践行。
(1)推广经验。各地要大力宣“治沙用沙”的新理念、新模式、突出代表等,可以通过参观、学习、旅游、投资和生活等方式,将各地“治沙用沙”的新生态经济模式进行推广。
(2)继承创新。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实际开展地带开展“治沙用沙”的新模式,例如可以采用能源利用、种植垦培、生存实验等新方式,创新治理沙漠。
(3)全面发力。一方面政府带头,加大资金投入,集思广益,将沙漠中的经济林产业化,另一方面社会鼓励,做好思想工作,发扬创业精神,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沙漠治理中。
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热点背景
1997年3月8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政和县稠岭村调研。当了解到当地种香菇收益见效快、但要消耗大量阔叶树这一情况后,习近平同志指出:“稠岭村靠山吃山这条发展路子是对的,但是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离别之前,他又叮嘱:“这里自然风景很好,要改变发展思路,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又要让村民富起来。”。20多年来,政和县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县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封山育林,大力发展茶、竹等绿色产业,种植高山蔬菜等作物。2021年,政和县森林覆盖率达79.6%;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县里干部介绍,近年来,县里以佛子山、洞宫山、石圳湾为主体,创建石圳、凤头、念山、稠岭、锦屏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次694万,实现旅游总收入63.04亿元。不少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有的回村开民宿,开业一年多就营收80万元。据介绍,稠岭村年接待游客数量已超过10万人次。
模拟试题
福建省政和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次694万,实现旅游总收入63.04亿元。不少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有的回村开民宿,开业一年多就营收80万元。据介绍,仅稠岭村年接待游客数量已超过10万人次,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表明观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指导下,基层乡村建设得越来越美丽,不知不觉乡村旅游已经遍地开花。我认为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大势所趋,应积极引导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分析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意义。
(1)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人们消费品质的持续提升,他们对旅游服务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以往的对于名胜古迹的追求,而是更加注重远离尘世喧嚣,融入大自然,返璞归真,因此衍生出了对于旅游服务行业的新要求,而乡村旅游正满足了消费者这一新需求。
(2)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直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引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分析当前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不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严重,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比例逐年提升,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导致乡村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2)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业势头迅猛,也不免出现一些盲目跟风,照搬照抄的事情,导致“千村一面”毫无新意的现象出现,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3)配套设施不齐全。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甚至连基础的路面硬化,路灯安装,互联网物联网的覆盖都难以实现,这也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游玩体验,阻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培养、引进人才。一方面培养当地人,对乡村原住民进行再教育,培训服务礼仪提升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引进人才,既要利用家乡情吸引本地年轻人返乡,也要利用高收入和优惠的福利政策引进外来管理、经营人才。
(2)挖掘当地特色,丰富服务种类。充分挖掘本土特色风俗及文化,利用当地特有的环境、景色来营造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业。如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古村落再开发、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的选择,更加新奇的体验。
(3)完善基础设施。各乡村振兴局牵头,联合发改委,文旅局等部门,公开招商引资,利用政府拨款以及社会资金来建设乡村,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公厕等,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助力加油。
清理网络“山寨证书”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热点背景
考过即可月入过万、×天拿证、零基础包过……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机构以获取“职业资格”、办理“证书”为噱头,乱培训、滥发证,扰乱市场秩序。为清理“山寨证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规范运行,人社部、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
模拟试题
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规范运行,人社部、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总体评价。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李克强曾经强调:“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对于“山寨证书”乱象,群众苦之已久,社会唾之已久,舆论抨之已久。针对“山寨证书”开展网络治理,是遏制假证的应时之举,也是对社会关切的有力回应,理应大力支持。
2.分析背景。
(1)“山寨证书”造成个人经济损失和精力浪费。当下,职场内卷化日趋严重,考证热度不断攀升,许多求职者纷纷加入考证大军。不法机构利用他们求职心切的心理设下陷阱,利用虚假广告、混淆概念、误导炒作等手段行骗,不仅让消费者高昂的学费打了水漂,也枉费了几个月的努力和心血。
(2)“山寨证书”破坏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成果。我国对职业资格实行清单式管理,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或者单位不得再自行设置实施职业资格。但现实中,一些机构受利益驱使,处心积虑钻法律、政策的空子,打着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发放各类五花八门的“山寨证书”牟利,严重破坏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
3.分析意义。
开展“山寨证书”网络治理是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和营造全社会良好就业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推动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的客观要求。
4.提出措施,保障落实。
(1)加大监督曝光力度。相关部门和网站平台要排查问题漏洞,加强内容审核管理,及时清理违法违规信息;加强对网站平台和账号上的培训考证宣传活动的审核监测,及时处置一批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账号,查办一批典型案例,并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开展宣传曝光,形成有力的震慑效应。
(2)健全人才选拔机制。企业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健全人才考核制度,多维度评价应聘者,避免“认证不认人”的片面做法。
(3)摒弃“走捷径”心理。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考证更不是成功的捷径。广大求职者要摒弃“走捷径”的错误观念,并擦亮双眼,切勿轻信虚假宣传盲目跟风考证,遇到骗子机构也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权益。
设立“生态日”,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决心
热点背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2021年12月,伊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将每年5月23日设立为“伊春生态日”。
今年5月23日,黑龙江省伊春市迎来首个“伊春生态日”。这是这座有着“中国林都”美誉的城市在新时期发展道路上“生态自觉”的提升,也是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一步。
模拟试题
某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将每年5月23日设立为“生态日”。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表明自身观点。
每个特定的日子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该地将每年5月23日设立为“生态日”,既体现了当地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也表明了当地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值得更多地方的学习借鉴。
2.分析设立“生态日”的重要意义。
(1)引起重视。设立“生态日”,就是设立以生态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日。该地通过这种方式,在“生态日”当天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有利于吸引人们的关注,引起公众的重视,让更多人加入到生态环保的行列中。
(2)促进发展。设立“生态日”,是该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是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社会氛围的务实之举,该做法有利于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打造地方生态名片,有利于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做好表率。设立“生态日”,既是该地朝着高质量发展道路前进的有力尝试,也为其他地方作出了表率,有利于推动更多地方探索出符合本地生态实际的发展路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如何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设立“生态日”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要想作答好绿色发展答卷仍然任重而道远。
(1)从当前来看,我们可以以“生态日”作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各地打造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生态日”,引导带动更多人身体力行加入到绿色环保的行列中,扩大影响力度,进而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2)从长远来讲,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